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提醒:多次感染已成定局,阳康之后,也要小心沉默性肺炎!

 DrX说 2023-01-10 发布于安徽


随着感染高峰期的过去,很多人都已经“阳康”了。虽然核酸、抗原结果已经转阴,但是感染新冠病毒所带来的症状却没有完全消失。

有些人的身体总是容易出现疲乏感,爬两三层楼梯就气喘吁吁。

有些人开始失眠了,莫名其妙地整夜睡不着觉。

还有一部分人惊恐地发现,自己开始脱发了。

第一波感染者,甚至等到自己感染新冠病毒的一个月之后,症状才慢慢消失。不少人把这段时间称之为“新冠月子”


身体容易疲劳,有必要也坐个“新冠月子”吗?

首先,不少人感觉身体容易疲劳的现象,蛮常见的。在之前的发热期间,身体损耗的营养物质太多。

如果感染的不是“干饭株”,生病期间胃口不佳的话,摄入的营养量也弥补不了这个空缺。身体出现持续的疲劳感,总感觉缓不过劲儿来,也是正常的。

根据《Long COVID and Post-infective Fatigue Syndrome: A Review. 》的相关研究,大约有46%的患者会出现持续数周以上的疲劳现象。


青年、中年人群的恢复期相比较而言,较短一些。存在基础病的老年人群、及危重症患者所需的恢复期更长一些。所以,阳康了之后需要多注意休息,是对身体恢复、未来面对其他疾病的挑战有好处的。


从不胸闷,为什么人却昏厥、白肺了?

最近,宁波的一位80岁老人整天都感到昏昏欲睡。家里人看着老人家虽然蔫蔫的,总是睡不醒的样子,但也没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

比起传统的发热不退、胸闷气短等肺炎重症表现,宁波的这位老人情况就不太吻合。家里人一时间并没有联想到肺炎方面。

可等到几天之后,奇怪的事情突然发生了。这位老人突然开始发热,体温飚至40度,氧饱和度一直下跌至92%。这个时候,家里人才回过味来。

CT检查报告也证实了所有人的猜想:老大爷的肺部炎症病灶明显扩大,出现了白肺。同时,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无独有偶,更为年轻的李阿姨,病情类似、症状更危重。

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多种基础疾病集为一身的李阿姨,一直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这还是感染了新冠,成为危重症患者的概率比旁人要高。

不仅如此,李阿姨还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无法正确表达自身的不适。

家里人紧盯着李阿姨的状态,观察她是否出现典型新冠肺炎的表现。让家人放心的是,李阿姨除了精神发蔫、胃口不佳之外,没有其他明显的异常反应

四五天之后,李阿姨睡前又开始胡言乱语。家里人控制住她之后,发现李阿姨已经在低烧了,意识不清醒。

感觉不对的家里人把李阿姨送到医院之后,医生们发现患者的氧饱和度最低可达86%,CT显示白肺


由于耽误了病情,患者已经错过了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最佳时期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叫作沉默性缺氧(Silent Hypoxia)。早在 2020 年,就已经有所端倪。

很多患者跟李阿姨、80岁的宁波大爷的症状一样,虽然自己的血氧饱和度情况危险,但不会出现任何胸闷、憋喘等呼吸困难相关的症状。这也是名字中“沉默”二字的由来。

那这种情况是不是个别现象?答案是否定的!

日本、法国都曾做过相关统计。在法国的一项研究中,在九家医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有43.9% 出现此类情况。[1]。在日本调查当中,符合沉默性缺氧标准的患者,占了52% [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跟患者对缺氧的通气反应降低相关。根据相关研究,例如糖尿病患者在感知呼吸感觉的能力方面,实际受损大约 有1.8 倍 [3]。所以,看着患者安安静静躺在床上,没有什么典型疾病表现,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


针对这种沉默性肺炎的情况,即使是在医院,医生们也很难及时判断,气管插管的时间、通气方案以及转进 ICU 病房的时机 [1]。更何况,由于医疗挤兑现象严重,大多数人选择在家自行治疗,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如何及时发现?

建议大家,可以提前准备家用脉搏血氧仪,及时了解自身及家人的血氧情况,尤其是对年纪较大的老人来说,更需要注意[4]!


在未来,大多数人群经历多次感染,已经是逃避不了的。第一次阳康期间,既不重视恢复,等到了新的毒株强势登场之时,又忽视沉默性缺氧的话,哪怕是年轻人,也难逃白肺的命运!





参考资料:
[1]Alamé K, Lemaitre EL, Abensur Vuillaume L, Noizet M, Gottwalles Y, Chouihed T, Lavoignet CE, Bérard L, Molter L, Gennai S, Ugé S, Lefebvre F, Bilbault P, Le Borgne P; CREMS Network (Clinical Research in Emergency Medicine and Sepsis). Silent Hypoxemia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 Retrospective Cohort of Two Clinical Phenotypes in Critical COVID-19. J Clin Med. 2022 Aug 27;11(17):5034. doi: 10.3390/jcm11175034. PMID: 36078970; PMCID: PMC9457247.

[2]Hayakawa K, Morioka S, Asai Y, Tsuzuki S, Yamada G, Suzuki S, Matsunaga N, Ohmagari N. Predictors of silent hypoxia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Japan. J Infect Chemother. 2022 Oct;28(10):1436-1438. doi: 10.1016/j.jiac.2022.06.001. Epub 2022 Jun 13. PMID: 35725530; PMCID: PMC9189118.

[3]Tobin MJ, Laghi F, Jubran A. Why COVID-19 Silent Hypoxemia Is Baffling to Physician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0 Aug 1;202(3):356-360. doi: 10.1164/rccm.202006-2157CP. PMID: 32539537; PMCID: PMC7397783.

[4]刘义兰,王洁玉,王伟仙,余文静,吴丽芬,鲁才红,刘卫华,金艳,许娟娟,张劲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沉默性低氧血症的早期识别救治及启示[J].护理学杂志,2020,35(17):47-4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