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振宇新书《启发》,要怎么读?

 玖弋阁 2023-01-07 发布于上海

罗振宇又出新书了。

《启发》收录了523条“逻辑思维”公众号的每日60秒语音。罗振宇在过去十年里,一共做了3652条语音,从中选取的内容依据首字母的顺序排列下来,颇有种《启发》词典的意味。

那么这样一本启发词典,应该怎么读呢?每天按顺序读两个启发词?还是随机阅读?

我推荐随机阅读,并将不同的词进行关联。

1
选择与自由

【被迫选择】、【辞职】、【忍无可忍】是随机阅读后,进行关联的词汇。

【被迫选择】这个词汇说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人们面对选择时,恐惧背后付出的代价,习惯于将选择权交给权威,期望权威能够告诉他们最好的选择是什么,这样他们就能够免去选择代价的恐惧,直接踏上权威给予的道路。

心理学对这种现象有另一种解释,如果人们询问别人该怎么做的时候,往往他们内心已经有了选择的倾向,只是还在犹豫,需要听听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支持性意见。而一旦产生后果,他们就有可能责怪当初给予意见的他人。

【辞职】中,罗胖告诉朋友是不是要辞职,主要看企业的根源问题在哪里。如果只是局部性问题,即个人错误导致,那么是可以纠正的。如果是系统性问题,那么就比较糟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释放更大的问题。

【忍无可忍】说的还是选择。古话说: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罗胖觉得这话不对,不忍时的决定,往往就是不该做的,这无关对错好坏,关乎选择余地。人一生都在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努力:挣钱是为了有能力对讨厌的事说不。当人努力拓展选择余地时,是不会让自己陷入忍无可忍的地步。当然,再多想一步,其实忍无可忍的时候,仍然有选择在面前:忍,不忍。当不忍时,还是有选择面临:好的结果,坏的结果。

这三组词关联起来,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面临选择时,该如何考虑?

是不是已经努力拓展了选择余地?是不是已经弄清楚当下困境是系统性问题造成还是局部性问题?如果做出决定后,是否能承受代价?

2
问题解决

随机翻阅到这几个词:【定位问题】、【汉隆剃刀】、【机制】、【温和专制主义】、【动词哲学】,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问题解决的图景。

【定位问题】是要找到问题的问题,可以认为找到最根本的问题,即元问题。

【汉隆剃刀】告诉人们要有心胸,与其猜测别人的坏动机,不如思考是不是别人智商不够。从而进一步思考他们犯了什么蠢,为什么犯蠢,自己怎么避免犯蠢。

【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设置,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坏机制只会惩罚人,但也几乎所有人都会去用坏机制,似乎惩罚人是人性中的固有的一面。多运用好的机制,拉动人内心的需求,才能更有效率地达成效果。

【温和专制主义】和机制类似,通过人性固有的需求,让人有动力去作为。

【动词哲学】是个很有意思的词。人们往往喜欢给人标签,而且还是名词标签居多。这种名词标签对人有很大的限制。比如名词标签“员工”,将人圈固在一个只能卖时间做工的印象里。如果换成动词标签,比如“解决问题”,那么一下子就化被动为主动。

比如“老板”,大家印象里就是钱多的决策者,这么想老板压力挺大。换成动词标签“开拓”,一下子就有干劲了吧。

最后,把这些词联动起来,会有什么发现呢?

找到元问题,看看失败者们犯了什么错,自己能避免什么。能用什么机制起到更好的作用,能激发人的内驱力。让行动代表自己,专注元问题的解决。

3
人的成长

《启发》词典包罗万象,自然也囊括了人的成长。

【独立思考】、【审美能力】、【证明自己】、【注射式洗脑】这四个词都与人的思维成长有关。

【独立思考】不意味着看法不同,而是对问题的答案不追求唯一性,能包容不同想法。

【审美能力】一种注重过程的能力,获得心流体验的能力,是幸福的获取力。

【证明自己】人们迫切想要证明自己,拿出各项成绩,只是用力过猛往往适得其反。

【注射式洗脑】用“为什么+观点”的句式,让人们的回答限定在发问者的思维框架中。其实这是一种框架效应,在罗胖的词典里被最小化来说明。

人的成长,需要脱离框架效应,看见框架外藏匿的东西,同时离不开包容的思维心态。若是不注重思考过程,一味追求结果,就丧失了获得真正成长的瞬间。什么时候证明自己?如何证明自己?是一件精细化的事情,说到底真正能证明自己的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说辞。

4
结语

《启发》词典中的词汇,集聚了罗振宇的瞬间启发。而随机翻阅,就是给这些“启发”一次重新点亮的机会

用《启发》燃烧自己的灵感一刻打造个人版《启发》2.0

【文/云玖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