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欧洲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巨变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3-01-07 发布于浙江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这句出自唐代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的诗句,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近日,长居中国的外国汉学家描摹当代中国故事的优秀纪实作品《正南看北斗:一位欧洲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巨变》由译林出版社重磅推出。整部作品既具有感性的鲜活,亦闪现理性的深刻;既富于日常的温度,也体现学术的深度,从非常独特的视角,向世界读者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

文章图片1

吕光东是比利时重要汉学家、西夏学学者,在西夏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前瞻性探索,使得湮灭近八百年的《番汉合时掌中珠》重见天日。他曾被芝加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兼任远东图书馆馆长,著有《游牧帝国》及多篇学术论文。1987年,吕光东与太太创立大苹果公司,引进了诸多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如《麦田里的守望者》《英国病人》《时间简史》《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同时也助力中国图书走上国际舞台。“大苹果”曾被亚洲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大的版权代理公司,吕光东夫妇也被誉为“文化大使”。吕光东深谙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懂得中国人的性格与感情,他说:“我和太太在中国受益良多。我们在中国结为秦晋之好,还在中国拥有了很多朋友。”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之爱深沉厚重,令人感动。

青年时代的吕光东迷恋加缪、凯鲁亚克,后者的《达摩流浪者》对他影响最大,将他引上了智识之路;书中引用很多梵语佛经的名称,激发了他研究佛经佛教,乃至中国历史、语言和文化的兴趣。这是他与中国结缘的缘起,也是他从事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原动力。他说:“我喜欢中国,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这个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几乎耗去了我毕生的研究精力。”他与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魏查理教授是大学同窗好友,也是一生的学术知己,“研究中国,了解中国”是他们毕生的学术追求。吕光东在《序言》中讲述了自己与中国的首次亲密接触:“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82 年,一迈入北京机场,历史气息就扑面而来。那时的北京机场,既不美也不实用,却令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来到了一个历史和文化并存的国度。这个国度既让我感到陌生,也令我一见如故。从机场到北京大学的路上,这种感觉仍挥之不去。中国让我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历史感。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我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看得更加清楚了。二者相互交织,如水乳交融。两德统一之前,我去东欧看了看。那儿的大城市也让我有一种同样的感受。在欧洲生活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历史的存在。在苏联的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莫斯科,我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气息。而在中国,这种感受尤为强烈。”

从1982年第一次受邀来中国参加中国古典学方面的会议,到从事中国研究的学术之路,再到其与中国夫人客居中国近四十年的生活历程,吕光东在《正南看北斗》一书中以贯穿一生的记忆之径,生动讲述了他与中国的一世情缘,于个体化叙事中真实呈现他对中国的了解与热爱。

文章图片2

吕光东是在改革开放时代来到中国的。他住过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之后搬到上海市中心的寓所;他游历过中国很多名胜古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国一直都在改变,日新月异,永不停息”是他对中国一成不变的印象。“我们过去憧憬的未来已经来了。它仿佛悄无声息的猫爪,来得无声无息;又像是从虚空中降落下来,气息覆盖了全中国。从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到淳朴静谧的小村庄,未来的气息无所不在。……如果某一天,你去别的小区看看,或者去一个很久没去的城市,你就能发现巨大的变化。就像我们时隔十年再去福州、长春和哈尔滨一样,眼中所见皆是变化。中国各地的变化带给人的不只是吃惊,还有十足的震撼,因为这些变化是积极向上的,令人感到既舒适又舒心。”

在《正南看北斗》中,作者以其在中国的沉浸式生活体验,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包括生活条件、公共交通、服务(快递业务等)、沙漠治理、社会治安、中国高科技等具体领域的变化发展落笔,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那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朴实的故事,因为作者身为外国人的别样视角,写出了我们不曾感受到的体验,平添不同的韵味和新奇的感受,更易激发读者的兴趣,触发读者共鸣。这些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真实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不同方面,从而向世界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传播和平发展、美好生活的中国声音。“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就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尚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所有年轻的国家都有一颗雄心,希望国运昌隆,宏图大展,更何况新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深厚根基。我希望中国能乘风破浪,雄心不减,昂扬向前。照此发展下去,再过三十年,中国将重获汉唐、北宋时期在世界上的鼎盛之势。关于新中国第一个世纪的历史,应该由中国人民自己来书写。而外国人,即便是像我这样毕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的人,虽然在中国生活了大半辈子,可仍是一名旁观者。这个国家的历史,最好由中国人自己用中文来书写。如果有这方面的资料供我参考,那我对中国的洞察就能深广一些了。2021年4月,我去洛阳、 开封旅游。这两个城市都有很多历史古迹,也都建了很多博物馆。从那些古迹和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中,我看到了辉煌的过去,对中国也多了一份洞察。”

文章图片3

吕光东在德国柏林出生,在比利时长大,在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一生生活轨迹涉及欧美亚三大洲;他精通十二种语言,拥有文理三科博士学位,早年饱览群书,博闻强识,长期浸淫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对东西方文化都有着深彻的了解。这份独特的“全球化”人生背景也不着痕迹地体现在他的写作中,使得他在详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不由自主地交织着他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的洞察与思辨,文笔幽默,妙趣横生。“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比我更了解中国这些年的变化。他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天一睁眼,第一时间就能见证到,感知到。而我,毕竟是一名客居中国的老外,更何况我不是总在中国,时不时还会离开一阵子。但只要在中国生活,我身边总少不了一些同龄的中国人,也有一些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我留意到,大家只要一聊天,难免会提到中国的变化。最初研究中国朝代更替兴亡的时候,我就知道中国迟早会再度崛起。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太优越了。它东临汹涌澎湃的太平洋;西枕天然屏障,还有连绵的大漠;北面连着广袤的西伯利亚,东北有冰冻的极地;南面的热带雨林分布广泛,密不透风,神鬼难测。在东方,从沙漠、崇山峻岭中崛起的帝国,没有一个有过这样的地缘优势。在西方,连大英帝国也不曾有过这样的优势。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但它头顶的太阳,所照区域大都是海水,而非绵延不绝的陆地。在整个世界历史上,只有元朝时期的蒙古帝国才是疆域最为辽阔的陆上帝国。至于美国,它只是一方'新贵’,树小墙新画不古。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又何谈拥有未来呢?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历史,就会产生政治永恒。通俗点来说,就是这个国 家永远不会产生变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遭受过'二战’的破坏,美国本土不但完好无损,它还源源不断地生产军工材料,大发昧心的战争财。从'二战’结束那一年算起,70余年过去了。遭受'二战’戕害的各个国家,早已经恢复了元气,既重建了政府,也重拾了教育。再看看美国,它已经被狂妄自大牢牢钳制住了。狂妄自大令人盲目,失去敏锐的知觉,陷入愚钝和无知。一个崩溃中的帝国,不仅自身危如累卵,也会祸及他国。”

回首其在中国的半生经历,吕光东先生说:“我感觉双足扎在了中国的土地里,我的家在中国,我习得的欧洲文化,开始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友好的外国人真情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感人肺腑又启发深远。

《正南看北斗》不仅面向中国读者,更面向世界读者,其意义就在于要为世界读者提供一扇精准、深入了解中国的窗口;以一位外国人的视角,通过其真实的经历和体悟,让世界读者在感受中国发展和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了解中国的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和交融,从而达到促进中外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的目的。(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