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的财税处理,是所得税学习的难点,核心在于以下两个问题: 1.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为什么属于暂时性差异 2.这个暂时性差异为什么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前几天的文章(会计界和文学界的大乱斗!)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今天来解决第二个。 我们先看教材上是怎么说的:
然后我们按照教材上的说法来判断: 首先,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经济活动是企业合并吗? 不是。 然后,交易发生时影响会计利润吗? 不影响。 因为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的分录是(假设成本100万): 借:无形资产 100万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100万 这俩没一个是利润表科目,自然不会影响到利润。 最后,交易发生时,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吗? 也不影响。 因为应纳税所得额是税法口径的利润,是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整而来的,而此时的无形资产只是初始确认,根本还没涉及到后续的摊销,所以压根不需要什么调整,更不会有什么影响。 所以,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这种解释,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你确实可以得出“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这个结论,但你不知道教材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要满足这两个条件,更不知道这两个条件和最终的结论之间有什么关系。 就好像教材是为了几个例外情况,量身打造了一个豁免规定。 没有理由,没有逻辑。 只要符合这俩条件,那就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但为什么符合这俩条件就不能确认,教材没说,我们也不知道。 就像傻白甜电视剧中男主的择偶标准一样,不讲道理,没有理由,没有逻辑。 六边形战士高富帅就是看上了平平无奇一无所长的女主角。 女主没有的,他都无所谓,女主有的,他都视若珍宝。 高富帅男主的择偶条件就是为女主量身定做的。 所以,这条规定,不知道你们看到是什么感觉,我看到就是两个字:偏爱。 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不过,会计学不是偶像剧,我们是严肃学科,凡事得讲道理。 当我们看不懂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方式来帮助理解,就是假设一下,如果不按照教材上说的来,会发生什么情况。 套用在这里,就是设想一下,如果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会发生什么。 比如我开了家木木工厂,投资100万,准备打破技术垄断,冲出亚洲,和雷公掰腕子,和天公肩并肩。 2022年这一年,我啥都没干,就哼哧哼哧一个人在公司研发,非常让人开心的是,在2022年12月31日,我成功研发出了一项屌炸天的专利,耗费成本100万。 于是,我们木木工厂2022年全年的分录就两笔: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100万 贷:银行存款 100万 借:无形资产 100万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100万 整个工厂的报表异常简单。 资产负债表上就一项成本100万的无形资产,剩下什么都没有; 利润表更是从头到脚都是空白,因为啥业务都没发生。 然后,我们来看所得税的问题。 这项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是150万,账面价值是100万。 如果按照50万的差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势必会做下面一笔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2.5万 贷:所得税费用 12.5万 然后,你就会发现,出现了一张极其诡异的利润表, 收入为0,成本为0,各项费用都为0,然后所得税费用-12.5万,最终净利润12.5万。 What the fuck? 我啥都没干,研发的专利还没投入生产,一毛钱收入没有,然后利润直接干到12.5万??? 那利润率岂不是无穷大? 毕竟任何数字只要除以0,都是无穷大。 真是贾老师看了都要流泪,早知道有这么牛逼的财技,他就不用滞留漂亮国那么多年了。 有老铁问了,那对方科目就不要用所得税费用了嘛,换个别的不就行了吗? 问题就在于,换谁? 换其他综合收益吗? 我其他综合收益招你惹你了,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都没影响过我,为啥税会差异要记在我身上? 生不是我的人,死偏要做我的鬼? 这是神马阴间逻辑?! 那换谁? 没别人了,只能换到无形资产自己身上了。 自己挖的坑,跪着也要填了。 于是,这个分录就变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2.5万 贷:无形资产 12.5万 做莫子,这是要向历史成本法发起挑战吗? 我100万的无形资产,莫名其妙被少掉12.5万。 为了一个税,你连历史成本法这个会计基石都要掀翻吗,你还算是会计学的第十八代传人吗?! 而且因为这笔分录,会计上的账面价值少了,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又得继续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永远纠结,永远左右为难,一切都是最不好的安排。 那该怎么办呢? 没办法,只能不确认,因为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对方科目来承载。 于是,它就成了教材中的那个例外。 |
|
来自: 徐甘木financ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