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定这么多目标,却没几个完成的:怎样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目标

 赢rjtyhxzflwzs 2023-01-07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图片

图片

前阵子,自己在家做了一些学习,也给自己设定了一些目标。但是最近自我感觉不是特别好,于是把自己停了下来,做了一些复盘!
为什么制定了目标这么难实现呢?难道是在家的原因,自我因素的影响,还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图片
可能我们大多数都面临着和我相同的问题:知道正确的路是什么,但却会在执行的时候出现问题。就像我们生活中,都知道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但结果往往是既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也就是常言道:听过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PART

1

目标路上的绊脚石


第一个坑——错失行动的机会
早上你起床、穿好衣服、吃好早饭,一看表,离上课或者上班还有20分钟。这20分钟怎么打发呢?打扫一下屋子?散散步?还是给某人回个电话?这种选择一下子冲进大脑,卡在一起动弹不得。想来想去,几分钟过去了,算了,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刷刷抖音吧。
这也许是我们的日常现状吧~
其实一天中这样的碎片时间很多,如果事先没有计划,我们很难在当时迅速地决定接下来做什么,为了目标去行动的一个个机会就会这么错失掉了。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一件事你认为你应该做,但你不喜欢做,你也容易错失掉行动的机会。一个人早就知道锻炼身体的好处,但饭后就是懒得动,对自己说,今天累了,还是明天吧。明天他真会开始锻炼吗?你懂的。
第二个坑——目标之间的矛盾
前段时间我本想利用业余时间写公众号,又想跟朋友们保持密切联系,时不时地聚个餐,还想多看点自己喜欢的电影和电视剧。时间却悄悄流逝了~
曾经一位作家说:几乎一切目标都是相互竞争,而你的时间与精力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就必须为自己重要的目标竖起一面盾牌。
第三个坑——搞不清进展如何
就像跑马拉松,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已经跑了多少公里,那接下来要加快还是要放慢速度呢,在这样的迟疑中你很难坚持跑完。我们之所以喜欢打游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游戏有进度条(段位与等级)。在朝着目标努力的路上,我们并没有一个显示进度条的屏幕。却正如马云对十八罗汉说的:“缺少了反馈,动力机制迟早会停止运转。”
第四个坑——用错了方法
也许你为了瘦身而拼命压抑自己想吃东西的念头,结果却起了反作用;也许你本该快速推出一个产品,却因为害怕出错而埋头打磨了三年;也许你想拿下一个客户而拼命给他打电话,却没去仔细研究他的需求。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躲过这些坑,走上实现目标的康庄大道?
图片

PART

2

过坑的要点(路标)


第一、调整好心态,因为心态是一切的基础。
说到心态,一般就是“乐观”与“悲观”。我们可能看过无数的励志书籍与励志视频(电影),它们都在告诉我们,相信自己、保持乐观才能成功。事实会是这样的嘛?
其实,对一个目标的乐观,是有两种不同的体现:一种是“虽然可能有各种困难,但我有信心做好这个项目”,这是对成功概率的乐观;另一种是“毫不费力我也能做好这个项目”,这是对成功过程的乐观。这两种含义完全不同的乐观(就相当于两种自信,真实自信与盲目自信),有些励志书籍和电影总是混为一谈,从而误导我们。
事实上,第一种乐观有利于目标达成,因为我们努力的动力有一大部分来自于自己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信念。你想啊,你愿意为明知道没戏的事费劲吗?但第二种乐观,则会降低我们采取行动的动力。就相当于你是一个快要期末考试的大学生,觉得自己轻轻松松就能考过,你自然就不会特别用心复习。
所以,有益的乐观是对目标成功概率的乐观,而不是过程。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说完了乐观,生活中还有很多悲观的人,他们总是悲观的看待世界。那悲观是不是就一定不利于目标实现呢?答案是不确定的,因这个要根据目标类型决定。
发生在身边的一个小故事,儿子学走路的时候,母亲总是担心摔疼了或者摔伤了。所以她把家里很多地方都铺上了防撞海绵,把所有的尖锐的东西都收了起来,然后随时准备伸手去扶儿子。但是父亲就很放松,他鼓励儿子爬楼梯,有时还在路上设置障碍物,看着儿子征服了新的挑战就会特别的开心,摔倒了就鼓励儿子自己爬起来。
根据心理学家托里·希金斯的理论,在教孩子学走路这件事上,母亲的目标是“防御型”的,是为了不失去;而父亲的目标则是“进取型”的,是为了获得。
一般来说,乐观的人更喜欢“进取型”目标,悲观的人更偏好“防御型”目标。研究者发现,处于防御模式的人,对坏消息的接受能力更好。
图片
曾经有几位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分了两组人来玩拼字游戏。他们告诉其中一组人,只要参与这个游戏,就能获得4美金,成绩最好的30%的人会多奖励1美金,所以这一组人就进入了一种进取心态,想的是怎么得到更多奖金;同时,他们告诉另一组人,只要参与游戏就能获得5美金,但成绩最低的30%的人要减少1美金的奖励,这一组人就进入了一种防御心态,想的是怎么保住奖金。

游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们会告诉参加者,现在的成绩处于哪个区间。结果发现,那些进取模式的参与者,如果听到好消息,就更有动力,但如果听到坏消息,就泄气了;而那些防御模式的人,听到好消息的时候会松口气,动力就不那么高了,但如果听到坏消息,反而更加努力。同样的道理,人们也发现进取型思维的人,更容易被正面的榜样所打动;而防御型思维的人,在听到失败的案例后,会更有所触动。

所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在攻克目标的时候,用进取型的策略,达到目标之后,用防御型的心态保持战果。
当你追求的是一个防御型的目标,比如给家人买保险或者投资理财的时候,抱有一种“防御型悲观”的心态是很有好处的。
巴菲特和他的合伙人查理 · 芒格都是防御型思维的大师。巴菲特说,投资的三条原则应该是:第一,不要亏钱,第二,不要亏钱,第三,牢记前两条。而芒格则特别注重避开一般人思维上的陷阱。他的名言是: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防御型思维是他们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乐观与悲观心态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学会把控,成就自己。
对待目标,最好的策略就是乐观看待目标,认真对待困难。学会为自己的目标做一次心理对照:
第一步,写下一个目标。比如你要开始跑步,一年之后参加半程马拉松。
第二步,想象目标实现后的情景。比如你的身体更健康了,身材更好了。
第三步,思考一个实现目标的障碍。比如早起会很痛苦。
第四步,再列出一个目标实现的好处,比如跑步让你精神也更好了,每天神采奕奕。
第五步,再列出一个障碍,比如你经常加班,已经很累,怕坚持不下来。
第六步,再列出一个好处。
第七步,再列出一个障碍。
经过这么几步,你会对目标有一个更客观的把握,想完成后的喜悦,解决每一个障碍。

图片

第二、分清楚目标类型
心态也需要匹配不同类型的目标,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目标不只有“进取型”和“防御型”哟,还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阵子我一个朋友觉得学好计算机C语言挺有用的,虽然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他还是报了几个月后的C语言考试。报完之后就把这事儿放在一边了,等到几个月之后要考试了,他才发现自己一点都没学。我跟他说:报都报了,总得去啊。他大脑一片空白地上了考场,胡乱填了填就交卷出来了。从考场出来之后,他跟我说:自己感觉特别奇怪,为什么报名的时候信誓旦旦,考试的时候一点都没学呢?当时我的心情,你们懂的~嘻嘻嘻。

不过在这次复盘学习中,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心理学家雅各布·特罗普和尼拉·利伯曼发现,人们在思考一个长期目标的时候,会自动想到这件事的价值,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而忽略了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具体要做哪些事,可行性如何。就像我那个朋友报考C语言,最后一无所获。
而在思考眼前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更关注它“是什么”,也就是这个事情具体要做些什么,而会忽略它的“为什么”,也就是它的意义,常常因为麻烦而放弃眼下的机会。

我一个朋友曾经得到过一次免费去云南旅行的机会,可她觉得几周之内要做好准备,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压力太大,就放弃了这个机会。事后想起来,肠子都悔青了。最后自费还是去了云南一趟。

怎么调和这种矛盾呢?那就是面对眼下的困难任务,多想想它能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而在制订长期目标的时候,多想想要实现目标到底需要做哪些事,可行性到底怎么样。
第三、制定具体计划
怎么排除种种干扰,顺利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呢?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好用的公式:“如果......就......”。
很多人会说看不懂的这个公式,比如你这样定计划:如果今天是周一、周三或周五,就在上班前跑15分钟跑步机;如果已经吃了一千大卡的食物,就不能继续吃了;如果早晨准时起来,就先写100字的晨间日记等等。
你不难发现,这个公式其实就像一个给自己编写了一套程序,把一些选择给自动化了,省去了很多纠结、犹豫,也不怕忘掉,设置手机日历提醒就行了。

图片

事实证明,无论是关于工作、健身、做公益,还是养成习惯、开拓思维,这个简单的公式都能发挥巨大的威力!
光有计划当然还不够,因为不管怎么做计划,想要实现目标,总是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去真正执行这些计划。
第四、自制力
说到自制力,特别有意思,人们对这个概念有着层层叠叠的误解。很多人觉得,我戒不掉烟,减不了肥,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是因为我生来自制力差。真的是这样吗?你觉得能从草根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自制力是好还是差?如果他的自制力好,那他戒烟为什么失败呢?
其实,大部分人现在都已经知道,人的自制力就像肌肉,是可以锻炼的。关键是,怎么才能锻炼出来呢?有一个实验邀请一些人参与参加了两个月时间的健身行动,结果这些参加者汇报说,他们抽烟喝酒、吃垃圾食品都减少了,也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消费,更少拖延,学习习惯也更好了。你看,运动不光能锻炼身体,还能锻炼人的自制力。除了运动,用平时不常用的手开门、刷牙、梳头,想说脏话的时候忍住,时不时地提醒自己挺直腰板,这些都能锻炼你的自制力肌肉。
但是呢,即使你的肱二头肌比施瓦辛格的还大,它疲惫了之后也需要休息和恢复。自制力也是一样,所以当你感觉自己对自己的控制快要耗尽(俗称“心累”)的时候,就要停止做消耗自制力的事情了。这时候,你可以看点轻松的喜剧节目、听听喜欢的音乐。任何让人愉悦的活动,都能帮助自制力的恢复。
同时,自制力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所以,最好离那些天天在酒吧里放纵自己的人远一点,靠近那些天天早起运动的朋友。

图片

一定要记住,人的行为是有惯性的。如果你想控制自己少吃点薯片,最好一开始就不要打开薯片袋子。只吃两片比根本不吃要难。用书里的话说,“停止于开始之前,是降低对自制力需求的绝佳方式。”大多数人都高估自己的自制力了。
人们发现,那些已经戒烟一段时间的人里面,越是相信自己自制力的人,越容易戒烟失败。因为越是高估,就越不懂得主动躲开诱惑。他们往往会想,咳,抽一根没事,下回我肯定能忍住。另外,不要同时做两件需要强大自制力的事。
研究表明,那些一边戒烟一边减肥的人失败率很高,一次只挑战一个项目更容易成功。所有需要自制力的目标,都带有挑战性。
第五、触发点
之前看过一本书:“你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绝大多数目标都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制定的。”比如上班、下班、洗澡、上床睡觉这样的日常习惯,我们其实都交给潜意识去做了。
那能不能利用这种潜意识帮我们实现更多目标呢?答案是——可以的。
心理学家约翰·巴奇和彼得·戈尔维策曾经找来一些人让他们玩拼字游戏。其中一半的学生在开始之前,还被安排玩了另一个游戏,找出一些类似成功、奋斗、赢之类很励志的隐藏的单词。
在接下来的正式游戏里面,人们就发现这些被励志词语激发过的学生,要比其他学生更努力、更坚持。其实,这就是励志词语这个“触发点”激发了学生的斗志。所以,挂在公司墙上的那些加油、奋斗、团队精神之类的标语的确是有用的。

图片

另外,跟目标有关的一些物品也能给我们动力。看到蔬菜水果,人们就想要吃得更健康一些,路过一家健身房,人们就想要多运动。人的力量也很重要,研究者发现,无论是想起妈妈的样子,还是读到别人的故事,都能改变我们的心态。(映衬上一篇文章:鸟笼效应)
所以,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把健康的点心拿到你能看到的地方;把健身杂志放到厨房台面上;用大字列个每日工作清单放在醒目的地方”。
此外,我们应该仔细环顾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有哪些平时很少注意到的触发点在暗中影响着我们,比如电视机在客厅里的位置是不是太中心了?薯片是不是一直在你的电脑旁边放着?

图片

用好触发点,设计自己的环境,让环境不知不觉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文章略长,表达能力有限,但我就想把自己所知道的分享给大家。祝愿看到最后的小伙伴:抓住要点,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是Eric,一个即将毕业的95后,未来也不知道会在哪里,如果身边希望多一个我这样的朋友,或者对我感兴趣,可以关注我。

下期更新

毕业旅行目标:自驾西北大环线

END

   E
作者 | Eri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