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中药治疗各种疾病参考思路

 紫荆88 2023-01-07 发布于河北

治肺痈妙方

1清肺汤 

【来源】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 清肺汤是肺痈方,杏仁防己冬瓜仁,鸡子白皮薏苡仁,清肺化痰此方奇。 

【组成】 薏苡仁9克,防己9克,杏仁9克,冬瓜仁9克,鸡子白皮3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末。每用12克,加韦叶半握,水煎服,日服2次。或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 清肺化痰。 

【方解】 方用薏苡仁清泄肺热;佐以冬瓜仁、杏仁、防己、鸡蛋白皮化痰止咳,以助苡仁清

泄肺热之功。合而用之,共奏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 痰热壅肺、咳嗽、喘逆上气、发热汗出、咽中如有异物感、苔黄腻、脉滑数。可用

于肺脓疡、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加减】 若发热较甚,加蒲公英、金银花、连翘;咳痰黄稠较甚,加黄芩、桑白皮、浙贝母;

咳唾脓血,加桃仁、苇茎等。 

【附记】 本方适用于肺实热证,若属虚证、寒证之咳嗽、气急,均不宜使用。 

2桔梗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桔梗汤方是经方,桔梗甘草两相参,宣肺利咽又止痛,肺痈咽痛服之瘥。 

【组成】 桔梗9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肺化痰,利咽止痛。 

【方解】 方用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共奏清热利咽之功;且两者又均有祛痰之功,

一宣一清,相得益彰。药仅两味,力专效宏。 

【主治】 咳嗽有痰、咽喉肿痛。可用于肺脓疡(肺痈)、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病症。 

【加减】 若兼有恶寒发热者,加薄荷、牛蒡子、马勃;咽喉红肿较剧,加黄芩、丹皮、赤芍;

疼痛较剧,加射干、山豆根;咽喉干燥,加玄参、藏青果;痰多咳嗽兼有恶寒发热,加桑叶、蝉衣;

痰稠而黏,加鱼腥草、黄芩;肺痈,加金银花、连翘、黄芩、大黄、败酱草、芦根、桃仁、苇茎等。 

治支气管哮喘妙方

1定喘汤 

【来源】 明·张时微《摄生众妙方》 

【歌诀】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杏仁黄芩草,肺寒膈热喘哮尝。 

【组成】 白果(去壳炒黄捣碎)21枚,麻黄9克,款冬花9克,桑白皮9克,制半夏9克,

苏子6克,杏仁6克,甘草3克,黄芩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方解】 本方治疗之哮喘,是因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故方中用麻黄宣降肺气,解表定

喘;杏仁宣肺降逆,止咳平喘;桑白皮、黄芩清肺热,化痰涎;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

咳化痰;白果敛肺定喘,与麻黄相伍,一收一散,既能加强平喘之效,又能防止麻黄耗散之弊;甘

草调和诸药,兼能止咳化痰。本方能散表寒、清膈热、降逆气、化痰涎,故治“寒包热哮”,效果良

好。 

【主治】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的哮喘证,症见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有表证恶寒发热、舌

苔黄腻、脉滑数。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脓疡,肺源性心脏病、喘息性支气管

炎等病症。 

【加减】 痰稠不利,加胆南星、瓜蒌皮、沙参、前胡;胸膈闷甚者,加枳壳、厚朴;肺热重

者,加石膏,鱼腥草;顽痰胶结,饮食减少,加莱菔子、白芥子;痰壅而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

石。 

2定喘丸 

【来源】 清·《清太医院配方》 

【歌诀】 定喘苏梗桑陈皮,芥子苏子术苓芪,阿胶川贝百合杏,冬夏知母归生地。 

【组成】 苏梗、白芥子、苏子、桑白皮、百合、杏仁、陈皮、川贝母、白术、茯苓各120

克,阿胶、黄芪各180克,天冬、知母、半夏、当归、生地各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和丸。每次服9克,日服2~3次。 

【功效】 润肺止嗽,化痰平喘。 

【方解】 方中苏梗、陈皮理气舒郁,健脾和胃;白芥子、苏子、杏仁、川贝祛痰止咳,下气

平喘;白术、茯苓、半夏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当归、生地、黄芪、阿胶补气活血,滋肾养阴;百

合、天冬、知母润肺止咳,清热安神。诸药配合,既能补气养血以固本,又能止咳平喘以治标,是

一首标本兼顾的定喘良方。《清太医院配方》云其“润肺止嗽,化痰止喘,立见神效。定喘后再服

益气养元丸,男加人参健脾丸,女加安神赞育丸,常服喘嗽不发,屡经屡验,【功效】难尽。” 

【主治】 一切喘症。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治高热、中暑妙方

1原因不明高热方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盛循卿方) 

【歌诀】 原因不明高热方,柴胡黄芩白虎汤,忍冬连翘生甘草,清泻里热和少阳。 

【组成】 柴胡、 黄芩、 知母各10克, 生石膏、 忍冬藤各30克, 连翘15克, 甘草6

克。 

【用法】 加水先煎石膏30分钟,同时将余药浸泡30分钟后,加入石膏煎液中,再煎20分

钟,滤取药液,加水再煎20分钟。每日1剂,将2次药液混合。在体温周期性上升前1小时服。 

【功效】 清热泻火。 

【方解】 本方由小柴胡汤、白虎汤、银翘散三方化裁筛选而成。对于温热邪毒,郁于气分者,

甚为合适,所举验案与本方稍有出入,意在灵活应用,以作示范。 

【主治】 原因不明之高热,热势上下午有波动,面红口干、苔黄、脉数。 

2六和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六和汤里杏夏砂,藿香叶参草茯苓,香薷厚朴白扁豆,姜枣同煎六气平。 

【组成】 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炙甘草各30克,茯苓、藿香叶、白扁豆各60克,香薷、

厚朴各120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12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

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化湿消暑,健脾和胃。 

【方解】 本方能御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吴鹤臬云和六腑),故名“六和”。风寒暑湿诸邪,伤

脾则泻,伤胃则吐,伤肺则咳,伤膀胱则小便赤涩。清气不升则头目昏痛,阴阳相争则寒热交作。

方用藿香、砂仁、杏仁、厚朴行气舒脾,辟秽化浊;扁豆、赤苓渗湿清热,化暑和脾;半夏降逆止

呕;人参、甘草益气扶正祛邪,且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香薷、苏叶发汗散寒。合而用

之,能健脾祛湿,理气解表,使气机和畅,清升浊降,风寒暑湿俱去,诸症可除。方中香薷、苏叶,

虽皆发汗解表之品,但一善化湿祛暑,一善理气和中。若伤寒受寒,寒热无汗者,宜用香薷;若风

寒束表,恶寒发热者,则宜苏叶(引自《汤头【歌诀】》)。 

【主治】 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

卧倦怠、小便赤涩者。可用于中暑疰夏、消化不良、感冒等病症。 

【附记】 一方有白术30克,木瓜60克。

治外感温热病妙方

1五叶二根白薇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魏长春方) 

【歌诀】 五叶二根白薇汤,体虚热症清透方,苏藿参竹冬桑叶,芦根茅根共煎尝。 

【组成】 冬桑叶9克,人参叶9克,藿香叶6克,紫苏叶3克,淡竹叶9克,鲜芦根30克,

白茅根30克,白薇9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

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生津解暑,芳化和中。 

【方解】 体虚感受湿热或大病退后,余邪未消,往往低热缠绵,若补之则碍邪,清热化湿则

伤胃气,用药颇为棘手。本方系仿古人之法化裁变通而成以轻灵见长。方中人参叶味甘苦性寒,功

能生津解暑,降虚热,适用于热病伤津之候,有补而不腻的特点;冬桑叶、白薇退虚热;藿香、苏

叶芳化和中。适于热伏湿恋之持续低热。 

【主治】 体虚外感、湿热留恋,症见持续低热、头昏肢酸、胃纳呆滞、胸腹满闷、小便短赤、

或有微热盗汗、脉弦滑或弦细、舌红燥、苔微黄或白糙者。 

【加减】 夏秋湿热交蒸,清阳不升者,可用鲜荷叶1/4张,佩兰叶6克,易淡竹叶、苏叶;

亦可用甘露消毒丹6克吞服,以代替藿香增强清化湿热之功;若药后已有汗出者可用佩兰叶,橘叶

各9克,易辛温之苏叶、藿香叶。 

【附记】 凡外感高热或内伤阴虚发热者则非本方所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