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道墙 | 走访山西明长城~明初之大边(上)

 晋见人文 2023-01-07 发布于山西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再次对军事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改为五军都督府,山西属后军都督府管辖。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成为明朝最高军事机构,该制度一直存在到明朝灭亡。

初期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制约,养兵与调兵权分离,朱元璋的本意是防止武将养兵自重。到后来兵部逐渐凌驾于五军都督府之上,五军都督府逐渐成了尸位素裹之地。

洪武时期实行卫所制,五军都督府之下有都司或行都司,山西雁门关以南设有山西都指挥使司,雁门关以北设有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两个都司管理着下辖的各级卫所。

这个时期史料中看不到山西长城修建的记载。所以这一时期,主要靠一个个卫所军堡保卫着山西的大明疆域。

太原的晋王府和大同的代王府先后开府。塞王守边,是洪武后期山西的军事特点。

明朝最早修筑的长城是明代史料中所谓的“大边”。

成书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曾任兵部员外郎的魏焕所书的 《皇明九边考》卷五 《大同镇》载“初设大同府,分封代王,外分东中西三路,北设二边,拱卫镇城(大同)。”

从该文可知,在明朝初期,大同北面设有两道边墙——大边和二边。那么早期大同的大边和二边究竟在什么地方,和今天山西所存的明代内外长城又有怎样的关系?

最早关于山西明长城的史料出自于《明史·兵志三》,书中载:“帝于边备慎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一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

永乐时期提到的这段长城到底是大边还是二边?它是今天山西现存的晋蒙分界的长城吗?

其实这样的疑问早在清朝时期就存在了。清雍正初年,山西巡抚曾奏报,“据闻杀虎口外又一层边墙,曰二道边。此墙与内界有间隔,北段窄,南端甚宽,有七八十里,其长自杀虎口直通黄河,约有三百里。……古人在口外又筑此一层墙,不可谓无有缘故,必有关系。” 今天在这一地区,仍存有“二道边”这样的地名。

现在在内蒙古丰镇市、兴和县、清水河、凉城境内也残留着一些明代边墙。

这些长城到底是大边还是二边?又建造于什么时候?

据学者们考证,明史中提到的永乐时期的长城就是文献中一再提到的大边,也就是现在内蒙古境内残存的明长城。而现在晋蒙边境的长城是二边,当然二边一再修缮,不同时期的二边实际走向是有不同的,但是大致位置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这段长城到底修建于何时?

1980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丰镇市隆盛庄镇东山长城边上发现一块石碑,上刻铭文为“大明洪武廿九年岁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建筑”。而其它史料中对这段长城并无记载。这个碑文是个孤证,但是我们从中可知,在洪武后期,就开了长城的修建,修建的就是所谓的大边。

正统“土木堡之变”后,大边基本废弃。而后修建的大同北部的长城,有的地方建有复线长城,这时又把靠外侧长城称之为大边,里面的称二边,导致了名称的混乱。

所以今天,人们提到大边二边,一头雾水。实际,今天我们在山西看到的明代长城,都属于二边,早期的大边早已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剩下零星的断壁残垣出现在内蒙古境内。

现在残存的明代早期大边长城:东端起自兴和县平顶山,迤逦而西,经过兴和县、丰镇市、凉城县、和林格尔县、到清水河县黄河东岸为止,全长约350公里。

寻访平远堡附近长城

这里有北魏汉明三代长城

早期大边与后期大边在这里交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