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4年粟裕去世,三野出身的开国中将愤然道:粟总是被浪费的人才

 行云流水vmmxd6 2023-01-08 发布于辽宁

1984年2月5日,开国大将粟裕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

粟裕辞世的消息传出后, 一些老战友,老部下纷纷给粟裕的妻子楚青打电话,发唁电,表示哀痛。

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王必成得知粟裕去世的消息,心情尤为怅然,他在给楚青打电话表示自己哀悼和慰问的同时,又愤然道:“粟总是被浪费的人才。”

楚青听后泪如雨下。

粟裕是开国大将之首,王必成为什么说他是被浪费的人才呢?

故事,应该是从1954年说起。

这一年,粟裕由毛主席点名担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长,不过,粟裕认为自己资历尚轻,因而请求毛主席另择贤人,

毛主席不同意, 不过,他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陪衬。”

因此,毛主席调来了10人担任副总长。

这10人在日后,要么成为了大将,要么成为了上将,他们分别是陈赓、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

除了这10人外,在总参担任二级部的部长的李涛、傅秋涛等人,后来也是上将。

毫不夸张的讲,粟裕担任总参谋长时的总参阵容,是我军最强的战将阵容。

粟裕能够成为这其中的一把手,可见毛主席,党中央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在此任上,粟裕也没有让党组织失望。

在划分大军区时,粟裕受命规划全国军区,几经研究探讨后,最终确定为了12大军区,

除此之外,粟裕在我军进行正规化,军队编制体制的规划,以及兵种建设等方面,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5年授衔后,我军战斗力进一步凝聚,此时粟裕正准备大干一场,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可是让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195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会议改变了粟裕的一生。

这次会议,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受到了错误的批判。

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曾回忆说:“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批斗粟裕,开始我全然不知。一天早晨我正准备上班,粟裕突然从内室开门出来,面容憔悴、神情抑郁地低声说:“我出了事,你今天可不可以请个假帮我个忙?”

随后,粟裕将一堆会议简报交给楚青,叮嘱道:“你看看这些,帮我写个检讨吧,我自己下不了手。只要能够通过,怎么写都可以。”

楚青看完内容,内心震惊,但是她没有多问,也没有多说,因为她知道,粟裕如此说,那就说明此事已经定了调子。

之后,楚青根据粟裕的要求,就不顾实际地替他写了一份检讨,把强加给他的罪名统统兜下来了。

后来,这份检讨果然过了关。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批判粟裕的会议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为批判粟裕而摇旗呐喊,其中有两个人的表现,尤其让人惊叹。

这两个人,就是粟裕在战争年代的麾下三位悍将中的两位,一位是开国中将陶勇,另一位是开国中将王必成

陶勇在会议开始前,有人找到了他,要他出面批评粟裕,因为在当时许多人看来,让粟裕自己的铁杆属下批判他,更有代表性。

陶勇看到这位首长,有些腼腆地说:“首长,你是知道的,我家境贫寒,当上团长了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这样吧,要不请你的秘书写一篇揭发材料,由我来念。”

陶勇如此“配合”的态度,让这位首长很高兴,很快,一封揭发材料被送到了陶勇的面前,

后来到了陶勇发言的时间,陶勇上台后,郑重其事地说:“我文化低,识字不多,这篇稿子是XXX首长的秘书XXX写的,但是这里笔划多的字实在太多了,我怕念不好,错的地方,请X秘书补充......”

台下的人听到陶勇如此发言,顿时哄堂大笑,随后,陶勇被取消了发言。

王必成不同于陶勇,因为他没有让别人给自己写稿子,他的发言,都是他自己心中的肺腑之言。

王必成说:“我,王必成,奉命“揭发大阴谋家”粟裕,粟裕的大阴谋,有两点我体会深刻,那就是“大”和“谋”,济南战役还未结束,粟裕就向毛主席提议打淮海战役,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我们取得了胜利,提前两年解放全国,这个“谋”有多大,我是小人物,不敢评论,也没资格评论,但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

王必成的一番话有理有据,在场的人听后纷纷露出了不同的神情,有人以敬佩的眼光看向王必成,有人也是用怨气的目光看王必成。

对此,王必成依然是我行我素。

台下的贺龙元帅听到王必成的发言,内心激动,开口道:“王必成可信,可交。”

过了一会儿,贺龙又补充说:“王必成可深信,可深交。”

王必成如此“不合作”的态度,后来也影响了他的人生,当然了,在此我们暂且不谈,

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在当时的那个局面,王必成为何敢于顶住压力,仗义执言呢?

王必成的“坚定”,全是源于他本身的性格和战功。

1912年,王必成出生在湖北麻城许家洼的一户贫苦家庭,值得一提的是,王必成的家乡,同时也是许世友,李德生的家乡,三人可谓是实打实的老乡。

少年时期,由于家贫,王必成只读了两年的私塾,随后辍学回家务农。

那个时候,麻城的农民运动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王必成不愿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在务农的日复一日中度过,他决定参加农民义勇队。

1927年,15岁的王必成跨出了自己人生中的重要一步,这一年,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加入了共青团,走上了革命道路。

两年后,王必成正式地参加了红军队伍,别看他年龄小,打起仗来却是一点也不含糊,他勇敢, 不怕死的态度赢得了上级的赏识和器重。

到了1936年时,王必成已经升任了红军的副师长。

抗战初期,王必成的人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他也是在这个时候,与粟裕有了第一次的接触。

王必成在新四军任职时,先后率部参与指挥了夜袭新丰车站、句容战斗和东湾战斗等,由于他能打善战,且每战必胜,因而当地的老百姓给王必成起了一个绰号,即“王老虎”,而他的部队,也被称为了“老虎团”

1940年,王必成接到新的调令,前往苏北指挥部担任第二纵队司令员。

由此,王必成的革命生涯,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此时,担任苏北指挥的是陈毅,而担任副指挥的,就是粟裕

在粟裕麾下没多久,王必成就率部参加了“黄桥战役”,严厉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这一战是粟裕亲自指挥的,也是通过了这一战,王必成更加了解,也是更加佩服粟裕。

对于王必成这位悍将,粟裕也非常喜欢,两人的友谊从此建立,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加深。

当然了,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生都没有败过,王必成,也有战败的经历。

这次战败,差点毁了王必成的后半生。

让我们将时间放在1946年的江苏涟水县。

这一年,国民党主力部队整编74师在张灵甫的率领下向涟水发动了进攻,此时驻守在此的,正是王必成以及他麾下的第6师。

面对“头等劲敌”,王必成不敢疏忽,精神高度集中,虽然这时我军与敌人兵力,武器相差了很多,但是我军的士气一点也不弱。

而第一次的涟水战役,也是我军最终取得了胜利,张灵甫不得不率部撤退。

不过,虽然这次战斗我军取胜了,但是双方也都明白,这不过是一个试探而已,真正的大战,很快就要来了。

一个月后,张灵甫率部卷土重来,此时,粟裕已经前往北线筹划宿北战役,负责指挥第二次涟水战役的,是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

谭震林也是我军的老革命,在这一次的涟水战役中,他有些低估了张灵甫的“狡猾”,随后,他让王必成率部摆在涟水城南面,准备和整编74师来个硬碰硬。

让谭震林没想到的是,张灵甫在城南的进攻,不过是一次佯攻,而他真正的攻击地点,是在西面。

在这一战中,王必成明知不可敌,但是依然奋勇杀敌,毙伤整编74师1万余人,不过,由于战争的形势变化太大,最终,我军也不得不放弃涟水县城。

这次败仗,也成为了王必成的耻辱之战。

陈毅得知王必成打了败仗,恼羞成怒,准备将王必成撤职。

那个时候,我们不难想象,如果王必成真的被撤职的话,恐怕新中国会少一位开国中将。

关键时刻,粟裕站了出来。

粟裕认为,王必成是我军一位不可多得的悍将,虽然在这次战役中打了败仗,但是王必成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被怀疑。

因此,粟裕建议继续留任王必成,要他“戴罪立功”

对于粟裕的态度,王必成十分激动,他告诉粟裕,将来打74师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他。

粟裕也知道整编74师已经成为了王必成心中的“疙瘩”,他回答道:“一定不会忘了你。”

时间一晃,到了1947年5月,这一年,王必成接到了粟裕的紧急命令。

此时,敌人整编74师蜷缩着孟良崮地区,粟裕大胆下定决心,决意在孟良崮全歼整编74师,为了保障这次战斗的胜利,粟裕将整个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都调来。

粟裕也没有忘记自己半年前给王必成的承诺,他交给了王必成一个重要的作战任务,

王必成在战前发表讲话:“报74师之仇,在此一举!”

1947年5月16日,华野解放军与整编74师僵持在孟良崮主峰,王必成此时得到消息,张灵甫藏身在一个山洞,当即下令要预备队,纵队特务团出击。

特务团的战士们也都是打过涟水战役的老兵,大家对整编74师的恨根本不亚于王必成,他们接到王必成的出击命令后,个个冲锋在前。

很快,王必成接到消息:74师师长张灵甫被特务团击毙。

王必成哈哈大笑,随后便因过度劳累而昏了过去。

建国后,王必成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他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1958年批判粟裕时,王必成仗义执言,此举并未连累到他之后的任职,随后,他历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等职。

粟裕被批判后,被调到了军事科学院工作,这一待,就是20年的时间。

作为新中国的大将之首,粟裕的军事才华此后完全被“隐藏”起来,王必成对此愤愤不平,但是也无可奈何。

特殊时期结束后,实事求是地为遭受错误批判的人员平反昭雪成为了党内的潮流。

粟裕也反映了自己的问题,但是最终,却是并没有得到任何的结果。

1981年,粟裕突发脑溢血,之后,他的身体不断恶化,他也没有再多的精力去争取为自己平反。

三年后,在抑郁中,粟裕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得知粟裕去世的消息,王必成泪如雨下。

粟裕去世后不久,楚青根据他的遗愿,带着他的骨灰来到东南诸省,准备将骨灰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王必成去见了粟裕,他愤然道:“下次中顾委华东组分片会在杭州召开,我要在会上提粟总这件冤案,解决粟总的冤案问题。”

楚青很感动,但是不同意王必成这样做。

最终,王必成只能放弃。

10年后,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1994年,《解放军报》发表了军委副主席张震,刘华清的文章《追以粟裕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长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为粟裕做了平反。

而此时,距离王必成已经去世5年了。

不过,当楚青得到消息后,还是将情况告诉给了王必成的夫人陈瑛。

陈瑛得知后非常激动,她将一份《解放军报》放在了王必成的遗像前,希望他九泉之下能够安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