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在位61年,多子多孙,他一共有35位皇子,而其中皇三子胤祉却受到康熙的格外看重,由皇三子胤祉编撰的《古书图书集成》,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可以说,胤祉是一位出生高贵的学识渊博的学者,就是这么一位这位才华横溢的王爷黯然离去,曾经书香云集的诚亲王府被改换门庭,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 清朝在北京的王府,现在有遗迹的大约有五十几座,其中一座就有新旧诚亲王府,是现在的中国儿童中心,清华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单位的原址。 而诚亲王指康熙第三子、雍正异母兄胤祉,雍正登基后为避讳改为允祉。最初的诚亲王府在官园儿,可是因为允祉参与过九子夺嫡事件,跟四弟是死对头,因此胤禛登基后将其夺爵,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守陵。允祉私下里发牢骚,没想到雍正耳目太多,被他知道了,于是 允祉被幽禁于景山永安亭,直至病死。 府邸也被改为慎郡王府,慎郡王叫允禧,是康熙二十一子,后来他的孙子永瑢晋升为质亲王,所以那处宅子也叫质王府。 即官园桥以东、平安里西大街与西直门南小街交叉口东北、中国儿童中心那个位置。 雍正八年,诚亲王复封亲王,旧府已封允禧,所以又封一新府,诚亲王府新府。 从乾隆《京城全图》来看,此府东起水车胡同、西邻光泽胡同、北抵积水潭南岸,占地面积大,规制严整;主体部分在西路,东部是花园。尤其花园的规模巨大,据推算在三万平米左右;如果单论花园儿的面积,它比当下著名的5A景区:恭王府花园儿还要大。但此花园儿最牛的不是大,而是园中水系景观引用了御河水。 只不过引御河水的并不是弘暻,因诚亲王不是世袭罔替,也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因此后人袭爵需要降级。弘暻之后、此府的主人依次为永珊(弘暻第三子)、绵策(永珊第三子)、奕果(绵策嗣子),到奕果这儿已是嘉庆三年,爵位也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清朝,辅国公是不能住这么大府邸的,所以 奕果只能搬走,此府改赐嘉庆皇帝第四女固伦庄静公主。嘉庆十分疼爱对这个闺女,不但赐了一座大宅,还专门拨款为其翻建花园;园内有一湖,湖中有一土石相间的小岛,湖水就是引自积水潭。 要知道积水潭就是御河,湖水为御用,非经允许是不得擅引的,由此可见这位固伦公主的受宠程度。庄静公主下嫁给了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玛尼巴达喇,只是命不长,二十八岁就死了。其死后埋葬的位置如今也是大名鼎鼎,就在西三环,现在依然叫公主坟,也是北京众多公主坟中唯一不用加前缀、就知道是哪儿的。光绪六年, 玛尼巴达喇的后代:棍布札布袭贝子爵位住在此府。 由于棍布扎布被人称为棍贝子,所以说“ 诚亲王新府”既不准确也没几个人知道,但说“棍贝子府”很多老北京人都清楚。 民国年间此府犹存,1956年府邸花园大部分面积被占用,改建成了医院,原有建筑仅存花厅和两栋书楼。昔日的“棍贝子府”、如今的积水潭医院。这家医院不但骨科出名儿,而且院里环境也非常好,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医院。 允祉做亲王时,还有一座花园,叫熙春园,今天就是清华园的所在地,到了乾隆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改名叫云锦园,咸丰的时候改为东园,西园,而其中的西园就变成了清华,咸丰皇帝御笔写了清华两字,现在"清华园"三个字,是光绪时期大学士那桐书写的,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的时候,经过奏准,就把清华园拨出来,作为留学美国的一个机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介绍完诚亲王府,我们就说说康熙第三子胤祉怀才不遇的一生:胤祉母亲是荣妃马佳氏,胤祉生于康熙16年(1677年),聪明,知书达礼,骑射尤佳,可以说是文武全才,深受康熙的喜爱。康熙35年,二征噶尔丹,20岁的胤祉领镶红旗大营,长途跋涉,条件可以想象的艰苦,对于生在皇宫,长于皇宫的胤祉应该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锻炼,最后他挺了过来,胜利返回了北京。 康熙很欣慰,特意写诗纪念,“玉弩金戈壮此行……须识间关出塞情”,到了康熙37年(1698年),22岁的胤祉被封为诚郡王,这次皇四子(雍正)只封了贝勒,康熙帝还说了为何不封的理由“朕于阿哥等,留心视之已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这对心高气傲的皇四子是个严重的打击。 但是看似顺风顺水的三阿哥,一不小心也犯了错误,康熙帝有个敏妃(十三爷生母)去世,按照清制,在长辈去世丧期内是不允许剃发的,但是胤祉就做了,康熙很生气,就由诚郡王降为贝勒,这让胤祉教训深刻。 随后日子里,康熙发现,胤祉有从事科学学术方面的才能,这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才能,而康熙本人对西洋科学各科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共同的爱好让父子俩变得更加亲近了。 康熙发现胤祉这个优点以后,就让胤祉实际编撰《律历渊源》,康熙很重视天文,律法,数学等,在畅春园里面设了一个馆,叫《蒙养斋》,相当于西方的皇家科学院,具体主持工作的就是胤祉,里面聚集了一系列当时各类顶尖的人才,大数学家何国政,文学人才方苞等,每日所撰的进程都要上报康熙,“所撰之书,每日进程,上亲加改正焉”,可见康熙皇帝重视这个工作,到康熙53年,这部书就修成了。《律历渊源》集前人的经验智慧,吸收西方科学,在音乐,天文,数学等方面有所发明创造,是一流的学术著作,胤祉是功不可没的。 当时陈梦雷(相当于胤祉幕僚)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主编是陈梦雷,但是没有胤祉的支持,资助,沟通,特别报请他父亲给予支持,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胤祉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两大贡献的,参与支持了两部传世之作,不久就升为诚亲王。 正是胤祉往前发展的时候,康熙驾崩,雍正帝继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曾经深受父亲喜爱的允(胤)祉,当他的大哥二哥被废后,他实际上是最长的皇子,地位就很微妙了,虽然他一心以学者自居,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康熙晚年的夺位斗争始终裹挟着他,作为有力的皇位继承人,很多矛头就对准了他,皇父在位时,由于老父亲是信任,他总能化险为夷。 雍正6年(1728年),雍正就逮住机会,把允祉降为郡王,又过了2年,又找了一个机会,革除了他的王爵,并且禁锢在景山永安亭,在那里禁锢了两年,后虽然重新复封为亲王,但允祉肯定心情郁闷,两年后在雍正十年就病死了,时年56岁。 允祉在康熙晚期经过废太子事件,孟光祖事件等,他勉强能躲过去,但是到了雍正时代就是暴风骤雨,这个暴风骤雨影响巨大,导致他的诚亲王府就有新旧两府,他的旧府在哪里呢,就在今天的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路北的官园,就是今天中国儿童中心的旧址,那他被雍正革了王爵,废了亲王,他的旧府规制是亲王待遇啊!这个王府他就不能住了,王府就转赐了康熙帝的二十一子,慎郡王允禧。 雍正八年,重新复封为亲王,旧府已经被分配给了允禧,就给他换了一个地,换到了西城区新街口大街的诚亲王新府,这个新府规模很大,由王府和一个花园组成,王府面貌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花园还在,就是今天的积水潭医院,基本上就是诚亲王新府的一部分,今天去依旧能够看到新府的遗迹,花园内湖,湖心岛,桥,假山,重楼,亭阁等。 允祉去世以后,雍正再次把这个新府分封给别人了,正所谓铁打王府,流水的王爷啊!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了皇三子胤祉被雍正皇帝最终的处理结果: 雍正八年,五月。上命夺爵,禁景山永安亭,听家属与偕,弘晟仍禁宗人府。十年闰五月,薨,视郡王例殡葬。乾隆二年,追谥。 也就是说,这个在“九子夺嫡”事件中,从未和雍正皇帝产生过正面冲突甚至还感情较为深厚的皇子,也被雍正皇帝处以了“圈禁至死”的清算。和皇九子胤禟、皇八子胤禩相比,皇三子胤祉虽然没被改名、逐出皇室,但削爵、圈禁至死的下场,也绝对是悲凉的所在。 康熙朝的皇三子胤祉,虽然有过直接参与“九子夺嫡”的过往,但在太子胤礽被二次被废后,主动退出了夺嫡乱局,从此醉心于编纂书籍,不再过问政事。雍正皇帝登基后,虽然对其有过些许惩戒,但直到雍正八年二月,依然恢复了其亲王爵位,给予了一个皇帝兄长该有的尊崇和地位。 对于皇三子胤祉在雍正八年五月的获罪之由,《清史稿》给予了“怡亲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悖理蔑伦”的原因说明。也就是说,在雍正皇帝极为恩宠之皇十三子胤祥薨逝后,胤祉因为不具悲伤之情、丧礼迟到才是其走向覆灭的主要原因。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就因为没给予胤祥充分的尊重,雍正皇帝就对胤祉如此辣手无情? 当然不是! 雍正皇帝对于胤祉的仇视,既不是胤禩、胤禟等人的夺嫡之仇、掣肘之恨;又绝非简单的因为胤祉对胤祥的薨逝“冷血无情”;他真正的获罪之由,来源于他的宝贝儿子——爱新觉罗·弘晟。 雍正皇帝继位以后,虽然命胤祉守护景陵,但其毕竟是雍正皇帝唯一在朝的长兄,还算给予了其充分的尊重。按照雍正皇帝自己的说法,乃系“朕止此一兄。朕兄弟如允祉者何限”的特殊关系所在。 可在雍正二年,早在康熙朝便被封位世子的胤祉第三子弘晟,却因为“讹诈银两”而被雍正皇帝下旨严惩。 《清实录·世宗实录》有载: 雍正二年。十一月。宗人府议奏、世子弘晟、屡次获罪、俱蒙恩宥。今又讹诈银两。请革世子为闲散宗室。令伊父和硕诚亲王允祉、严加约束。 就在弘晟被雍正皇帝惩治以后,皇三子胤祉和雍正皇帝之间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 弘晟获罪,雍正皇帝对其惩治,本属正常现象,身为臣子的皇三子胤祉为何会因此恨上了雍正皇帝呢? 所谓“闲散宗室”,乃系不得承袭爵位之皇室宗亲的所在,也就是说原本应该降级承袭郡王爵位的弘晟,被彻底斩断了爵位晋封的可能,从此没落。 此时的皇三子胤祉虽然已经遇有11个儿子,但5子早逝;5子庶出;弘晟乃系其嫡福晋所出事实上的嫡长子,弘晟承爵的希望破灭后,胤祉世系就基本可以宣告断绝了!也就是说,雍正皇帝对弘晟看似无所谓的惩治,几乎将胤祉一脉彻底赶出了皇室。由此来看,胤祉对于雍正皇帝的仇视心理,势必不小。 于是,皇三子胤祉一改往日恭敬模样,开始了在雍正皇帝面前的作死行程! 雍正六年,皇三子胤祉因为索贿而被弹劾,对于胤祉“身为亲王、惟利是视;将国家政事、置之度外;将伊私事、妄行渎奏”的罪行,雍正皇帝给予训斥自然属于正常现象。可是,早就对雍正皇帝心怀嫉恨的胤祉,竟然“询问之际。愤怒怨望。在上前喝责王大臣等、毫无臣礼”,丝毫没给雍正皇帝面子,来了一个咆哮朝堂、藐视君上。 此等举动,宗人府给出了“革去王爵,禁锢私第”的惩治建议,但雍正皇帝对于这个唯一在朝的兄长,还是没有痛下狠手,而是将罪责揽在了自己的身上。 《清实录·世宗实录》有载: 但朕兄弟内、如此等者几人。故为此种狂妄。必欲令朕将伊等治罪。其心诚不可解。良由朕不能感化所致。亦未可谓皆若辈之罪也。 啥意思? 雍正皇帝认为胤祉之所以犯下如此罪过,全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可否认,对于皇三子胤祉,雍正皇帝也算是仁至义尽、君恩所及了。 但是,胤祉确实有错,雍正皇帝也只好将其亲王爵位降为郡王,略加惩处了事。 原本这件事就算了了,胤祉和雍正皇帝之间的感情也基本因为雍正皇帝的厚恩,会有所改善。但是,为了堵住悠悠众口,雍正皇帝又认为“伊此等悖逆。皆由伊子弘晟所致。法难姑容”,竟然将胤祉的罪过全部归结到其子弘晟的身上,给予了“著将弘晟拏交宗人府、严行锁禁”的严厉惩处。 这下好了,胤祉和雍正皇帝之间的感情,彻底无法修复了! 雍正皇帝对胤祉儿子——弘晟的屡次惩治,让“愤怒怨望”的胤祉在皇十三子胤祥薨逝之际,彻底爆发。 对于自己最恩宠、疼惜的弟弟——皇十三子胤祥的薨逝,雍正皇帝表现出了极大的悲痛。在《清实录》中,对雍正皇帝“悲恸不已”、“饮食俱觉无味,寝卧皆不能安”、“中心悲恸,强自排遣”的记载,屡见不鲜。 而此时的胤祉又是如何做的呢? 所见齐集人员。无不衔哀垂泣。独诚亲王允祉、当皇上亲临回宫之后。迟久始至。迨宣读皇上谕上日之时。众皆呜咽悲悌。而诚亲王早已回家。且每日于举哀之时。全无伤悼之情。视同隔膜。 胤祉面对胤祥的“冷血无情”、“视同隔膜”,被雍正皇帝视为对自己的蔑视,甚至对自己的反抗和不满,更是长久以来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于是,雍正皇帝才对其痛下狠手,予以了削爵、圈禁的严惩。 值得注意的是,在惩处了胤祉的当月,雍正皇帝将其庶子弘景晋封了贝子爵位,给予了难得的宽宥之恩,保证了胤祉一脉的皇室爵位。 就此来看,雍正皇帝对于胤祉嫡子弘晟的惩治,绝非断绝胤祉一脉皇室爵位的卑劣目的,而是就事论事的必然结果。皇三子胤祉非但没从自身、从其子弘晟身上寻找获罪之由,反倒将一腔怨气发泄到了雍正皇帝身上,并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灭。 一位文武全才,著述颇丰,骑射双全的亲王,在雍正朝时封时贬,最后幽禁而死,才能不能发挥,还时时怨气冲天,可惜了诚亲王爱新觉罗·允祉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