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童张炘炀,16岁读博,却因自卑,逼父母在北京买房,他如今如何

 四季视野 2023-01-08 发布于北京

“二本肯定没问题!”这是年仅10岁的张炘炀对记者说的话。

2005年,他以505分的成绩考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为少年天才。

不仅如此,张炘炀还创造过诸多“奇迹”,至今无人能打破:

2岁识得千字、3岁能读报纸、5岁上小学、7岁上初中、10岁参加高考成为最小大学生、13岁成为最小硕士研究生,16岁读博……

如今27年过去了,神童现在怎么样了?

天赋异禀,异于常人

1995年,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的医院,一个男人正焦急地在产房外来回踱步。

他叫张会祥,是当地的一名公务员,36岁才迎来人生中第一个孩子。

伴随着哭声,一个男孩呱呱坠地。

夫妻俩看着刚刚降生的儿子,心里充满喜悦。父亲希望他以后能像火炬一样耀眼而夺目,摆脱平淡的生活,所以给儿子取了炘炀这个名字。

张会祥出身寒门,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但因为拿不出学费,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因此在教育炘炀上下了“狠”功夫。

为了给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他们几乎不看电视。

有一次,母亲想在家看一会电视,怕打扰儿子,特意调了静音。张会祥下班回家看到电视打开,立刻走上前去,把电视关掉,并和母亲说,“只要孩子在家,就不能看电视,无声的也不可以。”

张炘炀也很争气,他表现出来的天赋异于常人。

2岁半的时候,他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学会了一千多个汉字;3岁时,就可以自己读报纸。

张会祥看着聪慧的儿子,心里很是激动,于是他托朋友将刚满5岁的张炘炀送进小学读书。

张炘炀一入学就跳到了二年级。五个月后,他就直接升入到五年级。不到一年,就转升六年级。

两年里张炘炀就完成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这也让张会祥下定决心,帮孩子尽快完成学业,他期盼儿子可以延续他的梦想,就读名校,成名师。

为了面对应试教育,他为儿子制定了一套理论:“先盖楼,后装修。”就这样,张炘炀总比其他的孩子“快一步”。

小学毕业后,年仅7岁的张炘炀进入了初中,但也只上了两年,便跳级到县里的高中,直接读高三。

由于年纪太小,张炘炀玩心很重,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

一次,张炘炀沉迷于《西游记》,因此耽误了学习进度。父亲知道后,便把书藏了起来。

在父亲要求的框架里,张炘炀像一棵没有枝叶的树,虽然长得高,却难以承受风雨的洗礼。

2005年,刚满10岁的张炘炀报名参加了高考,这不仅是对他学习成果的考验,也是对父亲教育方法是否成功的考验。

作为年龄最小的考生,报名信息一出来就备受广大媒体的关注。

高考结束,记者早早等在考场门口,采访张炘炀考得怎么样?张炘炀非常自信地说,“考得不好,但是去个二本学校没有问题!”

不久,到了查分的那天,张会祥早早地拨打了电话,听着电话接通的声音,他紧张地搓了搓手,“张炘炀的分数是505分!”

儿子真的考上了大学!张会祥开心地抱住儿子,心里满是激动。

就这样,张炘炀是个“神童”的消息传开了,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小天才。

同时也有很多人担心张炘炀年纪太小,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就劝张会祥,让孩子复习两年考个更好的学校。

但他坚持让儿子上学。同年9月,张炘炀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录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大学生。

一切似乎都朝着张会祥为儿子规划的人生道路前进着,但隐患早已埋下。

在父母掌控下长成天才“巨婴”

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的学习和生活,父亲全程陪同张炘炀的大学生活。

儿子在上铺,父亲在下铺,张会祥无时无刻都在儿子身边。无论是刷牙洗脸,还是上课考试,张会祥都安排得面面俱到,而张炘炀要做的只有学习。

在张炘炀的世界里,父亲不仅是他的老师,更是他情感的宣泄口,每当他遇到挫折便会对父亲大喊大叫。

在一次活动中,张炘炀希望父亲可以把自己打篮球的视频删掉,张会祥没有同意,父子俩因此起了争执,张炘炀不管不顾地朝父亲大喊“你闭嘴,不要说了。”

张会祥不但没有生气,还耐心地将儿子哄好。

张炘炀就这样在父亲的庇护下,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

2008年,张炘炀考入北工大,成为数学系的一名研究生。那一年,他才刚满13岁。

正值青春期的张炘炀,开始叛逆。在网络游戏刚刚兴起的年代,张炘炀深陷其中。

父亲很快发现了儿子在沉迷游戏,于是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

没想到叛逆的张炘炀不但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更加没日没夜地上网。

张会祥怒不可遏,拿起一壶开水,对着电脑浇了下去。电脑瞬间短路,张炘炀的手臂也被烫伤。

伤口能愈合,但伤疤不会。

那个疤痕,就如同他们的矛盾,越来越深,一气之下,张会祥连夜走回了河北廊坊。

那是张炘炀第一次与父亲发生冲突,父亲的离开,让他由衷开心。他不满于父亲的“陪读”方式,认为应该给予自己自由。

面对无法沟通的儿子,夫妻俩无可奈何,只能放手让13岁的张炘炀独自求学。

没有了父亲的耳提面命,张炘炀开始志得意满,但是很快,他的缺点开始慢慢显露。

在一堂课上,老师用一个例子引出了著名的欧拉公式。张炘炀惊奇地发现,他以前学过的那些不相干的内容,在这个式子的代入下,都可以联系起来。

张炘炀无法掩饰自己激动的心情,立刻站起来鼓掌。这异于常人的举动,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

在他的心中,自己的表现只是“真性情”。

上课时,张炘炀甚至直接在班级里发问:“我是不是天底下最牛的人?”

面对张炘炀的提问,他的导师耐心地告诉他:“如果你心智不成熟,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但此时的张炘炀并没真正理解导师的教诲,依旧我行我素。

由于迷恋上网,加上之前打下的基础并不牢固,张炘炀不止一次出现了挂科,甚至无法完成毕业论文。

他深陷学习的困境,甚至一度想要自杀。最终因为恐惧,张炘炀再次找到了父亲,寻求帮助。在父亲的陪同下,张炘炀终于完成了硕士课程的内容,毕业论文也写得很出色。

这时,张炘炀看到有的同学在北京都有房子,这让他感觉有些自卑。

于是,在即将要答辩的前一周,张炘炀威胁父母说:“你们要为我的人生负责,给我在北京买房,要不然我就不参加毕业答辩,不考博士。”

面对儿子的无理要求,父母再次选择妥协,他们在北京租了一套新房,并哄骗儿子说是新买的房子。

张炘炀看到了父母“买”的房子,这才安心参加硕士答辩,并顺利毕业。

褪去光环,终究回归平凡

“天才”的传奇并没有结束,16的张炘炀继续深造,攻读数学系博士学位。

本以为张炘炀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大有作为。

但升入博士后,张炘炀被现实的压力给了重重地一击。

和同期的学生相比,他年纪太小,几乎没有收入,父母又因为陪读,生活拮据。

张炘炀的衣柜里春夏秋冬的衣服全放在一起,也只有薄薄一摞。唯一的一双有牌子的鞋还是他过生日时,二姨送给他的。

生活的穷苦把这株温室的花朵,压弯了腰。

张炘炀开始熟记每条公交路线,时刻在心里算计着哪条路线最省钱。为了少花两天的水费,他会用5毛钱去楼下接2.5升的纯净水。喝完水的瓶子舍不得扔,攒着换钱,也是张炘炀唯一的收入来源。

收入的差距,现实的压力,让张炘炀生出了超出年龄的焦虑,并且越积越深。

无处发泄的他,再一次在网络上寻求慰藉,抒发自己的愤懑和不满。

他在自己的搜狐微博中说道:“北京的乱象是因为外地人太多导致的,尤其是东北人,在北京过着'男盗女娼’生活的也都是东北人。”

他还说:“有钱的人不一定有素质,但没钱的人一定没素质,北京需要限制外地人口流入。”

此话一出,立刻遭到了数万网友的口诛笔伐。有的网友称他是学习的巨人,情商的矮子。

还有人说他是,长不大的巨婴,没断奶的孩子。

网友的怒火还没有平息,他又发表了更让人大跌眼镜的评论。

张炘炀说:“白领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并没有作用,却破坏严重,大量的浪费社会资源,蚕食着宝贵的工作岗位。”

如此狂妄的发言,再次引发轩然大波。

从人人称赞的天才少年到人人喊打的天才巨婴,张炘炀只用了一天。

这场风波对张炘炀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难以承受的。他开始沉默寡言,心态也慢慢地发生了转变,渐渐地消失在了公众的视线里。

通过多方了解,张炘炀四年的博士生涯未能如期毕业。在此期间,张炘炀曾多次更改课题的研究方向,但都未能取得有效的成果,以至于毕业延期。

这次,他足足用了八年才取得博士学位。

这些年里,张炘炀不断地积累、沉淀、升华,最终由量变到质变。

他也在向内探求中,卸下光环,放慢脚步。

博士毕业后,张炘炀选择了一个平凡的岗位,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但是,平凡不等于平庸,希望张炘炀可以享有自己内心的稳固和安宁。

写在最后

孔子在《论语》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意思是如果一味的贪求速度,追求小利,反而达不到目的,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过于求成的人,虽然跑得快,但跑不远。

十六年里,张炘炀以异乎常人的速度赶超他人,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也负荷着超速带来的迷茫、困惑和无助,最终泯然众人。

天才的陨落,不是偶然,在张炘炀父母的教育里,也有据可循。

张炘炀的父亲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儿子身上,他渴望儿子可以超越式的发展。

慢慢的,张会祥只注重张炘炀的学习,不注重心智的发展,这让张炘炀陷入有苦难言的窘境。

张炘炀父母的过度控制和过高期望,到头来却反噬了自己。

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仿佛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自卷和内卷中,放大自己的焦虑,并附加到下一代身上。

但其实“快养”和“慢养”的孩子过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太过着急的父母,会束缚住孩子的脚步,折断孩子想飞的翅膀;顺应孩子生长的节奏,不急功近利,虽然走得慢,但走得更稳,更远。

接受平庸,也是一种修行。

适当按下“暂停键”,谁说沿途的风景不是另一种美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