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医的“疫”和“疫气”没有临床指导意义?—— 从新冠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的中医第一句话说起

 经方人生 2023-01-07 发布于四川

“疫”的概念在《内经》就有,“疫气”的概念则来源于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

《瘟疫论·原序》:“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别有一种异气”,吴氏又称之为杂气、戾气、疠气或疫气。

图片

图片截取自2023.1.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1

吴又可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了传染病的临床规律,甚至提出了特异性致病因素的病因假说,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但是,由于没有技术条件进行微观研究,最终并没有找到导致疫的真正病因,这是很遗憾的事

但就疫的治疗而言,仅根据吴氏所总结的“杂气”的种种性质与致病特点,在中医的知识体系内没有办法进行治疗。

吴氏虽然一再强调“杂气”是“六淫”之外的“别有一种异气”,并且也萌生了寻找特异性药物的想法。

如其在《瘟疫论·论气所伤不同》中谓:“一病只有一药,药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已”,但是,因为没有技术手段将病因落实到致病微生物上,所以,寻找针对病因的特异性药物也就难以落到实处。

对疫的治疗,中医还是只能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审证求因,而求出来的因,依然在六淫范围的寒热燥湿之内,并没有突破中医以前治疗外感病的框架。

也因此,疫气的病因对临床治疗没有指导意义,疫的病名对临床治疗也没有指导意义。

中医对于“疫”,即西医所说的“传染病”的治疗,还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审证求因和辨证治疗,治疗模式和非传染性的外感病没有差异。

2

随着西医传染病学的发展,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因已经可以明确,所以,中医关于传染病病因的假说已经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中医的疫气的病因学说已经没有了实际意义。

对于细菌性的传染病,因为抗生素的发现,基本得到了控制;还有一些传染病因为有了可靠的疫苗而得以控制;

还有一些传染病,西医虽然可以找到病原微生物,比如这次的新冠,但对于病毒西医尚无有效的病因控制方法,没有疗效肯定的抗病毒药,没有完全可靠的疫苗,所以疫情难以真正控制。

对于西医尚无肯定疗效的传染病,中医治疗会有优势。

因为中医的治疗本来就不是针对西医所说的病因的,而是针对病因作用于人体以后,人体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即中医所说的证:

针对证的寒热燥湿,或寒热虚实采取针对性的治疗,目的是恢复人体的正常状态,保护人体的正气。

人体病了就会表现出证,有证中医就可以治疗,所以,对于一些突发性的传染病,中医的治疗比西医更及时,更有优势。

因为西医要弄清楚病因需要时间,弄清楚病因、研制针对病因的药或者疫苗,这都需要时间,而特效药或者疫苗研制出来之前就没有治疗方法;

而且很多传染病流行的时间并不长,所以也总是有一种“迟了”的马后炮的感觉,如2003年的非典及之后的各种流感,都是在西医还没有研制出疫苗的时候就结束了。

这次的新冠是特别的意外,已经流行了3年多,时间已经足够长了,但这对研制抗病毒的特效药或者疫苗,依旧显得仓促,西医还是没有找到特效药和真正好的疫苗,没有控制住疫情,西医还没有找到控制病毒的方法。

3

中医认为,正气在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有一个事实是:无论多么凶险的传染病,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感染;即使被感染后,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发病;即使发病,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重症;即使是重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死亡。

得病与否,得病以后预后转归,都与人体的正气有关。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以邪实为主的,祛邪以扶正;以正虚为主的,扶正以祛邪。

所以,在传染病的过程中,经过中医的治疗,人体的状态改善,疾病的发展过程被阻止,人体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为人体的恢复争取到了时间和条件。

中医虽然没有特异性消灭细菌或病毒的方法,但病人也可以被治愈。

这是中医在和西医还没有特效药或疫苗的前提下的比较出来的优势;但如果西医找到了特效药或者疫苗,则中医会失去大部分优势,可退为辅助治疗或主要针对西药不耐受患者等。

再结合前文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医在传染病治疗过程中的这种比较优势,和疫气、疫的概念没有关系。因此,中医学界内部再研究疫气和疫的意义不大。

注:欢迎学术探讨,君子和而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