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那么地壳的厚度还不到1毫米!

 草容生 2023-01-08 发布于重庆




你可能对地壳十分熟悉,但很难想象它到底有多薄,地壳的厚度其实仅有几十千米厚,而地球的半径在6300千米左右,相比之下地壳的厚度简直不值一提。

可尽管如此,但直到今天为止,我们距离能够“穿透”地壳还非常非常遥远。南非的姆波尼格金矿井是世界上最深的矿井,也只有4000多米深。

历史上最深的人工洞是苏联在1970—1980年间在科拉半岛开凿的科拉超深钻井(图三),其深度为12千米左右,这已经是人类向地下发起的最深深度了,可相对于地壳厚度来说,依然只是皮毛。

总而言之,从来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见过地壳之下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过我们还是通过各种研究和模型,知道地下的一些东西。

在地壳层之下就是地幔层,这一层的厚度在3000千米左右。从构成来看,地幔层和地壳层并没有特别大的不同。事实上,地幔主要是由硅酸盐岩石构成,即镁、硅、铁等的氧化物。

地幔层的温度犹如炼狱,大概在1500℃至3000℃之间,其实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地幔的内部温度在2000℃左右,而地核的内部温度则达到了5000℃。

在一般情况下,岩石的熔点在800℃到1200℃之间,那么是否可以推断地幔中的岩石是液态的呢?

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对于岩石来说,受到的压力越大,就越难熔化,也就是说,岩石的熔点随着压力的增加而提高(图五),而分布在地幔层的压力,是大气压力的500万倍。

在这么大的压力下,岩石的熔点不是1000℃左右,而是上升到了4000℃左右,所以在地幔层,岩石并不是液态的,而是固态的,巨大压力的存在使得岩石可以保持固态。

既然地幔是固态的,那么为什么还有大陆板块漂移之说?这是因为地幔岩石呈现出的状态很像液体,但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黏稠状的液体,大概比蜂蜜还要黏稠10亿的10亿倍。但这在地质期的时间刻度上(以数千万年计)来说,却足够认为地幔中的石头是像液体一般流动的。

此外,还有一种地幔岩石的运动看上去很像液体运动:即对流运动。我们知道在一个空间中,热空气因为更轻所以会上升,冷空气因为更重所以会下降。

这一交换过程,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会导致一种滚动现象,比如烧开水时看到的沸腾现象。而在地幔中也会发生这种现象,最热的岩石也最轻,于是它们会朝地表上升,然后在地表附近降温。

这一降温过程增加了岩石的稠密度,又使得它们开始朝地心更深的地方沉降。整个过程跟我们平时烧水时的现象基本上一样,只不过它所花费的时间会更长。

你可能还会感到疑惑,如果地幔真的是固态构成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火山喷发呢?要知道喷射出来的岩浆看起来可都是液态的。

这其实也是个压力问题,在地幔之中,岩石的温度非常非常高,而且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因此呈现的是固体状态,但同样存在“上下翻滚”的现象。

当这些温度非常非常高的岩石上升到地表附近,尤其是从通往火山口的路线上升的时候,它们的温度依然非常高,但是压力会骤减,这会导致原本固态的岩石变成液态,进而以岩浆的方式喷发出来。

从直观上来说,在我们向地心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认为整个地球的内部结构应该都和地幔差不多:温度非常高的岩石,在高压的作用下保持固态。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科学家们通过地球重力场的强度和地球的大小,推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密度,得出的结果是地球的密度为5.5。

而一般来说,岩石的密度不会超过3,因此在我们脚下的深处,除了岩石一定还有别的什么东西,而且是比岩石要重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金属铁和镍的混合物,处于半液体状态。

前面我们提到,压力越大,物质的熔点就越高,那么地核中铁和镍虽然处在5000℃的环境中,应该也是固态的吧?并不完全是,因为金属比矿石的熔点更低,更容易熔化。

其实我们知道的地核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在地核深处由于压力够大而保持固态的金属,另一部分则是在地核外层由于压力稍小而无法保持固态的金属。

所以,地核就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球,核心部分在超级可怕的巨大压力下保持固态,并被包裹在熔化的液态金属之中。这些金属液体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运动,让地球产生了足以保持生命稳定的巨大磁场。

还有一个问题可能会让你感到奇怪:既然以我们目前的技术,连地壳的皮毛都无法钻穿,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6300千米深处的地核是什么样的呢?

这些信息其实都是根据地球表面上搜集到的陨石推测出来的,因为有些陨石是在和地球差不多的条件下形成的,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地球构成的宝贵信息。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大部分的认知来自于对地震波的研究。从20世纪初开始,世界各地都安置了大量的地震仪(图六),这些地震仪可以记录地震波如何从震中传播。

科学家们利用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数据,通过实验和精密的计算得出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数据,进而画出了地球足够精确、详细的成分结构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