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赤壁之战”的后果一叹

 吴营洲文存 2023-01-08 发布于河北

秉烛夜话

——听高鹤声老师谈古说今

吴营洲

为“赤壁之战”的后果一叹

罗贯中氏曾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获胜表示庆幸。他庆幸天下没有统一到曹操的手里去。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曹操这个人太坏了!至于怎么个坏法?罗贯中在描述曹操屠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又让曹操亲口说了这样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试想,一个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能如此地恬不知耻,还不够坏吗?简直是坏透了吗?像这样的坏人,怎么可以让他统一天下?天下的芸芸众生怎么可以落到这等人手里?
其实,我们现在不妨分辨一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个想法,实乃历代所有政治弄潮者们之所宗,已经成为他们的共同信条。不过,他们谁也不肯把这样的大实话照直说出口来就是了。罗贯中让他笔下的曹操竟而口出此言,那曹操就不成其为他刻意要描写的那个“乱世奸雄”,而已经是一个愚不可及之辈了!
像这种赤裸裸地必将丧失人心的话语,估计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人,即便再利令智昏,再无法无天,都不敢明目张胆地说给世人。何况那个蹊麦田而自割己须,足证其善于邀买人心的曹操,就更不会讲。《三国演义》中,通过杀吕氏全家这件事,既已让陈宫看透了这个文中人物当时的心思,就不如让陈宫代为说破他的心迹,才显得合乎情理些。
闲言少叙,在此且问一下:究竟应该是在统一、安定与承平之世,还是在分裂、割据与战乱频仍之年月里,苍生、蒸民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呢?
这当是不言而自明的事。而在曹、孙鏖兵于赤壁时,正是继董卓之乱天下纷争了一十九年以后,方始形成了的一个统一之势。历经了这么一场战役,遂使统一之业受挫。其直接后果便是:七十二年间的分裂之局!
在这个时期里,他们三国之间,相互征战杀伐,无时或已,人民的苦痛何堪?这场战役的间接影晌则是导致更漫长、更加惨烈的大混乱之浩劫!或曰:不然,中间也还曾经过西晋三十六年间的统一。实际上,只有二十二年。因为在东晋建立之前便遇刘渊与李特的分立。
然而后来的大分裂之势,早在曹魏时便已形成。东汉成帝时,曾容许匈奴呼韩邪部入居美稷(今之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曹操败袁氏后,其酋于扶罗与呼厨泉兄弟尚能听从朝命。若在统一政权下,他们本来是不致于闹事儿的,是赤壁战后曹操败绩,元气大伤,丧失了对这些属部的控制能力,才任其进一步南徙左国城(今之离石)。
曹操丧师于赤壁以后,自感统治受到威胁,其所行与所事才更加峭刻,对汉之傀儡皇室才越加严密监防,对自己的部下也越加猜疑。请想,在那以前的官渡之战后,他下令立即焚烧了所得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密札,以防激起变乱,这可是要得具有宽广胸怀的呀!
曹丕鉴于汉灵帝既殁,何进与十常侍等人操纵、利用了皇子辨与皇皇子协间的皇位继承之争,乃至酿成天下大乱!所以,曹魏对于宗室诸王,特别予以猜忌,绝不允许他们干政、掌兵。结果,这就给司马氏钻了空子。司马炎得了天下之后,一反魏时之旧,对凡属皇室宗亲诸贵,悉皆委以兵柄和重权,其直接的惨祸便是“八王之乱”!
这就又给刘渊、刘聪、石勒、石虎等人,准备下了任其纵兵驰骋的条件。赖有孙氏在江东经营了近百年,才让司马睿逃到江南,在那里站住脚,有了喘息之机。氐人李特一族人也是因袭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割据旧势,才得以建立成汉。所以我说,倘若前面没有曹兵在赤壁之战的覆没,就不会有后来的淝水之战和南北朝。
我们民族的历史,自秦统一以来,这是最长的一次分裂!历届朝代更迭,许多是经过三五年,六七年的战乱,便再归一统。满清既亡,随之而来的这一场十余年的纷乱算是较长了,北洋军政府时期乱了约十几年。更长的要数唐末“五代”那一次,若从杨行密据扬州算起,到赵宋继统,总共乱了五十八年。然而,三国及其以后的这一段历史,却是分裂长达三百八十一年之久!
我们说,天下合久必分,有时也属势之必然,例如东汉之末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固然是何进与十常侍,但若没有了他们,天下也未必就会不乱,因为积习已久的有权势者不恤民困,一味贪婪、诛求,明知他们自己这是不断地把民众向黄巾、黑山、白波等营垒里面驱赶,但由于相互攀比,无法自抑他们自己的贪欲,所以,已经不是人力所能阻止。
又如西晋“盛”时,索幼安就已慨叹“荆棘铜驼”。他这也是眼见有权、势者昏噩不醒地榨取民髓,完全不虑危难之将至。而预知其后患,只能作无可奈何地悲鸣!
回过头来再谈一谈,当初诸葛亮究竟应该投奔谁?若从个人的利害得失来讲,他自然是该投奔刘备的。因为早在他高卧隆中时,曹操帐下,已经是人才“挤挤”了!诸葛若是投了曹操,必是坐冷板凳!但这却使人联想起解放之初,海外学子个个儿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贫困的祖国,不计个人得失,来奉献自己的才华。所不同者是:早在东汉之末,那当时人们,难能辨认得清:他们曹、孙、刘三方,究竟是谁?才能代表“祖国”。
在我们今天的人们看来,应该判断的事情是:怎样才更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安乐与幸福,才更有利于文明的向前进展,是统一呢?还是继续分裂!当然,对于一千七百余年前的人们,不可以使用这样地觉悟水平去要求当时的人们。
在与刘备会面当时,孔明先生就已预见:据荆而望蜀是眼中可以看得到的成果,所以他“宁为鸡口,不为牛后”。舍曹操而投刘备,以力争天下三分有其一去了,至于那个“箪食壶浆以迎”的景象,只是远期而渺茫的希望。

相关链接

秉烛夜话——听高鹤声老师谈古说今

古香薰炉与陀螺仪

妲己其实很无辜

“天波府”的悲哀

项羽的《垓下歌》究是何意

辛弃疾创作《永遇乐》的真实用意

刘邦其人与其“人物形象”

关于“炊事员”的传统职称

“变相图腾”的起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