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蒋介石带领台湾回归,将给他什么职位?周总理的承诺轰动国际

 赵克诚 2023-01-07 发布于安徽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于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了第一次亚非首脑会议。

会议上,周总理就中国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首次发表明确声明:中国政府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省。

文章图片1

周总理

要知道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集团便在美国的扶持下盘踞台湾省,蠢蠢欲动企图“反攻大陆”。而中共中央也调集了数十万大军,在福建沿海前线蓄势待发,并于1954年9月两度炮击金门。

眼看中国两岸火药味十足,周总理却突然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省”的意向,令不少人心生困惑和好奇。

随后周总理在巡访缅甸、印度等东南亚七国时,就被一名外国记者刁钻提问:

“如果蒋介石回大陆,是否考虑给他一个部长职务?”

对此周总理只是微笑着回复了一句话,便清楚表明了中共中央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立场与诚意,瞬间赢得满堂喝彩。

文章图片2

周总理

那么,以周总理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为台湾回归做出了怎样的努力?他那句令人折服的回答又是什么呢?

武装解放与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主张武力解放台湾省,以尽快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中央决定先开展“夺岛作战”,占领国民党控制下的东南近海岛屿,开辟前沿阵地;再寻找合适时机、一举挺进台湾岛。

然而计划实施起来阻碍重重。由于彼时解放军还肩负着解放西藏、海南岛等地,肃清国军残部等重要任务,实在分身乏术。所以前期出动夺岛的兵力,明显不足。

例如1949年10月24日打响的金门一战。9086名解放军战士刚一登上金门岛,便撞上了4万多名全副武装的国军,以及其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

文章图片3

尽管解放军战斗力惊人、视死如归,但面对悬殊的兵力差距和攻守劣势,历经三日血战还是败下阵来。甚至因为海战经验太少,不熟悉潮汐规律,解放军登陆作战的船舶全都陷在了沙滩上,撤退之路被彻底切断。

最终,9000多名战士大多壮烈牺牲,小部分受伤被俘。

这一战,举国上下深感痛心,军队方面也进行了深刻检讨:收复台湾省一事须从长计议,做好万全准备,切不可掉以轻心、盲目乐观。

此后,中共中央陆续向苏联购买了飞机、军舰、炮艇、潜水艇等大量武器装备。同时紧锣密鼓的发展空军、海军力量,加紧操练。

次年上半年的海南岛战役中,我军仅凭木帆船,便摧毁了国民党陆海空立体防御网,歼敌3.3万余人,随之宣告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不料就在一切准备就绪之际,朝鲜战争突然爆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解放台湾省一事被迫搁浅。

文章图片4

等到朝鲜战争结束,国民党已然基本恢复元气,在台湾省站稳脚跟。美国则公然插手台湾问题,企图分裂中国,使台湾问题复杂化。

换而言之,中共中央显然错过了武力收复台湾省的最佳时刻。再加上此时,国家的主要任务早已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工业生产、改善民生等方面。

综合种种考量,上世纪50年代中叶,中央决定调整对台政策。而新政策的核心内容,正如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公开声明:“中国人民有权用一切方式解放台湾,包括和平解放的方式在内”。

要想和平推动两岸统一,关键自然在于与国民党方面沟通协商。考虑到两党水火不容的关系,中共中央思量一番后,决定请章士钊先生出面担任中间人。

文章图片5

章士钊

章士钊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早在1920年,章士钊就曾筹措两万银元巨款,支持毛主席开展革命活动。后来,他曾为营救李大钊四处奔走,还主动站上法庭为陈独秀辩护,与共产党情深义重。

同时,章士钊又长期在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担任司法总长、参政会参议员等要职,在国民党内部人脉甚广,且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章士钊显然是作为国共“沟通桥梁”的不二人选,而他本人对此也义不容辞,1956年春天便以密使身份,将毛主席的亲笔信送到了蒋介石手中。

文章图片6

毛主席

信中,毛主席提出了关于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设想,明确表示:只要促成和平统一,中央不仅可以拨款援助台湾省,也会保证除外交权外的其余事务管理,继续交由国民党全权负责。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在文末特别写了一句话:“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这句话暗指的,其实是蒋介石的家乡——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

早在蒋介石败退台湾省之初,香港一些报刊就有传言说,蒋家的故居和祖坟惨遭铲平。本就思乡情切的蒋介石,为此是心绪不宁、寝食难安。

文章图片7

蒋介石祭拜母亲

但事实上,在周总理的亲自指示之下,蒋介石等人的故居和祖坟均被保护完好,就连他们尚在大陆的亲属也得到了特别照顾。

毛主席可谓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展现了大陆的诚意。

据说,蒋介石看完信件后,沉思了半小时之久。他的心里或许有所触动,但终究敌不过勃勃野心。

中共中央争取和谈

1949年12月13日,得知邓锡侯、刘文辉、郭汝瑰等人接连起义的消息,蒋介石自知无力回天,万般无奈的离开大陆,逃往中国台湾省台北市。

尽管此时的他犹如过街老鼠,狼狈至极,曾经八面威风的430万大军,仅剩下寥寥60万人。但其卷土重来、统治中国的野心,没有因此削弱分毫。

文章图片8

蒋介石

在此之前,趁着解放军忙着解放大陆,蒋介石便下令占领了东南沿海诸岛。

从渤海的长山列岛,到东海的舟山岛、台湾岛,一直到南海的海南岛,蒋介石构建起一条海岸封锁链,欲意凭借海空优势,等待时机重返大陆。

例如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蒋介石就曾与美国、日本达成协议:由美国负责武装200万日军,协助国军攻打大陆;作为交换,蒋介石答应事成后把台湾省交日本管理。万幸因为多重原因,该计划最终腹死胎中。

这足以可见,蒋介石反攻大陆的野心多么坚定。

况且1954年12月,中国台湾当局还与美国政府签订了所谓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其中清楚规定:美国能够在台湾岛、澎湖列岛及其附近,随意部署美国陆、空、海军;反倒是台湾省军队针对大陆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率先征得美方同意。

文章图片9

此等交易简直就是“丧权辱国”,奈何蒋介石却甘之如饴。因为自打《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生效后,美国就在台湾省设立了永久性海上基地,并不断增加驻台美军兵力,其中仅军事顾问就多达2600人。

在蒋介石看来,得了美军的助力,这正是成就大业的绝佳时机,怎可能轻易放弃反攻大陆的美梦。

总之,对于章士钊送去的毛主席亲笔信,蒋介石并未做出回应。

当然,中共中央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尤其是时任外交部长的周总理,他代表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并完善了一系列对台和平政策,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殚心竭虑、呕心沥血。

文章图片10

周总理

1956年7月,在与前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的谈话中,周总理指出:

“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有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来合作建设呢?”

对于台湾省,不是单方面的强硬收复,而是基于平等对话、协商之下的第三次合作!

文章图片11

周总理

一时间,周总理关于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表态,在海外内引发强烈热议。

也正因如此,1956年底周总理率领代表团访问东南亚七国时,才会被记者问及开头那个问题:

“如果蒋介石回大陆,是否考虑给他一个部长职务?”

听到这个刁钻的提问,周总理没有丝毫犹豫,他面带笑意又目光坚定的看向记者:

“部长太低了,如果蒋中正回归祖国,绝不会低于一个国务院总理的地位”。

这或许就叫劝降有分量,语言的艺术。短短一句话,周总理不仅充分展现了我国对台湾省的重视,也彰显了作为外交部长的气度,尽显大国风范。

周总理的允诺,赢得了全场掌声雷动,在国际上引起不小轰动,自然也传进了蒋介石的耳朵里。

文章图片12

蒋介石、蒋经国父子

深受震撼之余,蒋介石的态度终于有所软化。1957年4月,他派心腹宋宜山暗访北京,得到周总理的亲自接见。期间,宋宜山与中共代表李维汉、罗青长,正式就国共合作的条件展开了商谈。

尽管同年10月,台湾当局选择拒绝和平解放提案,但这已然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统一一波三折

“台湾工作主要寄托于台湾人民,不要忘记在台湾的一些老朋友。”

1975年12月20日,卧病在床的周总理,特意叫来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罗青长,嘱咐了这句话。

文章图片13

罗青长

正如解放战争中,民心所向的共产党赢得最终胜利一般。要想真正让台湾省和平回归,除了积极与台湾当局协商谈判之外,打消台湾人民的顾虑,让两岸统一成为主流声音也至关重要。

周总理曾数次公开强调:所有在台人士,无论此前做过什么,只要本着“爱国一家”的原则,愿意回归祖国,中央承诺既往不咎。

而其中,中央重点争取的,还是那些有意回归大陆的国民党高官。包括前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长官卫立煌,以及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李宗仁。

他们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与影响力之高,不言而喻。倘若他们能够风光重返大陆,必定会起到极大的示范与带头作用。

果不其然,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辗转回到大陆。周总理率多位领导人亲自迎接,并给予最高礼遇。

文章图片14

周总理等人迎接李宗仁回国

李宗仁回归的消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很大程度增强了台湾人民及漂泊海外的国民党人士,对共产党的信任与支持。而这之中,甚至包括蒋介石、蒋经国父子。

一来,蒋介石已经78岁高龄,人到晚年思乡情切,希望落叶归根。

二来,此时的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不仅白白耗费了庞大的资金、兵力,还因使用生化武器沦为众矢之的。随着国内反战舆论持续高涨,美国政府早已自顾不暇。

中国台湾当局失去了美国的帮扶,而大陆发展又蒸蒸日上。毫无疑问,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目标,彻底成为奢望。

在此背景下,李宗仁归国后享受的种种待遇,犹如一记重锤,让蒋介石心生动摇。

李宗仁回归当月,蒋经国便出面主动联系上了曹聚仁,这位长期为国共两党牵线搭桥的“密使”,和谈意图一目了然。

文章图片15

曹聚仁

就这样,曹聚仁带着毛主席、周总理制定的“一纲四目”构想赴台,正式与蒋介石、蒋经国商讨起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

由于诚意使然,此时商谈十分顺利,国共双方初步达成六项协议:

其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旧部返回大陆,除浙江省以外的地区皆可定居。

其二,蒋介石仍任国民党总裁,蒋经国出任台湾省长。除外交权、军事权归中央外,其他政务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

其三,台湾省与美国断绝关系,财政方面若有困难,中央会按美方的援助标准调度拨款。

其四,台湾省可以保留四个陆军师,但海空军归解放军管辖。

其五,金门和厦门要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双方的缓冲区。

其六,不改变台湾省现有官员的官职和待遇,中央须保证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只高不低。

原本,中共中央有十足的信心,借此彻底解决台湾问题。不料天有不测风云,突然到来的特殊时期,让蒋介石临到关头反悔,中断了和谈。

文章图片16

蒋介石和宋美龄

直到1971年中美关系的破冰,才让台湾回归迎来新的转机。

这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基辛格率代表团访华,与周总理展开会谈。这是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人时隔22年的首次会面,意义重大。

针对中美关系之间存在的首要症结,即台湾问题。美方一反过去千方百计分裂中国的态度,表态称: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早在1949年决定武力收复台湾省之际,中共中央就清楚指出:美帝国主义是阻挠台湾回归中国的主要障碍。

如今这个障碍得以消除,再加上同年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恢复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这显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绝佳时机。

文章图片17

然而超乎预料的是,1972年曹聚仁忽然在澳门病逝。92岁高龄的章士钊闻讯主动请缨,决定出面与台湾当局会谈。结果因为年迈体弱、积劳成疾,他刚到香港竟病来如山倒,于1973年去世。

和谈事宜就这样被迫耽搁了一天又一天。

直到1975年春节后,因为病入膏肓、时日无多,归心似箭的蒋介石找来陈立夫,让他秘密向中共中央传送消息,希望毛主席等领导人能亲访台湾省,促成两岸统一大事。

奈何为时已晚。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双眼因白内障突发失明;周总理也因膀胱癌病情恶化,长期卧病在床。同年4月5日,蒋介石更因心脏病在台北去世。

文章图片18

蒋介石

中央领导人们呕心沥血20多年,好不容易等到蒋介石彻底醒悟,距离祖国统一仅剩一步之遥,他们却根本无法迈出这最后一步,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尤其是周总理,哪怕1975年底处于半昏迷状态之际,他仍强打起精神与罗青长讨论台湾问题,对其百般叮嘱,直至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与世长辞。

周总理生前曾不止一次说:“我们这辈子如果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我们的下一代或再下一代总会看到的。”

只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