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中蜀汉最小最弱最早灭亡,为什么最招人爱?

 蚌壳各个feca 2023-01-10 发布于广东

三国魏蜀吴,加上最终胜利者晋。

蜀汉既非胜利者,又最狭小,又灭亡最早。

为什么在民间,人望那么高?

哪位会说了:《三国演义》嘛。

的确,《三国演义》120回,前三十来回塑造了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近八十回就在描述刘备与诸葛亮立业到诸葛亮五丈原这二十七年的事,之后的四十几年基本一笔带过,主角还是蜀汉的姜维。

但话说回头:

为什么罗贯中选了蜀汉,而非曹魏或孙吴或司马家为主角呢?

只因《三国演义》之前,有《全相三国志平话》,就是蜀汉为主角了;平话之前,蜀汉在民间,声望已经很高。

宋朝苏轼《东坡志林》里已写: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让小孩去听说书,小孩听见刘备败了哭,听曹操输了就乐。

苏轼感叹: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普通百姓的道德观,就这么朴素与直白。

蜀汉不是最后的胜者,但百姓们心里有杆秤。

大人物有他们自己当时的利弊与选择,可以不择手段文过饰非。

普通百姓,千年以下,依然秉持朴素的道德观:

这哥们能打,这哥们能处。

蜀汉地方小,但论能打能处,了不起。

先说一点:能打

普通人,基本都热爱骁勇善战、万夫莫敌的诸位。

就不说蜀汉了,曹魏爱好者那边,张辽人气远高过于禁,典韦许褚的讨论话题远多过韩浩史涣。吕布这么个战绩破落户,就靠着便弓马有膂力号称飞将,有一拨拥趸。

类似的,论战绩则李靖、徐世绩远迈其他唐将,但民间声望上,秦琼尉迟恭高得惊人,甚至比战绩胜过他俩的侯君集还高。

除了演义功劳,重要的还是:能打。

《权力的游戏》里,泰温公爵有句话:有些战争是靠剑赢的,有些战争则靠渡鸦与书信——这就是他的政治家视角。但普通人还是觉得,剑比较帅气。所以了,蜀汉虽然记载疏略,但关张有万军之勇,黄忠有勇毅冠军之称,马超自负多力,赵云强壮挚猛,这些多招人爱啊!

——比起张郃巧变、于禁治军之类,显然还是万军斩将更酷嘛!

再说能处

刘备手下,泰半是混社会的。关羽是山西亡命徒,张飞赵云是河北大哥,马超是西域流亡诸侯,黄忠老兵,魏延是行伍提拔。诸葛亮祖上阔过,自己毕竟躬耕。法正是逃亡到蜀中的关西人。姜维是边地官员之子。

刘备自己则是老兵油子(彭羕所谓老革)。四十七岁之前,到处打工当游侠,帮孔融,帮陶谦,帮曹操,帮刘表。处处碰壁,但陈寿所言,折而不挠。

跟诸葛亮一遇,风虎云龙。

与关张之情,至死不渝。

对手下诸将,信赖有加,提拔起人来凶猛之极:魏延汉中太守,一军皆惊;黄忠老兵让关羽不满,后将军。

有人造谣赵云投降,刘备拿起手戟就揍:不可能!

黄权真的投降了,刘备叹口气:他也是不得已,我要好好对他的家庭。

整个势力带着平民游侠气,君臣相得,很是务实。

刘备为了关羽之仇,出征败死;桃园结义是罗贯中编的,但结合前因后果,说刘备对得起关张,那是没错的了。再后来白帝托孤,“君可自取”,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终于鞠躬尽瘁,星落五丈原。再三十年后,姜维至死还追求幽而复明。

臣对君讲义气,君对臣讲义气。大家都是百折不挠地讲义气。这种人员构成取得大成功是不可能的,但多么动人啊。

至于功业成不成,又得说到普通大众的朴素爱好了:

中国历来通俗评话,并不以成败论英雄,大家甚至很佩服失意好汉。

论功业战绩,韩白、卫霍、英卫,那都是旷代功名,厉害得很。

但民间拜的,是英年早逝被冤杀的岳飞,是义气千秋的关羽。

评书里会念叨正史上并没那么了不起的杨家将,只因杨业确实殉国了;会念叨正史上没啥了不起的单雄信,只因他讲义气,又确实死得憋屈又壮烈。于谦于少保被人尊敬,与他的人格与结局也有关吧?

黄仁宇先生《中国大历史》开头说了句:

我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

但他之后提到关羽败亡时,还是说了:

可是千百年之后关公仍被中国人奉为战神,民间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挥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

他也提了曹操,也说清楚了以曹操的功业,为什么后世名声不好:

中国古代因为技术上的困难,在管理千百万生灵的时候不得不假借遗传的帝统,代表社会价值的总和,有它的道理。曹操口中所说、手下所做都像马基雅弗利,怪不得他要承受千古的唾骂了。

大人物或多或少,都有点曹操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觉得只要做成大事,不妨不惜代价。但凡自己是大人物,或者把自己幻想成大人物,或者从大人物角度去看,就会相对轻视道德的力量。

但作为每个普通人,没那么功利,没那么不择手段时,就会觉得蜀汉的仁厚侠气真有味儿:

“能打!能处!”

当然,大人物们看起来成败利弊,但骨子里其实也知道好歹。

无论对外如何宣传,其实历朝历代内部,哪怕是大人物,也是会情不自禁倾向蜀汉。

司马家自己的晋明帝,曾经听王导说了晋朝开国干了啥破事,觉得丢人,捂脸贴床,觉得国运不会长久。

后来晋简文帝临终下诏,让王坦之好好修改了遗诏,示意桓温:

“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希望桓温以诸葛亮和王导为榜样。

——司马懿和诸葛亮也算宿敌,临了晋朝却希望辅政大臣以诸葛亮为榜样?

——大概晋朝自己也不好意思,“如宣景文武故事”吧?

“我一定以司马懿的方式来辅佐你们司马家!”“你怎么骂人呢!?”

那司马懿的口碑呢?

石勒公开拜服过刘邦,吐槽过曹操和司马懿;后来刘宋拿了东晋,自疑名将檀道济可能擅权时,有所谓:

“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晋明帝自己觉得祖宗丢人。

“司马懿”到刘宋时成了骂人话。

诸葛亮被司马家自己树成了榜样。

口碑。

一时的得失功业,是当时的事: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多年后普通人的评价与口碑,是非大家自己心里明白。

白发渔樵江渚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