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毗达摩讲要》第25讲离心路(02)

 Amitebha 2016-09-11

二、死生的过程

我们生命的开端是如何呢?佛教认为,这一期生命的开始并不是最早的开端,在此生之前,是前一世的死亡。正如昨天黑夜的结束带来了今天的破晓, 如是日复一日。同样地,前一世的死亡随即是今生生命的开始,因果关系把死和生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提到生与死, 世间绝大多数人都贪爱生命,只希望看到生命灿烂、可爱的一面; 大多数人都忌讳死, 对死亡心怀恐惧,甚至对此话题避而不谈。 宗教所关心的却是生命的课题,都在探索和企图解决生死的问题。对于生存和死亡,各种宗教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到底死和生之间是怎么运作的?它们的过程如何?现在, 我们依照“阿毗达摩”来分析死生之间的过程(cutipa?isandhikkama)。


佛陀的教法也是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生命。作为佛陀的弟子,我们所关注的也是生命, 关注生命的提升以及生命的解脱。 生命是因果循环的过程,有生必有死。只要还没有断尽烦恼,就还要继续生死轮回。佛弟子应该关注的是生死大事,而不是生活琐事。 可惜很多佛教徒关心的是生活的琐事,都是衣食生计的事情,而不是生死大事。 大多数人都讲究生活质量,关心如何提升生活质量、如何享受生活,但是却忌讳或无视此不可避免的生死大事。对于生死大事,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


当我们了解死亡和再生之间的关系,看清死亡的真相后, 将会发现死亡其实并不可怕。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而且应该学会坦然面对的,它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好好把握这个生命至关重要的环节, 不仅能够善待我们今生生命的终点,甚至还能改变未来世。


一般来说, 死亡是指一期生命命根的断绝。 死亡,只要有生命就必然要面对。有一句话说: “在这世界上,最确定的是每个人都会死,最不确定的是每个人将在何时死、 何处死以及如何死。 ”


目前医学界对死亡的定义不尽相同, 有的医学权威以心脏停止跳动为死亡,有些则以脑死亡作为死亡的判定标准。但是,佛教对死亡却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只要死心一灭去,即宣告一个生命的结束。从色法和名法的关系来说,死心灭去的同时, 作为业生色法的命根色也同时断绝。因此, 在一期生命里,业生色法和名法是同时灭尽的。


三、四种死亡

佛教把死亡分为四种:


1.寿尽(àyukkhayena): 在寿元已定的生存界,这是指在该地中的众生在寿元终尽时死亡。例如:三十三天的天寿是一千天年,当一个天人在三十三天享尽了他的天寿并在天界死亡,称为寿尽。在人间,人到了老年自然死亡即是寿尽,俗称“寿终正寝”。


2.业尽(kammakkhayena):虽然正常的寿元还未尽,或者还有其他能够延长寿命的条件,但是他因为令生业已经耗尽而死。如果一个有情因寿尽而死,但是其令生业的业力还没有耗尽,这种业力还能够导致他投生到同一界或者更高的生存界。这种情况在天界即有可能会发生。


3.两者皆尽(ubhayakkhayena):是指寿命和令生业业力同时耗尽,民间称为“福寿全归”。


比如现在人的寿元是 75 岁,但一个人的令生业只能使他活到 60 岁, 于是他在 60 岁时就死了,这是寿尽。又如现在人的寿元是 75 岁,但是他的令生业可以使他活到 100 岁,于是他活到 100 岁才去世,这是业尽。如果一个人的令生业和寿命都终尽,这是两者皆尽。


4.毁坏业(upacchedakakammuna):这是指四种依作用来分的毁坏业在一个众生的生命期间产生效果,导致他不得不死亡。例如:流行病、 车祸、火灾、 水灾、地震、 战争等等,这些极强的毁坏业使一个有情在寿元未尽或令生业未尽时提早死亡,也即是英年早逝或夭折。


寿尽死、业尽死和两者皆尽死三种死亡称为“适时死”(kà lamara? a),属于正常的死亡。而毁坏业死称为“非时死”(akà lamara? a),又作“横死”。


如果把生命比喻成一盏燃烧着的灯火,当它的灯芯耗尽,火即熄灭, 就如寿尽死; 灯油耗尽, 火也熄灭, 就如业尽死;灯油和灯芯同时烧尽,火也熄灭,就如两者皆尽死;突然吹来一阵风把灯火吹灭,就如毁坏业死。


25讲-01  25讲-02  25讲-03  25讲-04  25讲-05  25讲-06  25讲-07  上一讲  下一讲  本书目录  总目录


明天我们继续分享《阿毗达摩讲要》


佛说:我一直在关注你、保佑你,

用一切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