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氏通谱》面世记

 文氏家族 2023-01-07 发布于湖南

中华文氏宗亲网

www.wxzqw.cn

全球最大的文姓交流平台

新闻 | 族谱 | 文化 | 寻根 | 联谊

The Network of Wen Clan of China

 ○文氏家族的热土家园深圳岗厦

《文氏通谱》面世记

         2008年,一位来自江西的文姓村民,找到深圳某文氏围村领导,他小心翼翼地从旅行袋里拿出一套破旧发黄的族谱,说是他所在村子只有几户文氏,有一间简陋的文氏宗祠,祠堂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村民们翻修时,意外在房梁上发现了一包东西,打开一看才知道是清朝年间的《文氏通谱》。大家议论纷纷,老人家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上面要求“破四旧”,负责保管族谱的老人称已经烧了,估计他冒着极大风险,用几层油皮纸将《文氏通谱》包好藏在这里,守口如瓶直至去世,没对其他人透露半个字。“宝物”重见天日,正好村里希望筹一笔经费,维修文氏宗祠,便派他携《文氏通谱》南下,想卖给经济富裕的宝安文氏宗亲。

        早已失传了的《文氏通谱》从天而降,深圳宝安某村干部不知所措,便请来粤港文氏宗亲会秘书长匡振华先生帮助鉴定它的真伪。匡先生与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史学家张一兵博士共同研究了这套旧族谱,《宝安日报》对此事也进行了跟踪报道:“宝安惊现文氏族谱,有关争论有了定论,宝安文氏祖先是文应麟。”“通过对《文氏通谱》纸张和现状分析,他们认定这套《文氏通谱》是迄今发现、唯一留世的真本。”张博士称:“这份族谱不会早于乾隆三十二年,与以前发现的族谱相比,这套族谱最大的特点是比较完备。《文氏通谱》的惊现,印证了先前在宝安发现的《文氏粤东宝安万安世系》和宝安文氏'七大房’的真实性,而且内容细致全面,更有研究价值,过去关于宝安文氏的各种猜测和争议终于可以结束了。”

        十年前,人们对文物认识不足,加上20多万元价格不菲,各村都不敢轻易出手买下,江西村民只好回老家去了。两年后,岗厦股份公司文总听说有关单位正在申请经费买这套《文氏通谱》,便几经周折找到那位文氏村民,以更高的价格自费买下。就是这套《文氏通谱》为撰写岗厦村历史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摘自《文氏族谱》所载深圳文氏七房图

      《文氏通谱》出版于乾隆年间,通篇繁体古文,无标点符号,为方便读者,以下内容加注标点符号,并用白话文讲述。《文氏通谱》记载:这套族谱最早出自元朝初年,由宣尉公编写,草悹公补充续写并出刊,可惜兵荒马乱遭到损毁、丢失了一部分;明成化年,由佩公、毓赞公共同整理;明万历壬辰年,次峰重新编辑;雍正丙午年,凤翔先生主持重修。经几代文人学者反复编纂重修,于清乾隆年间正式出版。《文氏通谱》以《御制宋文信国公文》作为开篇,四周边框玉龙腾飞,威严高贵,虽时过境迁,红色雕刻图案工艺精细灵巧,依然清晰可见。开篇写道:君子才德兼优最佳, 才德相比德为贵。自古有才而不忠的,败事的人很多。浩然之气、清正廉洁者, 与日月同辉。苟且偷生、贪赃枉法者,遗臭万年。宋末有几位丞相很有才,如吕文焕(南宋将军)、留梦炎(南宋丞相), 叶李(南宋时任国子监生,降元后为一品官员),均投降元朝,无德者太多,国家必然灭亡。文天祥淡泊个人名利,第一次被捕, 得以脱身, 追上“二王”, 受尽磨难,意志坚定,弃家为国。兵败被俘视死如归,不接受任何威迫利诱,元人不愿杀他,也是敬佩他的忠义。他之所以能成为南宋英雄,成为名垂青史的人,除了他的才华,最重要的是他仁义兼备。

       《御制宋文信国公文》落款时间:清乾隆二年,《文氏通谱序》落款时间:乾隆三十二年,按此推算,不计排版、印刷,仅重修《文氏通谱》就花了30年时间。当时正值乾隆盛世,许多进士和翰林院学者都参与了修谱,所以《文氏通谱》文字精细准确、语颇隽永,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想而知,清乾隆年人们只能通过书信往来交流,交通又不便捷,收集全国各地同宗文氏族人详情,简直就是一项细致、严谨、浩大的文字“工程”。《文氏通谱》一套共4本,使用22×33厘米规格的优质宣纸,全套用棉线装订,木刻活字排版,宋体为主,少量行楷,《富田文氏重修谱序》的行书,苍劲圆活,龙飞凤舞。全书油墨印刷,却异常规整干净。内容涉及雁门文氏、江右文氏各派系,详尽记载了各派系、始祖、名、字、号、娶妻、育子、功名、封号、出卒年月,甚至安葬地点,小到旁门左道,大到祠堂牌坊。尽管历经了200多年沧桑岁月, 纸张仍薄如蝉翼、有较强张力,人物画像栩栩如生,牌坊祠堂图像精美,边框花纹古朴典雅,方圆红章醒目大气,外层纸张已发黄破损,但依旧能看出制作工艺考究,透着清音幽韵的味道,不愧“宝物”。

      《文氏通谱》宝安之系开头有一段文字,阐述了族谱的重要性,大意是:一个宗族有族谱,犹如国家有历史记载一样。国家无历史记载就无法得知国家的兴衰和治国的来由,一个家族没有族谱就无法知道先祖的传承和根源,所以,族谱仅次于国家历史。有文才学识的士人,才能成为续谱者,尊敬祖先者,才知道自己的出处。《文氏通谱》之《谱例三》记载:《文氏通谱》印制完成,同宗各派文氏按“天、地、正、气加序号”领谱,天字1-20号,地字1-20号,正字1-20号,气字1-20号,共80套,每一个编号,都注明了领谱村名,族谱盖朱印为正本,要求每年清明,各族应当对正本进行清点,看族谱是否保存完好,原谱被偷窃或卖掉,全族人可指责其不敬不孝,等同犯了大罪。

        首事名目二页:“气字8号—宝安岗下房领”,确定了岗厦村(旧名“岗下”)与文天祥有同宗同族关系,《文氏通谱》出版后,岗下曾派人领谱。据岗下老村民讲,村里那套《文氏通谱》,解放初期就被当成封建文物和地契一起烧掉了。这次发现的《文氏通谱》盖着“气字10号” 长形红章,在《领谱字号》里并未注领谱村名,正因这个疏忽让它逃过一劫,成了文氏家族的稀世珍宝,也是福田各古老围村迄今发现、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族谱。

○摘自《文氏通谱》所载领谱字号。

王一宪

作者王一宪,是深圳市文学学会会员、福田区作家协会会员、沙头街道文学协会会长(文学社社长)、岗厦股份公司原办公室副主任,她根据迄今发现的唯一《文氏通谱》(乾隆年间岀品),在福田区政府和岗厦公司扶助下,花了三年时间撰写了《岗厦村文氏的前朝后代》一书,该书不仅以大量史料记录中华文氏的久远历史以及考证了文天祥与岗厦文氏之关系。同时,也真实记录了岗厦村农耕、抗日时期、旧村习俗、改革开放、“洗脚上田”、“种房”、岗厦河园片旧村改造各个时段的奇闻轶事,以岗厦村文氏的前朝后代为主线,反映岗厦文氏600多年来的酸甜苦辣,将深圳本土一个围村跌宕起伏的沧桑岁月,用故事形式表达出来。(点击查看〉〉《岗厦村文氏的前朝后代》揭秘深圳岗厦文氏的来源一文。)

中华文氏宗亲网

公众号:wxzqw8

扬正气  传家风 铸族魂

寻根请登陆中华文氏宗亲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