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省介休市“神楼“,900多年前北宋名相文彦博修建

 文氏家族 2023-01-07 发布于湖南

中华文氏宗亲网

www.wxzqw.cn

全球最大的文姓交流平台

新闻 | 族谱 | 文化 | 寻根 | 联谊

The Network of Wen Clan of China

在山西省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端,有一处雄伟高大的楼阁式建筑,颇为引人注目,据说它是由北宋时期的名相文彦博所建,该楼一直被当地人敬奉不已,并且香火不断。

这座“神楼”集山门、戏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屋顶琉璃精美,檐下木雕奇特,楼北还有三结义庙正殿、献殿。庙前正面既是山门又是街心的过街楼。过街楼即是祆神楼平面“凸”字形的凸出部分,面宽与进深各三间,东、西、南三面为通道,高二层,中设平座,上施重檐。楼后的部分为山门,与倒座戏台一体,典型的庙会形制。大门与戏台上部齐高,台板是活的,平时拆除可供通行,唱戏时搭上形成向庙内正殿诸神现演的戏楼。

在这座“神楼”的背后,其实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还隐藏着一个非常神秘的古老宗教。

公元1048年(北宋庆历8年),由于灾情不断,朝廷赈济无力,河北地区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首领王则被众多起义军推为“东平郡王”,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拿下了不少城池,让北宋朝廷大为震动。随后,朝廷任命文彦博为将军派兵围剿。

文彦博是北宋名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可此次围剿起义军,却让文彦博吃了大亏。由于轻敌冒进,文彦博的军队受到了起义军的伏击,眼看着快要全军覆灭之际,奇迹发生了。

一只白色神猴从天而降,帮助朝廷军队打败了围攻的起义军,随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文彦博取胜,感念白色神猴的恩德,因此在其归乡之际,在介休老家修建了一座“袄神庙”,用以供奉搭救自己的白猿。这段故事后来被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写成了《三遂平妖传》。

从这以后,“袄神庙”便保存了下来,同时当地人也对“天降白猿”信奉有加,因此“袄神庙”一直以来香火不断,不少百姓都来此地烧香磕头,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北宋初年,祆祀列入新朝祀典,山西的泽州、潞州、河东等,均有宋太祖祭祆的记载。其时,汴梁、扬州、镇江等地也均建有祆神庙。但到明嘉靖年间,祆教成了朝廷明令禁止的宗教,全国各地的众多祆神庙相继被毁。

然而,当地的百姓们却已经对“袄神庙”有了依赖之情,即使不能公开对抗朝廷,于是他们撤掉了楼内的祆教神像,更换为儒家崇尚的刘备、关羽、张飞,楼名也改称“三结义庙”。不过介休当地民众还是习惯称其为祆神楼或者玄神楼。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祆神庙毁于大火。次年,当地对楼体开始重修;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结义庙也得到重修。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到了解放后,“袄神庙”虽然还矗立在那里,可是由于多年的战乱和年久失修,“袄神庙”也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当地的文物部门对此非常重视,为了让“袄神庙”重现当年的辉煌,他们特意组成专家组,对“袄神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使其得以完好的重现在世人面前。

现在祆神楼建筑群,大多为清康熙年间重修所留。尽管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变故,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祆神楼,还是保留了很多北宋时的建筑风格。这些,从祆神楼的诸多建筑雕饰上可见:楼的西面顶层木结构横梁上,两面均可看到雕琢精美的牛头天神图像。栩栩如生的头像,有耳有角,是典型的祆教崇拜物。在祆神楼戏楼的横梁上,也有刻得精美绝伦的牛头像。

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其实“袄神庙”的来历并不是如百姓所传的这般简单,这是中国唯一仅存的祆教建筑。祆念(xian),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西亚波斯地区,该教以光明的象征“火”为崇拜对象,又称拜火教。祆教自魏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比较流行,与景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并称为“三夷教”。唐武宗会昌年间,不仅灭佛,还禁止上述三教的活动,后逐渐沉寂,只能以民间传教的形式小规模发展。

而位于介休的这处祆神楼,从宋代开始历经各种击打,仍然顽强地存留下来,何其幸运,在它身上,仍然有无数未解之谜需要去进一步破解。

编辑:文四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