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死之间的交易——民间“借寿”之俗

 旭勇 2023-01-09 发布于江苏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生死之事,都是定数,但即使是命中注定,也难敌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图片

“借寿”之说便应运而生,并且笃信者甚广。

所谓“借寿”,顾名思义,民间认为,寿命长短虽然早已定论,但寿数却像物品一样,可以借用交易。

图片

旧时淮安地区,便有“借寿”风俗,当家中有人病入膏肓,药石罔效之时,便会认为寿数已到,如果还要活命,就得有人借寿。

届时,家里的子女斋戒沐浴,赴庙中,祈祷于神,泣告神灵,愿减己寿命,以延续病者的寿命。

事后,如果病者痊愈了,说明晚辈孝心的到了上天认可,如果依旧未能痊愈,说明这早已天数注定,无力回天了 。

久而久之,这成了晚辈向长者彰显孝心的行为。

图片

汪曾祺《城隍·土地·灶王爷》一文中,就写到了自己被家中长辈借寿的是:

“我迷迷糊糊地去了。干什么?去'借寿',即求城隍老爷把我的寿借几年(好像是十年)给二伯母。半夜里到城隍庙里去,黑咕隆咚的,真有点怕人。我那时还小,借几年就借几年吧,无所谓,而且觉得这是应该的。到城隍老爷那里去借寿,我想这是古已有之的习俗,不是我的外婆首创,因为所有仪注好像都有成规。不过借寿并不成功,我的二伯母过了两天还是死了。”

与天借寿

这“借寿”不仅可以向人借,还能向天借。

最有名的便是诸葛亮七星灯续命的故事了。

图片

相传唐太宗因早年杀业太重而遭冤魂索命,魏征用“度阴借寿”之法向阎王借来阳寿为唐太宗续命。

后来张果老遇师修炼时,年事已高,害怕金丹未成而色身先亡,也以“借寿”之法,延续寿命。

当时唐玄宗欲效仿太宗“借寿”续命,请张果老入宫传授借寿之法,张果老不愿逆天改命,诈死逃回山中。

图片

“瞒天过海”

此外,民间也有“瞒天过海”一说,也算是与天借寿的一类。

香港地区盛行的“种生基”,就是将活人假死,准备一场丧事,声称可以“瞒骗执法之仙官,避开劫难”,从而“从而跳脱天规、续命避祸”。

图片

同样在《三国演义》中,有赵颜借寿典故。

赵颜年仅十九,一次外出时碰到管辂,管辂断言赵颜“三日必死”。

赵颜父子苦苦相求,管辂见其情真意切,就叫赵颜带着一壶酒,一块鹿脯去南山中大树下找两个下棋的老头,给他们端酒递肉,等吃完后再苦苦哀求。

果不其然,两个老头一个是南斗星君,一个是北斗星君,“北斗注死,南斗注生”。两人拗不过赵颜,将他寿命十九之前又加了个九,变成了九十九。

图片

“夺寿”

除了这些主动“借寿”之外,还有类似于“夺寿”之类的民俗论调。

旧时鄂西北山区有“祭死窑”之风,是当时民间有一种愚昧的说法。

在这些地方,凡是年满六十岁的老人都要独自上山,在一个坟头大小的窑洞中自生自灭,为的就是不让这些老人“活子孙寿”。

图片

不仅如此,民间也有一句俗语广为流传“满口牙,吃后人”,意思就是老人不掉牙,会抢“子孙福”。

祸福天定,寿命的长短,与其迷信奇闻秘术,倒不如期待医学更加昌明。至于“借寿”续命,此类种种无稽之谈,不听也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