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撰联高手。他创作的对联,善于抉幽阐徽,借助通俗形象、浅近朴实的语言,把那些本来显得比较深奥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展示给大众,诙谐幽默,耐人寻味。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位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从不拘泥于传统教育理论,努力探索,勤奋开拓,创立了独特的生活教育理论。1927年,他创办了蜚声中外的晓庄师范,为发展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培养师资人才。在晓庄师范创办一周年之际,陶行知先生回顾和总结办学过程时,写过一副对联:从国情出发,用穷办法来普及中国这个穷国的教育,这是陶行知的一贯主张。1927年底,他在南京燕子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农村幼儿园——燕子矶幼稚园。园内挂着他撰写的对联:1923年秋,经在南京的皖籍人士公议,为收容在“五·四”运动中参加学潮被迫离校的安徽籍学生,利用在南京的安徽公产,继承前清上江公学的传统,创办了安徽公学,陶行知被推为校长。在公学会议大厅里,挂着他自己写的一副对联: 1928年以后,陶行知从晓庄师范挑选了一批学生,在南京郊区先后创办了几所小学。学生李相维要去创办黑墨营小学。临行时,陶行知先生郑重地为即将开办的黑墨营小学写下了此联,这不仅是对涉世不深的年轻教师和小学生为人处世的教诲,也是他自己一生追求真理的写照: 他还为晓庄师范第二期学生、前上海震旦大学教授江亢虎写过一副对联,表现出陶先生作为一个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豁达开阔的胸襟,这也是他终身倡导和笃行的道德规范联: 如下这副对联,被郭沫若先生题写在晓庄劳山畔陶先生的墓门牌坊上,成为他一生执着追求、奋斗不息的盖棺定论:1923年8月,陶行知与朱其慧、王伯秋共同倡议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是年10月,他从北京赴南京协助王伯秋推进平民教育运动,巧遇王母60寿辰,他赠送了一副寿联。上联在于勉励王伯秋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使更多的群众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下联利用姓氏上的巧合,王母——谐西王母,古代神话中长生不老的象征,意在祝王母长寿:过去,南京地区的群众有上街坐茶馆的习惯,陶行知就主动找农民商量,并派出学生帮助他们在晓庄师范周围办起了几所民众中心茶园。茶园一般设在农民家里,白天,供过路人品茶歇脚,晚上则成为附近群众文化娱乐的场所。茶园里的活动很丰富,可以喝茶,也可以下棋,听说书,看书报。晓庄师范的学生还轮流来向群众演讲时事和卫生知识,教唱歌曲,识字扫盲,放留声机等。群众不分男女老幼,农忙农闲都喜欢到这里来。陶行知也时常抽空来和群众一起品茶谈笑。他为几个茶园都题写了对联。这些对联不但深入浅出地写出了茶园联系群众、团结互助、传播文化,交流信息、开导思想、促进生产和改造社会的功能,还体现出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的精神。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