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文章中的对比》课堂教学实录(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3-01-09 发布于山东
《文章中的对比》
课堂教学实录
(一)

执教名师:林娟娟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有礼貌的孩子,我喜欢!第一次来这样的地方上课,你的心情如何?

生:(小声)第三次。

师:第三次呀,哇!看来这个地方是你们一直锻炼的舞台呀!想采访一下林老师的心情吗?(一女生举手)你来——

生:林老师,请问您是第几次在这里?

师:我是头一回上这个“大花轿”!(走向一个男生)。

生:林老师,您紧张吗?

师:问得好,我弱弱地告诉你,真的有一点儿。知道为什么吗?这两天呢,我一直坐在下边看着这个舞台上面的老师,他们都是我心中的老师,是名师,我一直是用一种仰望的态度去看,所以我站在这儿无比的忐忑。刚才主持人老师介绍说我是什么名师,我只是有名字而已,知道吧?这种忐忑我觉得你们可能没有办法去理解,不过我一看到你们,我就觉得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有名无名了,它就是咱们自己的舞台,你们说对不对啊?

生:对。

师:好啊,咱们先来聊一聊,平时咱们拿到一篇文章,你一般会怎么去读它?谁来分享?(走向一男生)

生:我是先读,再标自然段。

师:哦,标出自然段,让你更加清楚它的一些内容和顺序。(走向一个女生)你来——

生:我是首先通读一遍,然后了解大意,然后再一个一个自然段地抓住重点来读。

师:好,你们听出来没?她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浏览通读,还有一种是精读,两种方法的结合的确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阅读文章。还有没有别的?(指着舞台最里面靠近大屏幕的生们)坐在那边的孩子,我知道你们坐在那很尴尬,没关系,那个大屏幕辐射不大,回家多吃点蔬菜水果就ok,好吧?(走向另一个女生)请你说——

生:一般像是类似于外国的名著,我因为有一些名字看不懂,而且有一些人物关系非常复杂,所以我通常会列一个人物的关系表。

师:我发现你很会读书,刚才我们谈的是读一篇文章,她谈的是读整本书,厉害了!都有方法,不管你用哪一种阅读策略,我想咱们都离不开一种技能,那就是默读。我们在这个年级,要关注一定的默读速度。大多六年级同学一分钟可能读300到400字。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目十行?

生:听说过。

师:那一目一页呢?

生:没听过。

师:这可不是奇迹,林老师培训的孩子曾经一分钟可以读几千字,最高的可以达到上万字。你们觉得这是传说?不,它有科学的训练的方法,通过科学的训练之后,是能达到这样的浏览的速度的。看文章的速度快,就意味着他在单位时间里浏览的文字数量就多,他阅读的量就会更大。那么今天林老师带来一个比较常见的、普通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想不想感受一下?

生:想。

师:欲望不强烈。

生(大声):想。

师:好,满足大家。来看大屏幕。

【PPT】

眼睛阅读轨迹

师:这个呀,是咱们平时读书时眼睛流动的一个轨迹。来,眼睛跟着这个轨迹走一走,注意头不动,只动眼。走一个,咱们走完一次算一次。在规定的时间里你尽可能快地去浏览,心中默记你浏览的次数。林老师拿手机计时好不好?(拿着手机)来,准备看大屏幕,头不动、坐直,十秒钟,计时开始!

(生浏览眼睛阅读轨迹)

师:好,时间到。谁来告诉我你浏览了多少次?你说——

生:我浏览了五遍半。

生:我浏览了五遍又1/3。

师:哦!记得很详细,说明你的专注力非常强。

生:我浏览了六遍2/3。

师:嗯,你呢?

生:我浏览了七遍。

师:有没有超过八遍的,举手示意(几个学生举手)。九遍的?(几个学生举手)有,十遍的?(两三学生将手放下)十一遍?(一生举手)告诉大家,你在规定的时间里浏览的次数越多,说明你的专注力越强,提高阅读速度的可能性就会越大。那这个方法有没有用呢,想不想小试牛刀检测一下?

生:想。

师:好,看大屏幕,给大家三秒钟浏览四幅图,请你快速找一张每一幅图最显眼的地方是什么。

【PPT】

师:继续坐直,保持你的专注力。来,一起说,第一幅最显眼的是?

生(齐):红色的瓢虫。

师:第二幅?

生(齐):黄色的笑脸。

师:是呀,第三幅?

生(齐):螺旋楼梯。

师:第四呢?

生(齐):被握着的黑色的手。

师:你们看看,快速浏览这种方法能够让我们在短时间里摄取最重要的信息,有意思吧!那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比方说第一幅,你们为什么觉得这个红色的瓢虫最显眼?(走向一个女生)你想过吗?

生:因为这幅图画当中都是绿色的,但是只有一个红色,所以它是最显眼的。

师:绿色的是什么?

生:叶子。

师:有绿色的叶子衬托,万绿丛中一点红,瓢虫很明显!那最后一幅图呢?为什么会觉得黑色的手会比较显眼?那个女孩子说——

生:虽然它的背景是灰色的,但是那个黑手握的是一只白手,所以就衬托出他的手非常的黑。

师:对的,摄影师他用对比的方法,给我们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那么文章中也有对比,今天咱们群文阅读的主题就和对比有关。(板书:文章中的对比)咱们来探讨对比这一表达形式,研究一下有没有可能寻找出读同类型文章的一种方法。林老师带来了一篇文章,看看题目叫什么?

【PPT】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这是咱们家乡六年级同学读的一篇文章,之前让大家预习过了,那咱们来交流一下。

【PPT】

预习提示:

1.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师: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谁来说?别以为你不举手我就没走到你那哦,我请最后一个男孩子——

生:(读书上的预习笔记)作者通过描写家乡灞河的柳树极易生长,和青海高原的柳树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他发现了青海高原柳树和家乡灞河的柳树的不同,表现了青海高原柳树的坚强意志。还有一个是让我产生由衷的敬畏。

师:好,你们看,通过他的汇报,我们知道他在预习当中已经知道了这种表达方式。在汇报的时候如果不看预习单,直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会更好,因为咱们这是一次交流的过程。还有谁要说?这株柳树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走向一个女 生)你来——

生:这株青海高原的柳树是跟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虽然漂亮,但是它没有经过很苦的磨炼,但是青海高原的这株柳它长得非常的壮实,就体现出了这株柳树很坚强的性格。

师:好,它的生命力让你印象比较深刻。(走向另一个女生)你呢?

生:我觉得青海高原这株柳给我的印象是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它经历过了许多磨难,但是它依然坚强的生存了下来。

师:是的。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特别好!那么第二个问题刚才有两个孩子已经谈到了,就是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要用许多笔墨去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我想听听前边孩子的看法,(走向一个男生)你来——

生:我觉得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用课文的一句话就是它“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所以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这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这株柳树十分的顽强,从不向命运低头,从不怨天尤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