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慢性肝病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一、门静脉高压继发脾功能亢进 二、原发疾病原因 1. 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在体外可直接抑制人骨髓祖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肝炎病毒直接的骨髓抑制作用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自身免疫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因素,而T 细胞免疫在自身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Treg/Th17 细胞失衡可能参与了CHB 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小板减少症患病率为0.16%~45.4%,有研究表明,接受干扰素治疗的CHC患者中6.1%~41.1%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干扰素可能通过直接骨髓抑制或诱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多种机制引起血小板减少。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3. 酒精性肝病 酒精滥用被认为是血细胞减少的原因之一,在3%~43%非急性、营养良好的饮酒患者和14%~81%因急性疾病住院的饮酒患者中存在血小板减少,但一般无自发性出血等严重表现。 酒精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是因为酒精会缩短血小板寿命并导致无效的巨核细胞生成,以及对骨髓巨核细胞的毒性作用导致其产生的血小板数量减少。 三、循环血小板生成素(TPO)减少 TPO 是促进血小板生成的最主要因素,大多数TPO 在肝实质和窦状内皮细胞中合成,人类胎儿肝脏中的TPO mRNA占总量的95%,肾脏次之,骨髓基质细胞可合成少量TPO。 有研究指出,肝纤维化程度越高,循环TPO 水平越低,其可能机制是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对肝功能的影响越明显,肝脏合成TPO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加剧。 四、内毒素血症 ③内毒素可促进血小板的肝转位。 在极少数患者中,肝素和血小板因子4间形成复合物,产生针对此复合物的自身免疫抗体,介导血小板的破坏,通常在使用肝素1周后发生。 02 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 ![]() 图片来源:医会宝编辑部整理 ![]() 参考文献: [1]钱建丹, 王艳, 姚甜甜, 王贵强. 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管理策略[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年9月第29卷第9期 [2]李尚书, 刘群, 黄丽雯. 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J].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21年 第13卷 第2期 [3]唐承薇. 慢性肝病与血小板减少:临床处理观念的转变[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9年7月第22卷第4期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 每个工作日18:10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来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我们的推文: |
|
来自: 将臣gfl0l09u7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