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桥河印象》(6)

 宜昌石头书屋 2023-01-07 发布于湖北

  

《游倏亭记》写于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四月二日,应是在他被贬外放,到荆州探访其兄欧阳晦叔后,乘船返回任上的途中。刚刚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大挫折的欧阳修,离开了尔虞我诈的权力中心,来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江汉平原,那压抑的心情应该是舒坦了许多。然而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触景生情的仍是万物表象后的宏大景观。他在舟中望辽阔苍天下,观一马平川的原野,目送滚滚东去的大江,想到的是为民治水的大禹,是百川归海的壮观景象,是万事万物瞬息万变的无常。一个真勇者观察客观世界的目光,能从现实看到历史,从量变看到质变,从具像看到虚幻,进入到不畏浮云摭望眼,于无深处听惊雷的大境界。正因为他具有这种睿智的目光,他才能在夜间读书时听到秋声,感慨“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行,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引自欧阳修《秋声赋》);才能在朝中不顾夏竦、王拱辰等一帮权贵的反对,坚定的站在范仲淹、韩琦等改革派一边,提出改革科举考试的意见,发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引自欧阳修《朋党论》)的声音;也才能在“庆历新政”失败,他负谤遭谪,被贬到滁州任知州之后,在琅琊山上摆太守宴与民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引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千古名句。

一个真勇者,应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爱憎分明,敢于对邪恶势力说不的人。欧阳修出生贫寒,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曾发誓要好好供养母亲的他,在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后,本可以选择一条圆通练达的为官之路,以保住到手的荣华富贵。然而当人生面临义与利的取舍冲突时,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改革激进派范仲淹上疏朝廷,揭露宰相吕夷简进用私人乱了王朝家法。范仲淹因言获罪被贬为饶州知事后,朝中不少人为他打抱不平,纷纷议论要予施救。然而,时为谏官的高若讷不仅一声不吭不说,反而私下在朝官余靖家中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看不得这种小人嘴脸,出于义愤,他写了《与高司谏书》,怒斥高若讷这个“君子之贼”的卑鄙为人,表明自己“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辩是非”(引自欧阳修《与高司谏书》)的磊落之志。这次取义舍利的结果,使他由一个馆阁校勘的京官,被贬到蛮夷之地做夷陵令。在他一生中类似的经历曾先后有过三次,但他从不会因此而“总结教训”,仍一如既往地言他所言,行他所行,“荀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福祸避趋之”,一个真勇者从来都是一个斗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