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拖拉、磨蹭,三等父母“发脾气”,二等父母“不停催”,一等父母......

 阿呆爸育儿 2023-01-07 发布于安徽

这是阿呆爸第709篇原创


阿呆爸育儿特约作者:昕麦

看到一个视频,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妈妈的无奈。


孩子起晚了,妈妈担心他上学迟到,就在路上吃早饭。

到学校门口,孩子手上的油条还剩一大截,牛奶也没喝几口。

看他一口饭嚼老半天都咽不下去,妈妈干脆把他手里的早餐抢走吃了下去。

妈妈说,孩子平时也很磨蹭,这次是给他个警醒,看以后能不能长个记性,吃饭快一些。

看到这个场景,网友们纷纷表示特别理解妈妈的心情,因为家里也有同款娃。

“对,对,对,我家孩子就这样......”

“简直不能太同意,分分钟都想给他一巴掌。”

“孩子拖延到带个口罩都能带两分钟,急得妈妈火烧眉毛了她还在发呆。”


生活中,孩子拖拉、磨蹭是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吃饭磨蹭、穿衣服磨蹭、写作业磨蹭、上学磨蹭......

明明可以完成的事情,孩子总是一拖再拖。

有的父母着急,催一遍又一遍,孩子再不听,就打一顿,最后孩子闹情绪,搞得亲子关系也很紧张。

心理学家说,孩子拖拉、磨蹭只是行为的体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追根究底,父母不同的应对方式,造就了孩子不同的发展方向。


01.

父母越催促,孩子越慢

“起床啦,喊几遍了,还没起?”

“刷牙能不能快点,饭都要凉了。”

“再磨蹭就要迟到了。”

以上这些话,多少父母都说过,但不管怎么催孩子快点,他就是催不动,甚至越催越慢。

前段时间,孩子周末作业总是拖到周日晚上10点多才完成。

为了让孩子早点完成作业,从周五晚上我就开始催作业。

刚开始,孩子听到催,还能好好说作业有多少,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再后来,听到我催,就不耐烦地说:“知道了。”

最后,任我怎么催,孩子干脆直接躺平。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

当一个人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内心就会滋生急不耐烦或反抗的情绪。

想想也是,如果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别人催,心里也烦,甚至想“摆烂”。

孩子也一样,父母过多地催促,让他产生了反感,从而故意跟父母唱反调,越催越磨蹭。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丁·弗拉维尼曾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

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成了“极度依赖型”,事事不主动,全凭家长安排;要么成了“极度反叛型”,专门和父母的意见对着干。
 
在父母看来,催促是为孩子好,不想让孩子走弯路。

然而,在孩子看来,父母的催促,让他们感觉处处被控制、被约束,没有自由。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拖拉、磨蹭,以此来对抗父母不合理的安排。


02.

父母越打骂,孩子越差

很多妈妈深有感触,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超级育儿师》中的的男孩灏灏,平时写作业磨蹭,必须妈妈盯着才能完成。


妈妈上班很忙、很累,回到家看到灏灏没写作业,就会忍不住对他拳打脚踢。

就如妈妈说:“打了这么多年,孩子没有一点改变,反而更加恶劣。”


我们往往简单粗暴地认为孩子拖拉、磨蹭,是故意跟父母唱反调。

殊不知,也许孩子慢,只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结果他还没学会怎么管好自己,却被父母劈头盖脸的一顿打骂。

日复一日的打骂,孩子不仅不会变好,反而朝着糟糕的方向狂奔而去,甚至丧失自我认同感,放弃自己。

广东12岁的男孩龙威,学习拖拉、磨蹭,一放学就沉迷网络游戏,老师几乎放弃对他的管教。

妈妈很着急,所以每次龙威写作业,她都会全程在旁边“陪”着。

当整个辅导下来,妈妈都是从开始的指责,到用手打,接着用绳子打,最后,把龙威逼到墙角不断地用绳子抽打他。


妈妈的长期指责、打骂,让龙威变得越来越内向、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告诫父母:

“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他造成七分伤害。”

当孩子被打骂时,他感受到的并不是来自父母的爱,更多的是愤怒与恐惧,以至于,孩子心理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同时,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就越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变得越来越差。


03.

智慧的父母
都是这样做

有句话说:“孩子磨蹭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最要命。”

看到孩子拖拉、磨蹭,父母的第一反应很重要,“打骂、催促”不仅不能让孩子变优秀,反而变得更糟糕。

想要培养孩子自觉、主动的好习惯,智慧的父母大都是这样做。

1.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

心理学研究,成人和孩子的节奏是不同的,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我们觉得穿个鞋子、穿件衣服也就三分钟的事,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可能需要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有时候,不是孩子太慢了,而是我们太着急了。

《亲爱的安德烈》里这样写道:

“正确对待孩子成长的节奏,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既然磨蹭是孩子成长一定会出现的“问题”,那么与其费力去催促,不如让我们慢下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按照孩子的成长节奏,陪他慢慢长大。

2.建立时间观念,学着合理安排时间

“时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不太容易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小工具,如计时器、沙漏,让孩子直观地感知时间的变化。

做事之前,和孩子一起定好闹钟,慢慢地,做什么事用多长时间,孩子心里就有数了。

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带着他们认识时间。

时间观念一点点建立后,尝试让孩子将一整天需要做的事,进行合理安排,帮助建立规律的生活秩序。

这样,不仅让孩子知道到点应该做什么,减少磨蹭;还能给他带来安全感,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3.给予孩子自主权,承担“自然后果

蒙特梭利曾说,没有体验过自由的人,不可能知道什么是自律,一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简单地说,想让孩子自觉、主动去做事,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一些自主的机会。

比如:放学回到家,是先玩10分钟,再写作业,还是先完成作业再玩,由孩子来决定。

不用担心作业会不会拖到很晚,因为,当孩子能够自己决定自己行为时,他反而会更积极、主动,学会为自己负责,承担后果。

当他尝到迟到、饿肚子带来的“自然后果”,渐渐地,他就会总结教训,调整节奏,做出自我改变。

4.学会适当放手,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中说:

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父母看到孩子吃饭慢,干脆端起碗喂着吃;看到孩子要迟到了,直接上手整理书包。

正是父母的事事代劳,让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

久而久之,孩子的做事能力越来越弱,变得拖拉、磨蹭,事事依赖父母。

所以,父母适当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他才能学会独立。

孩子也是在不断地尝试中,觉得“我能行,我可以”,逐渐地建立起了自信心。


04.


《游戏力养育》一书中写道: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有自己的方向、速度和力量。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节奏都不同,养育孩子就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育。

愿每一个父母,都能带着理解和尊重,多些耐心和鼓励,允许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幸福快乐地长大。

作者简介:昕麦,育儿先育己,希望用文字滋养自己,温暖他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