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连朝《五更欢笑拜新年》[朗诵:兰梦、茉莉花香]

 新用户4521hfNC 2023-01-09 发布于江苏

五更欢笑拜新年



沐浴着数九寒天里难得的温暖阳光,翻看着手机上的日历。腊月十六跃入眼帘,再有两周就要迎来癸卯年春节了。天增岁月人增寿,奔六更近了一步,回首往事,百感交集。

打开网络,查阅资料,我们知道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

“年”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年”成为一年四季的时间总称。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定出一年之岁首。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干支历法的“立春”,当天象“斗柄指寅”时,万物苏萌,天下皆春。所以有了春节。

春节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一直生活在海底深处,每当除夕爬上岸,吞噬牲畜,危害人类生命。因此,每一天的除夕,村里的人们都要逃到山里,老人和年轻人,以避免“年”兽的伤害。有一年的新年前夜,村子外传来乞讨老人的消息。当村民们急于惊慌时,村里只有一位老太婆给老人一些食物,劝他上山躲避那只年兽。老人笑着说:“如果我岳母让我整晚呆在家里,我一定会把那只年兽送走。”老妇人继续劝说,乞求老人笑但什么也不说。半夜,“年”兽闯进了村子。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妇人的房子,门贴着红色的纸,房子的烛光。“年”兽全身颤抖,奇怪地叫喊。走近门,院子突然听到“砰砰”的声音。“年”浑身发抖,不敢往前走。原来,“年”最怕的是红、火和爆炸。这时,婆婆的门大开,看见院子里穿着红色长袍的老人在笑。“年”吓了一跳,挣扎着走开了。第二天是第一个月的第一天。避难的人们惊讶地看到这个村子安然无恙。这时,老太婆突然意识到,急忙告诉村民们乞讨老人的承诺。这个故事很快就传遍了周围的村庄,人们知道如何赶走今年的野兽。

(客家传说)从除夕起,家家户户都贴上红对联,放鞭炮;家居烛光,守候新年。在第一天的清晨,我想去向我的朋友们问好。这种习俗越来越广泛,成为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的第一天,也叫春节。它是中国最盛大、最活泼、最重要的古代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特有的节日。它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农历正月的第一天。但在民间,春节的传统含义是从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蜡节或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号厨房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第一天是高潮。

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至今仍有不少流传下来。在传统的春节佳节期间,我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办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是拜神、拜佛、祭祖、除旧除新、迎新春、以祈福为主要内容。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除了各种习俗以外,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撰写的吟咏春节的诗词和春联,可谓年文化的精华。

宋朝辛弃疾《元日》: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这首诗是“老病欲苏之新年”。前两句以老病忘时、空斋晓眠衬托铺垫,后两句切出新年主题。“老病”中见“新”年,于萧索落寞中唤出一缕春意和生机。“今日是新年”一出,笔调顿时由凄苦转欣然,涌现一股乐观之情。

同为宋朝的陆游《除夕》这样写道:炽炭炉中百药香,屠苏煎酒代椒觞。明朝赖是无来客,雪后泥深一尺强。写首诗写在除夕,写的是“村居之新年”。药香、酒香弥漫,雪泥中现出新年气象。此诗有世俗之气,而无世之烦忧,给人以淡泊、恬静之感。

至于唐朝的崔涂《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这是“离愁乡思之新年”。这首诗写作者除夕之夜尚在漂泊,远在离家万里之外的巴蜀大地,他身居乱山残雪之地,想着家人远在天边,正值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怎能不激起浓浓的思家之情?颈联写身边无一亲人,僮仆成了至亲,愈显思乡之切。

而以通俗易懂著称的白居易写的《除夜》: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这是“憎增岁之新年”。小孩都盼着过年,但老年人却憎恶过年,因为过一年长一岁,过一年少一年。“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白居易奔六之人,今晚五十九岁,过了今晚就是花甲之年,虽然只是一晚之隔,但却是人生两个不同的阶段。除夕夜作者并没有新年的快乐,而只有对岁月流逝的伤感和不甘。新旧交替之时,有多少老年人有和白居易一样的感受?这就是诗的魅力,让人感同身受、同病相怜。

年文化作为一个意象在不同的人笔下,甚至在一个人不同的心境下,会有不同风格的作品问世。还是范仲淹老先生的格局大境界高,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至于年文化也应在高举文化自信的旗帜下,发扬范仲淹精神。

春联作为雅俗共赏的文化,把年文化更是渲染到极致。春联来源于桃符。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从风格不同、内容丰富的对联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还能增加节日气氛,春联象征着喜庆欢乐。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说完了文人雅士阳春白雪式的年文化,更要说说草根阶层下里巴人的过年,甚至年关。古往今来,春节前都是要账的时候,有个规矩是该账的人家一旦贴上春联了。就不能再提要账的事了。但是躲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过了年还要被人要账,不胜其烦。穷人怕过年,把过年称为过关可见一斑。父亲生前说过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他们还在挖河的工地上劳作,因为天冷,在背风的地方躲避休息时,被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成为他老人家过的最糟心的一个年。

至于从校门到校门的笔者本人,大概是多愁善感的缘故吧,几乎每隔几年都会有一个糟心的年。1989年春节,1988年的高考落榜,同时又由于情绪波动导致的特立独行,引发着一系列的棘手问题。过年的饺子尽管别人吃得都挺香,在我嘴里却是素然寡味。同为龙蛇交接的2013年,也因学闹问题意兴阑珊。至于2022年的春节更是令人担惊害怕,患得患失。

鲁迅先生说得好,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年文化是中华民族战天斗地艰辛开拓的缩影,年文化有鲜花美酒,更有辛酸苦辣。举起一杯生活的苦酒,让我们品味年文化的内涵,积蓄着迈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洪荒之力吧!

作者风采

桃花源文轩 主播风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