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罗马的镇国神器:德龙猛

 licht3jh8evr0j 2023-01-10 发布于江西

1453,君士坦丁十一世与城中的一万多名“万国牌”守军,面对着数十倍军力于己的奥斯曼攻城部队,他用表面上的勇敢,掩饰着内心的极度不安。奥斯曼军队每一次攻城,城中那些可怜的库存,又会减少很多。关于当时遏制金角湾来犯之敌的东罗马海军,亲历者有这么一段描述“在我们上面提到的5条船里,有1条属于皇帝.......港湾里停泊着8艘大船......有皇帝的战船(德龙猛),以及威尼斯的三层桨帆船,以及更多的小船。”再结合一些史料与相关专家考证的结论,当时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总共只有10条船用于君堡临海的防御,大部分还是轻型快船,只有一艘是主力战船“德龙猛”,由此可见三百余年的武备废弛以及将国防托付给外国雇佣兵,给帝国带来了财政与军事上的双重崩溃,最后的保卫战中,别说一支像样的海军,想多出几艘主力战舰,都成为了巨大的奢望。不知道此时的君士坦丁十一世,脑海中会不会浮过这样的想法:假使当年的“德龙猛”舰队安在,便叫奥斯曼一人一船也别想渡过马尔马拉海。

德龙猛,希腊语为δρόμωνες (读作dromons),在古希腊语中意为“快速”,也相当于拉丁语中的“mobilitas”,用来形容作战中行动敏捷,机动灵活的舰船。东罗马人并不习惯建造“宝船”或者是镶满珠宝的“瓦萨号”那样的艨艟巨舰,而是崇尚快速灵活的作战风格。因此,德龙猛就成为了东罗马人的不二选择。德龙猛最早于5世纪出现于东罗马的海域,6至7世纪成为东罗马海军的主力战船,无论是在哥特战争、汪达尔战争还是与萨珊波斯的战争中,德龙猛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希拉克略时代,装备上“希腊火”的德龙猛在面对阿拉伯人的舰队的时候,一旦顺着风力,就如同火龙一般来回穿梭,先由几艘轻型的“德龙猛”冲锋陷阵,诱使阿拉伯人的主力舰队倾巢而出,等到阿拉伯舰船行驶在茫茫大海之上的时候。东罗马海军指挥官令旗一边,早已蓄势待发的数十艘德龙猛大军倾巢而出,使用水枪一样的管状喷射器对着阿拉伯人的舰船一顿猛烈输出“希腊火”,加上对风向的预判十分正确,在风力的作用下,阿拉伯人的船队就成为了一片火海,顷刻间,惨败而退出战斗。“德龙猛”配上希腊火,让不可一世的“真主之剑”在东地中海折断。往后的几个世纪,在威尼斯和热那亚人崛起之前,东地中海依旧是鹰旗招展,没有任何一支强敌可以撼动东罗马人的地位。可以说,这其中很大的功劳,要归于东罗马还有足够的财力与实力维持庞大的舰队,打造几句数量的“德龙猛”,说德龙猛是东罗马的镇国神器,一点也不为过。那么,德龙猛究竟厉害在何处,这样的镇国神器,在几百年的海战史中,又发生过哪些变化,它的设计与构造,有什么奇特之处,我们就从史料中,来一探究竟。

德龙猛频繁出现于东罗马的各种史料记载中,最早出现于尤纳比欧斯的十四卷本《历史》中,该作者是皇帝朱利安的好友,参与过大量的政治军事重大事件,按照记载描述,404年以前,德龙猛就已经开始在东罗马帝国服役,这名作者,很可能也亲眼见证了德龙猛从建造到出厂再到下水的全过程。但是仅仅从文字描述中,后人难以想象和复原出德龙猛的样子。所幸,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还流传下来了一些插图,供后人参考德龙猛的模样。其中,11世纪的东罗马作家约翰.斯基利奇斯所撰写的《简明编年史》,提供的插图比较直观形象地描绘了德龙猛。我们先来看,这张插图中,可以表现出“德龙猛”的几个明显特征。

从船体造型来看,船头船尾高高卷起,呈现出明显的圆形弧线,这与同时代的阿拉伯战船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却与古代希腊造船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这是因为东地中海浅海较多,这种明显的圆形弧线构造,有利于在浅海中穿梭航行。

从这张图的另一个特征来看,德龙猛是单桅杆船只,桅杆上挂有大型风帆。这与很多人想象中的大风帆水师战船不一样,单桅杆携带风帆轻便,利于根据战场的风向随时调整风帆的方向。至于风帆形状的选择上,可以像古代海战那样,装备传统的方形帆,也可以采用后来出现的三角帆。碰上逆风的时候,还可以采用“Z”字航行的策略,同样借助风力来航行。一些记载海战的文献中还提到,东罗马海军在正式投入战场之前,会将船帆给放倒,以此减少敌军攻击的目标。

下面这副壁画,就与这些史料记载相互印证。我们从这些图片中,可以看到风帆下面,有很多桨手在掌着舵,根据记载,一旦风帆降下,开始进行近距离搏杀,就主要由这些桨手来提供前进或者后退的动力了。舵手掌控方向,桨手提供动力。在运输为主要目的的航行中,风帆所提供的动力更为重要。但是在正面肉搏的战斗中,桨手所提供的动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东罗马人在桨手的安排上,继承了古代地中海传统技术,大多采用单排桨制,每船50名桨手,分为两列排在战船两侧,每名桨手之间的间隔约有110公分,拉开足够的距离,避免相互影响。这样一来,在作战的过程中,两侧船舷的桨手可以动作整齐划一,集中发力提高整体的船速。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推算,在全速前进的过程中,航速可以达到每小时6.5公里。

德龙猛的形态也并不是单一的,随着作战的需要,演变发展成双层船桨,此时桨手数量可以上升到百人。上层桨手的位置就在下层桨手的上方甲板上。这样一来,两层桨手同时划动,很容易发生碰撞。但是这在精于科学与几何学的东罗马人面前,根本不是啥大问题,为了两层桨德龙猛能够正常的行驶,设计者们经过了精心地测算,确定上层桨手使用5.178米长的船桨,28°入水角划水,下层的桨手则采用4.66米的船桨,采用11°入水角。不过东罗马海军作战,近距离海战较为普遍,再加上更习惯于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因此单层桨形态的德龙猛,在东罗马海军中,更为常见。当然,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大型战船,还是小型战船,上面都会安放撞击角。所引用的插画中,撞击角度所在的一端,就是德龙猛所行驶的方向。还有一点,德龙猛与先前时代的罗马帝国的战船相比较来看,体型较小,撞角也相对小很多,但是丝毫不影响其在东地中海横冲直撞纵横万里的威力。

从建造材料上面来看,德龙猛船体为木头制造,这是当时世界上铸造战船的主要材质。铁甲舰的流行,还得往后稍稍很多了。所以在近距离作战的时候,为了防止敌方的船只对船体进行攻击,盾牌手们会在船桨的附近,将盾牌放下,对船体形成保护。除了盾牌防护之外,船身上经常披上厚重的湿布,也有时候用厚厚的水与泥土混合物涂在船身上,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厚厚的防火隔层,使得敌方船只的火攻没法将船体点燃。不只是防止敌人的进攻,运送和装备希腊火这种易燃的粘稠物质,做好内部的防火措施也非常有必要,否则,到了战场上,后院起火可就得不偿失了。

希腊火与德龙猛

前文讲到了德龙猛一旦配上了希腊火,那可就是蛟龙出水,所向披靡,一度在几个世纪之间称雄地中海。可惜的是,在当时,东罗马人对希腊火的保密程度,堪比今天的国家对核武器的技术保密,希腊火的具体生成材料与调配配方并没有流传于世,也没有任何一部史料详细记载了希腊火的生产过程,我们至今仍无法详细地得知希腊火是如何产生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发明者的生平和一些侧面描述来看,推断出一些希腊火的主要特征。

希腊火是由一名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发明的,这个人叫佳利尼科斯主要活跃于今天的叙利亚地区,在一次研究建筑防水材料的时候,不经意间激发了对炼丹术的浓厚兴趣,便搜集各种矿石来进行实验,在长期倒腾中,逐渐研发出来了火药的配方。当阿拉伯军队侵占叙利亚的时候,他加入了前往君士坦丁堡逃难的人群。逃难的旅途中,他发现了一种黑色的粘稠状物,这种物体可以在水上漂浮,极易点燃,但是又不容易爆炸。于是他心想,这种黑色粘稠状物,如果加以利用和调配,说不定可以成为战胜阿拉伯人的利器。在到达君堡附近后,佳利尼科斯加紧了调配和实验,在这些粘稠状物中加入了树脂和硫磺等物质。根据学者的研究,这种黑色的粘稠物质,其实就是石油。经过多次调制,终于在便于点燃和便于贮存运输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佳利尼科斯欣喜若狂,立刻将配制好的材料通知帝国的相关负责人,并且用喷射管演示威力。负责防务的官员都对这一发明赞不绝口,意识到如果这种火攻武器能够投入批量生产,就能够扭转乾坤。而东罗马的高加索地区与亚美尼亚地区,本来就有着大量的油田,所产出的石油成批量地被运往君堡,人们早就知道这些物质的可燃性,只是在这样一名能工巧匠对的辅助之下,运用合理的配方与合适比例的调制,新式武器“希腊火”就这样诞生了。不用说,佳利尼科斯也收到了一笔重赏,如果在1453年,守卫君堡的巴里奥列格王朝能够拿出一笔可观的财富,奖赏乌尔班这样的巨匠而不是轻易使其流入奥斯曼阵营,高耸的君堡城头就能够重新拥有新的镇国利器——乌尔班大炮。只可惜,帝国的财富早就在王朝内斗与西地中海城邦商人的压榨之下,消耗殆尽,自然不能像几个世纪之前一样,拥有新式武器来扭转乾坤了。

希腊火最开始运用在战场上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喷出火焰,而是将易燃物喷射至敌军的船上,随后后续部队用火箭射向敌军舰队,这样,敌舰队就变成一片火海,后经过不断改进,才变成可以直接使用水枪状的喷射管喷出火焰,正面攻击敌军。正如前文所描述的那样,希腊火配上德龙猛之后胜利的天平立刻向东罗马人倾斜了。 从君士坦丁堡到塞洛尼卡再到塞浦路斯的商船依旧络绎不绝,在成群结队的德龙猛的护卫之下,东地中海,依旧是属于东罗马人的内海。

德龙猛的操作要求

德龙猛的体型与构造,是非常适合东罗马人的小快灵的战术的。除了契合战术之外,德龙猛也非常好的适应了那个时代东地中海的地域地貌。根据地质学家与气象学家的研究表明,地中海在距今一万年前,气温迅速升高,冰盖与冰川纷纷融化,地中海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浅海区域,到东罗马中心海域的爱琴海与黑海一带的地方,大面积的浅海床与岛礁隐藏在海底,平均深度仅570米,千以万计的岛屿星罗棋布一般散落在各地,可以说每每航行一段距离之后,总能看见一些陆地。这样的地理地貌,非常适合轻便、吃水浅的德龙猛。德龙猛穿梭于岛礁与浅海之间,一般来说并不会发生触礁沉船事故,正如历史学家记载道:船员们都“用船桨触碰着干涸的土地,试探着防止船只搁浅。”当然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航行,光有合适的船体构造还是远远不够的,德龙猛对于掌舵者和水手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首先,对于船员来说,掌握季风风向一类的气象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然后,由于德龙猛快捷轻便,是无法囤积太多远洋航行所需要的物资的,因此淡水和生活必需品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补充的方式,只能是在航行通过“岛对岛”的方式来进行。东罗马帝国向来重视航线沿途的港湾与基地的建设,要求如陆地上的驿站与邮差系统一样清晰明了。因此,承担指挥职责的军官,必须在脑海中,时刻呈现一张清晰明了的东罗马沿岸航海图。

东罗马皇帝利奥六世的著作《兵法》中对德龙猛的指挥官与水手也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这体现出了利奥六世对战场极强的洞察能力以及所设计的相应的培养将官体系。“首先,海军部队的指挥官必须具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了解舰队编制排序,知道如何捕捉和预先发现空气中的细微变化和海风变化,通过观察群星出现的变化和群星中的迹象,通过发现太阳和月亮出现的征兆,预知海况。你还必需具有季节变化的准确知识,这样在身处其中时,你们才能确保航行安全,并在海上风暴中正确行事。”

除了对指挥官的要求之外,利奥六世的《兵法》中还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德龙猛常用的战术“应该充分供应定型的德龙猛所有装备相同的复制部件,例如船舵、船桨、桨架、船桨圆形密封圈、船坞、桅杆。和其他造船工艺认为需要的东西,德龙猛还应拥有多余的船用木料,桨手中应有一人是配备了全套工具的修船工匠,最重要的是,船上应有一名掷火者坐在船头,通常应用青铜喷口喷射火焰焚烧敌人。在掷火者上方应加装防护甲板,防护堡本身以木板打造,海军将士可在其上站立,与敌船塔楼发动攻击的敌军搏杀,或者从防护堡上对敌人全船抛掷武器进行攻击。”“此外,还应该建造所说的木质堡垒,在最大型号德龙猛的桅杆处的船中央周围以木板建造,军士将从这里向敌船中部抛掷打磨过的石弹或沉重的铁块,它们底部应具有刀剑形边缘,以便将士们能利用其重量砸船敌船,或者砸碎那些躲藏在甲板下的敌人。或者他们能够取得其他以外的战果,不是放火烧掉敌船就是杀死船上的敌人”

利奥六世所处的马其顿王朝实力强盛,促进了以德龙猛为主力战船的东罗马海军建设,并且发动多次海战,取得多次重大的胜利。大教长尼古拉一世在给皇帝罗曼努斯一世的信中就对海战胜利表示祝贺,马其顿王朝时期,德龙猛多次作为奇兵部队对穆斯林发动奇袭,战果颇丰。

只可惜,马其顿王朝之后,东罗马帝国由盛转衰,海军舰队与普罗尼亚制推行之后的陆军一样,开始地方化,结果就是地方根本没有足够雄厚的财力与人力维持如此庞大的德龙猛舰队,德龙猛舰队就此衰微,后来虽然中央政府收回了海军指挥权限,但总体实力仍然下降。也就是在此时,东罗马走上了与威尼斯、热那亚结盟的道路,依靠这些新兴城邦的海军来保卫东地中海,自此,过去数个世纪纵横广袤远洋的德龙猛舰队,逐渐销声匿迹。

参考文献:《拜占庭主力战船“德龙猛》,《海洋史研究》2016第12期 陈志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