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心!这个基因会让孩子患癌失明?| 文稿

 安小易说肿瘤 2023-01-10 发布于上海

登上过热搜的“90后单眼女教师”陈晓婷、因募捐而引起广泛关注的河南女童王凤雅,她们都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陈晓婷因这一癌症失去了右眼,王凤雅则失去了生命。这一癌症为何会发生?患者的生存率如何?家长怎么才能及早发现异常呢?

1

在美国,生存率在95%以上

视网膜母细胞瘤,简称“RB”,是一种原发于眼内的恶性肿瘤,这是一种婴幼儿疾病,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在成人中。95%的患者在5岁前发病,如不及时治疗,肿瘤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视力、眼球甚至生命。全世界每年新增RB病例7000-8000例,我国每年新增约1100例。美国RB患者的生存率在95%以上,而我国出现单眼肿瘤的患者生存率仅为50%,出现双眼肿瘤的患者,生存率更是低至33%。未能早发现、早治疗,是我国RB患者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

2

为何发生——以Rb命名的基因

1944年至1969年,美国儿科医生艾尔弗雷德·克努森先后接诊了48位RB患者,他发现其中约40%为遗传病例,家族几代成员中常有不止一人患有这种罕见的肿瘤,其余的为散发病例。散发病例多为单眼发病,遗传病例多为双眼发病且发病年龄相对更小。

根据观察,克努森大胆提出了“二次打击”的假设,他认为:抑制癌症发生的基因需要经过两次突变,所表达的蛋白才会失去活性,致使细胞的增殖不受“管控”。在遗传病例中,受精卵阶段已经出现了一次基因突变,婴儿出生后,只需再发生一次突变就能诱发癌症。散发型患者得癌,则是因为出生后,某个视网膜细胞及其后代,相继发生了两次基因突变,这两次突变还必须发生在同一基因的两个副本上。由此看来,遗传突变携带者“中招”的概率要大得多。因此遗传病例呈现家族聚集性、发病年龄普遍更小,且往往双眼会出现多个肿瘤。

1986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了相关基因,并将其命名为RB基因,RB基因也成为了第一个被分离出的抑癌基因。其后的研究逐步发现,通过两次突变导致的RB基因失活还不足以诱发癌症,常常需要三次或更多次的突变。RB基因突变不仅发生在约80%的RB患者身上,还可见于骨瘤、乳腺癌、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食管癌和胰腺癌等癌症病例中。

3

家长如何及早发现RB?

早发现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十分重要,家长应该注意哪些异常情况呢?RB的初期症状表现为白瞳症、斜视、弱视、青光眼等。白瞳症,俗称“猫眼”,指的是瞳孔中可见黄白色反光。家长可以多观察孩子眼睛外观、眼球移动方式和视力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人罹患RB,可以让孩子进行RB1基因检测。携带RB1基因突变或有家族史而未进行基因检测的孩子,就属于高危人群了。建议他们每隔几个月就要进行一次眼科检查,定期检查至少要持续到他们四五岁时。

资料 / 素材

输入

【参考资料】

[1] Heidi Chial. Tumor Suppressor (TS) Genes and the Two-Hit Hypothesis. Scitable. Nature Education.

[2] 罗伯特·温伯格, 温伯格, 郭起浩. 细胞叛逆者:癌症的起源[J]. 2008.

[3] 《众病之王:癌症传》穆克吉 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2

[4] 刘秋玲.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 (3): 161-163.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3.03.001

[5]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 年版)

[6] Can Retinoblastoma Be Found Early?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