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伏台”——难忘的冬日往事

 青岛城市记忆 2023-01-07 发布于山东

老青岛一般管烟筒叫“伏台”,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伏台”是什么意思。据文史专家王铎老师介绍,“伏台”其实应该叫“浮炱”(fu tai),它是一个古语词,自商周时期就有。原来是一个量器,称量粮食的过程中,慢慢变成了煮粮食的工具,再后来演变成了锅台,最后由烟筒是否冒烟可看出这家人有没有用锅做饭,而使“釜炱”一词变成了今天烟筒的意思。

也有热心读者评论说,“伏台”是英文Funnel的音译,本意是通风孔、出烟孔。过去用烧煤、烧柴的炉灶烧饭、取暖的岁月里,每每出现倒烟、出烟不畅、炉火不旺的时候,就要打打“伏台”。于是就会爬上屋顶,用一根长绳拴个大秤砣或是砖头类的硬物,缓缓放入“伏台”,反复上下提放,以便清除“伏台”内的杂物。

岛城像“伏台”这类的外来语还有一些,也在许多老青岛的口中延续至今。因为青岛很多方言是欧美语言的音译,比如“古力”是德语Gully的音译,意思是雨水管道。将白铁皮小桶称作“米达罗”,则是英语meter-round,计量圆桶的意思。

拆迁前的北仲家洼

其实,“打伏台”和“打烟筒”还是两码事,“伏台”是墙壁中预留到房顶的烟道,烟筒是炉灶连接“伏台”的铁皮圆筒。“打伏台”、“打烟筒”是多年前冬天必须要干地营生,一般地“伏台”一年一打就行了,但烟筒就不行了,生炉子碰上煤烟大地煤,一个月就要一打烟筒。如果不及时清理,炉子不好烧,还倒烟呛人。
过去青岛多是德式、日本式的里院建筑或中国式的大杂院、棚户区简陋的老房子,屋内基本都盘着炕,支着炉子,一个“伏台”两个烟筒一户人家的烟火气息日常生活。


那个年代没有暖气和液化气,做饭、烧水、取暖需要烧大锅底或生炉子,“伏台”可能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天天都是一样地冒烟。因为烧火就会有烟,时间久了烟筒里就会出现烟垢。而火炕烧久了也会因为烟熏火燎沉积下灰烬、污垢,挡住了冒烟的通道。过去的家里大多是砖砌的“伏台”和白铁烟筒,如果烟垢太多,就会因流通不畅而使锅底或炉子里的煤炭燃烧不彻底,从而影响做饭或烧炕的温度,这时候大锅底和炉子里的烟不是从烟筒冒出,而是反过来从炉口冒烟,俗称“倒烟”,严重的甚至会有中毒危险。

“打伏台”、“打烟筒”,其实就是疏通烟道,类似于现在疏通下水道一样。打烟筒简单一些,煤燃烧后烟囱里会留下部分煤烟,人们会在炉火冷却后拆卸下烟囱,清理掉里面的炉灰,再重新卡上去。如果你看到谁家的门口有小堆乌黑细密的灰尘,那基本便是从烟囱里清理出来的了。

“打伏台”就费些事了,过去老房子大都是平房或两层楼房,如果是屋顶砖砌烟筒里面被烟垢或杂物堵死了,就要攀爬到房顶上,这时候还要小心翼翼,一是注意安全,再就是别踩破了瓦。到了房顶,用准备好的秤砣或半个砖头一样的重物,绑上绳子后从烟筒的上面,往烟道里面下坠,上下来回循环几下,一般就会打开堵上的烟道。有时在这些重物上还会包上一层破布或是麦秸草,以便”打“的更彻底一些,最担心的就是别卡住拉不上来,或是栓的不严实,把秤砣或砖头掉进去,再想拿出了就费事了。每年到了冬天支炉子、搭烟筒的时候,或是感觉差不多好“打”了,就打打“伏台”,灶台或炉子明显就感觉好烧多了。

“打伏台”、“打烟筒”这项老习俗随着时代的变化、城市的变迁,已经逐渐烟消云散,至少在市区里是极少看到了。岛城老城区以及棚户区的不断改造,城市上空,不见了家家房顶烟筒的炊烟袅袅。高楼林立下,曾经的烟火气息渐成过往。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曾经的那些延续了无数岁月的场景,记录下了这个城市过去生活百态中最常见的一幕。

与这座都市的前进步伐相伴,做饭、取暖的方式也在快速的更迭。如今,天然气、暖气极大地方便了千家万户。伴随几代人成长与生活的房顶上的烟筒,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与记忆里。那些年每到冬天,支炉子、装烟筒、买煤、打伏台,也被卷入了历史长河,离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但旧时对它们的那些记忆却带着褪不掉的温度,留在了无数人的心里。

拆迁中的南仲家洼(王挺摄影)

那些过往的记忆,像过电影一般的在眼前浮现,老南仲家洼的一条条窄小的胡同里,家家户户屋顶上的烟筒冒着炊烟,母亲在灶头炒菜做饭,我坐在灶前拉风箱的场景,至今忆起仍历历在目。每每忆起,仍令我久久不能自已……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