分享

陈志民:小卒过河 一心为民——记淇县人大驻石老公村扶贫工作队员高治军

 文艺朝歌 2023-01-07 发布于河南

小卒过河  一心为民

——记淇县人大驻石老公村扶贫工作队员高治军

我认识高治军,那是1988年转业到县武装部,与他父亲成了同事,同住在武装部家属院,那时他才11岁,我们成了好邻居。
人们常说从小看老,别说,还真灵验。我是看着治军慢慢长大的,他从小就实诚、执着、热情、乖巧人见人爱。长大了参加了工作,我们成了同事,我看着他努力、踏实、勤奋、实干,有多个单位争着要他。特别是2007年3月他调入人大工作以来,更加成熟、更加出彩。
我虽不精通中国象棋,但从小就背过象棋法则,比如:马走日象走田,车走直路炮翻山;还有马后炮、马前卒、别腿、象眼等等。我把治军比作“小卒”,发现他身上了有无名卒、马前卒、丢卒保车、小卒过河胜似车和小卒一去不复还的“小卒精神”。

先说说“无名卒”吧。会下象棋的人都知道,卒子的价值是最低的,车马炮象士将,哪个都比卒子价值大,但是,在下棋的过程中,特别是到了残局,常常体会到小卒子的重要性,有时候一个小卒能决定一盘棋的胜负。说治军无名其实也有名,在家里他是儿子、是父亲、是老公,在单位他是职工、是司机、是同事,可治军至今还是个不在编的职工,拿着比在编职工每个月少几百元的编外职工,故我称治军为“无名”。
无名有无名的优势,治军有自知之明,时常严格要求自己,从零开始、从基础干起、从实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当司机时爱车如命,无论酷暑严冬,时刻保证车况良好,乘坐他开的车舒心满意,从没一次因他的原因耽误用车,二十多年来没发生一起车辆事故,受到大家好评。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治军的无名成了有名,2016年就参加扶贫工作,成了“帮扶责任人”,2017年“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是他一生难忘的日子,作为有志青年积极报名听从安排,卷起铺盖跟着队长就入住到黄洞乡石老公村,正式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
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是最底层最接地气的人物,是脱贫攻坚组织的“末梢神经”,无官无职责任重大,东跑西颠走村串户,信息收集归纳,催要数据统计,张家政策落实,李家办证审批,小额贷款申报,扶贫资金到位,一样样一件件,都要亲力亲为,不能马虎一丝一毫。什么国家数据库、省里数据库,以及市、县、乡数据变更,都要认真核对准确填报,有时一个数据能几天几夜查找,不精准决不罢休。他说,数字虽小,群众利益之大。
再来说说“马前卒”。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脱贫攻坚“精准识别”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工作量最大,要求最细的任务,需要到村入户,需要人力物力,工作队除了参与大部队的入户工作外,还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中午3、40人的就餐问题。刚开始联系农家饭店解决,大家反映吃不好影响工作,工作队的同志主动请缨,承担起午餐的任务。 
为了能让大家吃好,以充沛的体力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冒酷暑忍火燎,想着法儿改善伙食,捞面条、蒸大米、蒸卤面、包饺子,大烩菜还是肉浇顶,想着法儿换着样儿让大家吃好,有一次做的羊肉米饭,厨艺超群大家赞口不绝,让我难以忘怀。而他们工作队的同志都是先紧大家就餐,自己放在后面,生怕同志们吃不饱、吃不好。治军从采购食材到择菜洗菜,从炒菜调味到洗涮锅碗,全程参与不怕麻烦和埋怨,始终干在前面,得到大家称赞!一次他学习外出,午餐时大家还想起他做的饭菜甜咸可口入嘴喷香呢。

细小见真情,鞍前马后忙不停。我们每次到村工作,不管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日,始终都有解渴降温、暖身温馨的开水在等着我们,长年累月他们的坚持感动着大家。治军曾说,我们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再说了,你们吃好喝好有了体力精力就能很好地为群众服务。 
“马前卒”还体现在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那里搬上。治军是工作队员,在单位没有职务,而工作队长大都是部门一把手,要经常参加市、县、乡会议或各种活动,这时候治军就拾遗补缺顶上去。迎接检查迎来送往,参加会议传达精神,就是收发文件几十里山路开着自己的车跑来跑去,从不叫苦喊冤任劳任怨。记得第一次治军代队长给领导汇报,口吃结巴脸红脖粗说不清楚,打那以后他收集资料加强锻炼,现在能得心应手对答自如,每次迎检准备他都是第一梯队队员。
“丢卒保车”意在顾全大局甘愿做出牺牲。治军就是这样的人,遇到什么问题考虑的首先是工作、是大局。有几次数据出现问题,他主动承担责任,主动与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方联系,会商解决方案。有一次是周末,我就接到他打来的电话,耐心询问信息,分析问题原因所在,最终把问题解决。

“丢卒保车”还体现在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上。工作队长在治军任队员期间换了三、四任,领导也考虑过让他回单位工作,他却说:我情况熟又年轻,让我坚持到底,干到全村每户每人都脱贫的那一天。实际上我们都清楚,我们分包的村是全县27个贫困村其中之一,工作量大又在深山区,条件极其艰苦,夏天还好些,一到冬天天寒地冻山路湿滑,做饭的餐具早晨起来都会粘在一起;可想而知踏冰卧雪访问农户,嘘寒问暖察看灾情,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当问起他这些问题时,治军嘿嘿一笑了之。我们知道今年他得了肩周炎,与驻村、与山里潮湿是有很大关系的。就这样,他仍工作在第一线,做完理疗第一时间赶回到工作岗位。他说,我的岗位很重要,是联系群众的纽带,一点病不算什么!
“小卒过河当车使”。他坚持不懈努力,把扶贫工作当作人生大舞台,勇于承担更大的责任,实现更大的抱负和价值。按照扶贫驻村工作制度,坚持每周5天4夜驻村,实际上驻村时间比制度要求的还长,因为扶贫工程不能间断都要全程参与,节假日领导有了时间到村里视察,他们都要在岗在位,有时候好不容易休息一天,一个电话毫不犹豫起身离去。父母理解,爱人心疼,孩子埋怨。一次本想趁节假日和孩子郊游,治军的电话铃响起,放下电话对孩子说声:对不起,让妈妈陪你。转身就奔赴“战斗岗位”。 

小卒过河勇往直前。在做好工作队员职责的同时,治军还分保了7户贫困户,那一户的工作都不能落下。他入户了解情况,逐人研判致贫原因,量体裁衣制定帮扶措施,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
2019年3月的一天,贫困户王某某的儿子在家中突发脑溢血,其家中经济来源骤减,经济负担更加沉重。2019年4月治军在中国社会扶贫网上为其申请了爱心救助款3500余元。同年9月治军开车拉着病人到县中医院鉴定,办理了残疾证,当月还为他办理了慢性病证。2020年元月还成功为病人办理了低保,彻底解决了一家的燃眉之急和温饱问题。 
治军因户因人施策,2018年为栗某海的妻子办理了残疾证;2019年为栗某武办理了残疾证。并且为贫困户销售花椒、小米、红薯、粉条等特色农产品,真正让贫困户增产增收。为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2018年、2019年、2020年,先后三次带领村干部到陕西、浙江和信阳学习高端民宿、旅游、古村落保护、移民搬迁等先进经验。

治军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引导全村种植花椒1400余亩、红薯120余亩、芝麻50余亩、各种豆类60余亩、谷子130余亩;并依托该村旅游资源,实施了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加大旅游景点开发,打造古建筑、古院落“秘境石老公”、建设高端民俗,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使每户每年增加收入1000元。
几年来,治军和全体帮扶责任人以及有关人员一起,较好地落实了“两不愁三保障”和各项扶贫政策,为55户61名贫困群众落实了低保政策,2户2名贫困群众落实了特困对象政策,42户47人贫困群众落实了残疾人政策;为39户有贷款意愿和劳动能力、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落实了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全村喝上自来水、通上水泥路,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每名贫困学生落实了教育扶贫政策。并且先后实施了到户增收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文化广场项目、安全饮水项目、乡村旅游业项目等等,共投资675万元,进一步提升了贫困群众生活生产条件。

治军在扶贫的道路上,一直像小卒过河一样,一心为民不松懈。疫情期间,坚持战斗在第一线,昼夜值班巡逻不辞辛苦,避免了该村疫情发生。为此受到领导表扬同志们的赞扬;还被评为“淇县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并于2020年七月光荣地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梦寐以求的正式中国共产党党员。
“小卒”有理想信念、勇于牺牲、敢为天下先和勤奋自强的精神,在寂寞中积蓄力量,在团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卒子”精神。愿治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为群众立志高远、鲲鹏展翅、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采访人:陈志民

2022年12月26日

点击链接回顾往期精彩文章:

陈志民:爱心店(文末有惊喜)

陈志民:拥抱

陈志民:父亲的背影

陈志民:致同学(外一首)

陈志民:我的大学文凭

陈志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陈志民:又到妈妈“换防”日

陈志民:钓鱼

陈志民:我记忆中的中山街(大街)

陈志民:弘扬大别山精神

陈志民:大伙儿心目中的中山街

陈志民:我记忆中的中山街(大街)

陈志民:又到教师节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一)

陈志民:那次小钓

陈志民:经历合唱   感恩祖国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二)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三)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四)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五)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六)

陈志民:玫瑰的爱

陈志民:九月会今与昔

陈志民:红色教育体会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七)

陈志民:渐淡的“行酒令”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八)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九)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十)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十一)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十二)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十三)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十四)

飞行员的办公室有多美?!

陈志民:我家群里的故事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十五)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十六)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十七)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十八)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十九)

陈志民:我的飞行生涯(二十)

陈志民:父亲病重后

陈志民、李艳萍:再忆中山街

陈志民:秭归行 弟兄情

陈志民:水,生命之源

陈志民:翻出旧黄历  鼓舞众士气——何家群成立及评选最美笑脸活动纪实

陈志民:萝卜干自述

陈志民:陪读的日子(一)

陈志民:陪读的日子(二)

陈志民:陪读的日子(三)

陈志民:陪读的日子(四)

陈志民:陪读的日子(五)

陈志民:迁民总机

陈志民:疫情就是命令

陈志民:沬河

陈志民:告慰父亲

陈志民:我的同学赵国海

陈志民:学无止境

陈志民:采挖蒲公英

陈志民:数星星游戏

陈志民:沬水河畔随手拍(一)

陈志民:沬水河畔随手拍(二)

陈志民:沬水河畔随手拍(三)

陈志民:沬水河畔随手拍(四)

陈志民:沬水河畔随手拍(五)

陈志民:沬水河畔随手拍(六)

陈志民:金银花,幸福的花

陈志民:碰巧(小小说)

陈志民:逛公园

陈志民:我的哥嫂

陈志民:㧟麻烫

陈志民:送羊(习俗二)

陈志民:我的军旅生涯

陈志民:登“小西天”

陈志民:桃缘

陈志民:核桃

陈志民:军嫂的中秋之夜

陈志民:登尖山

陈志民:捞面条

陈志民:秋色秋韵

陈志民:传  帮  带——小聚会大智慧

陈志民:取  暖

陈志民:我的母亲

陈志民:我家门前有棵石榴树

陈志民:年味之放鞭炮

陈志民:过年|饺子里包钱币

感  谢  信——大难之时见真情

陈志民:我当爸爸了

陈志民:迁民老学校(上)

陈志民:迁民老学校(下)

陈志民:梦里的小河

陈志民:挣工分儿(上)

陈志民:挣工分儿(下)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上)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下)

陈志民: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陈志民:小拱桥

陈志民:哄母亲玩儿

陈志民:粮票

陈志民:“讨厌”的蚂蚁

陈志民:战千年未遇的洪灾

陈志民:幸运者

陈志民:我与《文艺朝歌》

陈志民:有感红包

陈志民:珍惜幸福铭记历史

陈志民:采山菊

陈志民:记一次深度采访

陈志民:与母亲在一起

陈志民:我曾是桥盟人

陈志民:我的同事——黄强

陈志民:探说上街路(一)

陈志民:探说上街路(二)

陈志民:探说上街路(三)

陈志民:探说上街路(四)

陈志民:探说上街路(五)

陈志民:儿时的“宠物”(一)

陈志民:亲历编纂《淇县著名人物》

陈志民:儿时的“宠物”(二)

陈志民:儿时的“宠物”(三)

陈志民:儿时的“宠物”(四)

陈志民:儿时的“宠物”(五)

陈志民:老傻(传统故事)

陈志民:“偷访”故乡 

陈志民:“喜迎二十大·我为淇县献良策(城市建设篇)”意 见 建 议

陈志民:迁民新学校

陈志民:收获 

陈志民:走近小洼村

陈志民:圪荡席

陈志民:迁民新学校(二)

陈志民:迁民新学校(三)

陈志民:党员没有退休日——记王东安二三事

陈志民:迁民新学校(四)

陈志民:迁民新学校(五)

陈志民:感动   感谢   感慨——《淇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纂心得

陈志民:迁民新学校(六)
陈志民:“路条”回来了
陈志民:迁民新学校(七)
陈志民:迁民新学校(八)
陈志民:淇浚路(县城段)
陈志民:迁民新学校(九)
陈志民:镜心湖
陈志民:与母亲“中招”后
陈志民:迁民新学校(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