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军事】宋高宗为何非要杀死岳飞(1)

 liuhuirong 2023-01-08 发布于湖北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民。岳飞少年家境贫寒,仍然刻苦学习《左氏春秋》、孙子和吴起兵法,习练武艺。长大成人后,力气非常大,能操拿300斤的弓,能拉开8石的力弩,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抗英雄。对于岳飞的死因,多数人都认为是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的,是一桩冤案。其实,岳飞的死,是他一步步招惹来的,是典型的自己找死。

  “靖康之耻”后,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逃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帝国。南宋政权虽然暂时安定了下来,但外有金兵虎视眈眈,内有游寇纷纷作乱,极大地威胁着南宋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赵构不得不抛开“压制武将”的祖宗家法,注意笼络重用武将,因此武艺精湛、兵法贯通的岳飞才得以脱颖而出,展露头角。那一年,岳飞24岁,时任东京留守司七品统制。

  1127年,赵构称帝后,职务低下的岳飞竟然越级直接给皇帝赵构上书,而且还口气强硬的要求赵构“还都开封”,还让赵构“亲征金军,收复失地”,这让好不容易从金军铁骑下逃生后心神未定,腿还在打哆嗦的赵构感到非常生气。赵构没有理会岳飞的爱国请求,反而给岳飞穿上了“小鞋”,以“越职”为由,削夺了岳飞的军职。岳飞得罪赵构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1130年,岳飞“克复建康”,被赵构授予泰州知府和泰州抚使,镇守泰州。不久,赵构又命令岳飞驻守通州、泰州,并且告诉岳飞“能守则守,不可则掩护该地百姓渡江”。什么叫“能守则受”,其实说白了还是让岳飞坚守。岳飞不但没有深刻领会赵构的意图,反而自认为“泰州无险可守”,便放弃了据守泰州,只是“率领军民渡江”算完。结果赵构以“泰州失守”为名,再次令岳飞“停职待罪”。

  1133年,岳飞奉命镇压了江西吉安和赣州的农民起义军,赵构非常高兴,亲笔书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送给岳飞,并提拔岳飞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此后,赵构不断给岳飞加官晋爵,甚至一度封到节度使,君臣之间的关系似乎得到了一定的的缓和和融洽。

  1137年时,赵构在临安府召见岳飞,“拜太尉,授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太尉是宋代武将的最高头衔,宣抚使则是仅次于宰相的执政级实职差事,可见当时赵构对岳飞的喜爱和信任。之后,春风得意的岳飞多次与赵构谈论“克复北方失地”的事,并力主出兵北上,收复河北、京畿、陕西失地。赵构非常赞同他的主张,表示“中兴之事,一以委卿”。但是,前几天还雄心勃勃的赵构,却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竟然唆使秦桧与金军谈判,准备议和。在这种时候,连皇帝都改变主意了,岳飞居然又与张浚“商议遣将之事”,因而受到猜忌,再次被解除兵权。对赵构的出尔反尔,岳飞十分愤慨,一怒之下,竟然擅离职守,离开本军,以“为母守孝”为名上了庐山。对领导不满意就“尥蹶子”,这是让赵构非常烦感的事情。

  岳飞毕竟是南宋在军事上倚重的大臣,虽然脾气倔强,但对国家忠心耿耿,不能就这样对他撒手不管了。后来,赵构强忍怒气,自降身份,经过“数次下诏”不断安慰他,岳飞才姗姗来迟的返朝,向赵构请罪,赵构表示对其宽恕的同时,并引用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的话以示警告,言语之中已经暗藏杀机。入朝后的岳飞不但没有做深刻的反省,及时的开展“自我批评”,反而一如既往的劝赵构“出兵北上,收复失地”,赵构没有答应他,只是派他驻兵江州(今江西九江),以便于随时援应两怀和两浙地区,同时也可以少在自己跟前“嘟囔”,眼不见,心不烦。

  1138年,吃了豹子胆的岳飞居然上言,请“无子嗣”的赵构“建储”,这让赵构很是“怒发冲冠”。因为赵构的独子赵旉8年前夭亡,自己又在扬州溃退时受了惊吓,成了阳萎,失去了生育能力,后来赵构虽然从太祖赵匡胤一支中挑选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还没有确定由谁继承皇位。如果此时立太子,在他看来无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难言之隐。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深深的刺痛了赵构那颗受伤的心。再者,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规定“武将不得干预朝政”。所以岳飞的建议一下又触犯了两大忌讳,更加深了赵构对他的忌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