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百年文家大院,是游子心灵的寄托,是文氏家史的记忆

 文氏家族 2023-01-07 发布于湖南

中华文氏宗亲网

www.wxzqw.cn

全球最大的文姓交流平台

新闻 | 族谱 | 文化 | 寻根 | 联谊

The Network of Wen Clan of China

魂牵梦萦的家园

在上篇《贵阳双土地文氏家族》文章中讲述了贵州贵阳双土地文氏的来龙去脉,虽然文家大院早已于民国时期不慎失火烧毁,族人只得分散居住,然而无论身居何地,无论其经商、做官、教书育人,文氏后人仍然传承家风,清白做人,敢于担当,延绵不断。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文家大院,一个亲切的名称,一座温馨的家园,是文氏游子们日夜思念的地方,是散居四方族人们心灵的寄托。

今天,再向大家介绍两座百年的文家大院,翻开一段尘封的记忆与情怀,让血浓于水的乡愁与眷恋,让文家浓厚的家史文化,让一代代传承,不要断裂。

百年老屋-洋房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黄家河村,一幢百年老屋因中外合璧式的造型,被当地人俗称为“洋房子”。

这座院落坐落于五指山半山腰,这里海拔1000米,屋前有一株银杏树和一株皂角树,屋后有一株腊梅,环境幽雅。

“洋房子”实为“文家大院”,是民国时期兴山富豪文运久、文运远兄弟始建于1911年,历时八年建成,据传设计者是川汉铁路技师周肇祥。

据考证,文运远1905年赴日本东京留学,就读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回到家乡和哥哥一起修建了这座老宅。据传,当年文家的土地遍及兴山、保康、钟祥等地,每年收租达3000余石。土改后,这幢房屋分给农民居住,因此保存至今。

文家大院坐南朝北,一个主楼,两个副楼,构成一个半四合院。中间是宽敞雅致的院落,房屋共有上下两层,属于砖木结构,整个建筑面积约有700平方米,共有20多间房。门前台阶全是青石板铺成,显得古朴典雅。主楼外矗立的一排排岩石石柱,直撑瓦顶,石柱上面还雕刻了不同形状的花纹,石柱与石柱之间构成五个弧形拱,外观颇有西洋楼房的风格。

屋内墙壁全是土砖砌成,门、窗、楼板、栏杆全是百年前的木头所造,从木质楼梯上到二楼,闻着老木散发出的清香,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文家大院历经百年风雨,仍然耸立不倒,至今里面仍住着文运久的孙子文中义,老人今年74岁,和老伴在此居住。

身在老屋里,站在石板上,墙上依稀还残留着历史的余温,一砖一瓦皆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2008年,文家大院被列入湖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黄家河村的一大旅游景观进行重点保护开发,未来它会吸引更多的文人墨客前来参观。

大型清代民居院落 

文家大院,又称为文家老房子,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太平乡南山村8组,在新修的楼房与白墙青瓦的川西新农村景象中,文家老院子显得沧桑而厚重。

门前是一丛丛茂盛的竹林,走过10级石台阶,推开两扇陈旧的木门,便进入文家老院子。

老院子占地约4亩,院坝里铺设着清一色的石板,四周都有约两米见方的排水洞。院子正北面是一排古朴的木构建筑,这是文家老院子的堂屋及偏厦,呈层叠状,极为对称,与偏厦及院子里另外三面的建筑相比,明显偏高。

堂屋外有走廊,走廊外沿口安装有石栏杆。走廊内侧分别建有地楼,均是木质结构。堂屋大门两侧,均为木质雕花窗,上面雕刻有猴子、鹤等图案。门槛为长石板,高约40厘米左右,正面有雕花图案。堂屋内正面墙上设有多处木质柜式神龛。

据文氏族谱(清代文丙撰)记载,为了躲避战乱,文氏先祖自在明清时期又举家自四川叙永县迁到现在游仙区老龙山附近。其后人又从老龙山分别迁移到江油、梓潼、盐亭及游仙区柏林镇、太平镇等地。迁移到太平镇的是文家一族中的两兄弟。因为无钱,两兄弟合伙在江油重华购买了一大户人家的院落,拆下木材搬运到南山村,修建了这个院落,弟兄二人各自一半,北面居中的堂屋为共有。由此文家一脉就在这个院子里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其中有一位叫文光斗的族人,是朝廷武官,在清咸丰十一年(1859年),兰大顺起义军到达游仙太平境内时,文光斗率部与义军作战,最后战死马鞍山(现太平镇永安村),可惜在文革时期墓葬被毁。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文家老院子现存建筑实物的结构、形制独特,保存相对完整,对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所有文家后人的记忆中,文家老院子曾给他们的儿时带来了太多的记忆与欢乐。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在您的心中,是否也有一座魂牵梦萦的文家院子?

中华文氏宗亲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