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铁洪流:苏军进入赤峰始末

 捉光凑影 2023-01-10 发布于内蒙古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由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的苏联远东三个方面军,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同时越过边境线,向中国东北实施向心突击。其中,承担主要突击任务的后贝加尔方面军,从西部穿过戈壁沙漠,翻越大兴安岭,经赤峰、通辽等地直指东北腹地。本文通过对大量史料进行梳理考证,还原了苏军横扫赤峰的整个过程。

战役前双方态势

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集结地为外蒙古东部突出部的塔木察格布拉克地区。方面军司令部先设在苏联赤塔,开战前移驻此地。各集团军将从这里出发,向东南部推进,主要战役目标是夺取长春、沈阳直到山海关一线。

方面军兵力编成为第17、53、39、36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以及空军第12集团军。方面军司令为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政治委员为捷夫钦科夫中将,参谋长为扎哈罗夫大将,总兵力达65.4万人,有大量装备。其中坦克第6集团军是远东苏军唯一的坦克集团军,担负纵深突击的主要任务。

直接进攻赤峰方向的有三个集团军和一个集群,自东向西展开。具体兵力部署和攻击方向为:第一路是克拉夫钦科上将指挥的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下辖第5、7两个坦克军又36、57两个坦克师,进攻天山、鲁北、通辽,最后占领长春、沈阳;第二路是马纳加罗夫上将指挥的第53集团军,是第二梯队,下辖18、49、57军6个步兵师及1个空降师,经天山、林东,进攻占领朝阳、阜新、锦州;第三路是达尼诺夫中将指挥的第17集团军,下辖209、278、284三个步兵师,经林西、大板攻赤峰、凌源、平泉至山海关,以切断日本关东军与华北方面军的联系;第四路是普利耶夫中将指挥的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一部经克什克腾旗攻占承德。

Image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元帅

大兴安岭西南段位于赤峰北部,被认为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山脉以北是缺水而广袤的沙漠戈壁,也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因此日军在这里疏于防守,仅建有少量野战工事。在林西天朝山、边墙梁至克旗四里本、木石匣一带筑有42个暗堡和一条野战公路,四里本建有物资仓库,富林沟门设有防坦克石障。负责防守赤峰地区的是日军第三方面军,司令官为后宫淳大将,驻守赤峰的是刚刚重新组建的108师团一部和宪兵队,战斗力不强,师团长是磐井虎二郎,有少量兵力防守大兴安岭南段。林西镇驻有伪满骑兵第1旅,天山驻有骑兵第45团,林东驻有骑兵第49团,翁牛特旗哈拉道口(现属松山区)驻有骑兵第7旅,赤峰县西牛波罗驻有骑兵第6旅,宁城县天义东南部地区驻有步兵第25旅。此外,赤峰境内还有一些在伪满政府任职的日本人及其他人员和家属,包括一些在乡军人。

总的看,日军在大兴安岭赤峰地段的防御和兵力部署十分有限,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苏军正是利用这一弱点,出其不意地将主要突击方向放在了中国东北的西部,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使日军措手不及。


翻越大兴安岭

8月9日0时刚过,后贝加尔方面军各部队同时从外蒙集结地域出发,在各自的进攻方向上跨过了边境线,进入锡林郭勒,呈扇面展开。浩瀚的戈壁沙漠,尘烟滚滚,部队长驱直入,前进速度极快。

经过欧洲战场洗礼的苏军,其机械化部队多路出击、齐头并进。在翻越大兴安岭时,从阿鲁科尔沁旗的台日黑达坝,直到克什克腾旗的达里诺尔,从东到西多数隘口都有苏军机械化部队通过。日军第2航空军独立飞行第81中队的空中侦查发现,从西部进入的苏军,全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而且这些多路、线式、快速前进的苏军,几乎没有后续部队,他们对此大为惊异。

Image苏联出兵东北经赤峰路线图(1945年8月)

由于未遇抵抗,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当日即进抵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农乃庙地域,并与第二梯队53集团军先头部队会合,10日夜间便登上大兴安岭,占领了阿鲁科尔沁旗北部台日黑达坝。这是第一个进入赤峰境内的苏军部队。

11日和12日,第6坦克集团军经阿旗台日黑达坝、伊图特古尔班达坝,全部越过大兴安岭,11日攻占鲁北,而后主力向突泉、通辽进攻,开往长春、沈阳方向。

第二梯队53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尾随第6坦克集团军跟进,于12日进入阿鲁科尔沁旗北部的罕苏木,向阿旗坤都、天山方向前进。集团军主力于战役开始后第二天从外蒙古集结地出发,在马尼苏木兵分两路,一路翻越大兴安岭伊图特古尔班达坝进入阿鲁科尔沁旗,经罕庙开往天山,另一路经彦吉嘎庙翻越大兴安岭莫力图坝、乌兰坝进入巴林左旗,开往林东。

第17集团军从外蒙古尤哥吉尔庙地域出发,战役发起第一天,其主力便前出至西乌珠穆沁旗王盖庙地区,11日开始在90公里宽的正面翻越大兴安岭,通过石门子坝、大水菠萝坝、二支坝、塔拉索勃坝、朝鲁坝、新开坝等隘口进入林西县和巴林右旗,部队主要通路为大水菠萝。

Image苏军翻越大兴安岭

至此,苏后贝加尔方面军向赤峰方向进攻的三个集团军,全面突破大兴安岭,进入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域,显示了苏军机械化部队逾越天险的强大突破能力。越过大兴安岭后,苏军大量机械化部队所需给养难以接续,甚至连汽油都得依靠空运,所以很多部队前进速度放缓。紧接着,向张家口和承德方向进攻的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之一部,也于16日由达里诺尔方向进入克什克腾旗。

自苏联对日宣战以来,驻守赤峰境内的日军,有如惊弓之鸟,陆续逃离。驻赤峰的日军108师团主力,于10日奉令收缩至锦州、阜新一带,最后在锦州向苏军缴械投降,赤峰境内留下来的仅是少量残兵及没来得及撤离的日本其他人员。伪满军队更是一哄而散,很多不见了踪影。所以,苏军进入赤峰境内以后,未遇有效抵抗,钢铁洪流如入无人之境,横扫而来,滚滚而过。

进攻坤都和天山

8月12日,苏第6坦克集团军一部和第53集团军先头部队一部,向天山方向攻击前进。在罕苏木以北,罕庙活佛带领一群喇嘛组成欢迎队伍,向苏军献上哈达,并介绍了日军防务情况。然后,苏军用飞机散发传单,并用电台联系,命令罕苏木一支小股日军投降,遭到拒绝后便向日军进攻。日军军曹木村负伤后开汽车率残部仓皇向坤都一带逃跑,后被苏军追歼部队消灭。

当时伪满阿鲁科尔沁旗公署驻地为坤都。13日,伪阿旗公署参事官水蓬及伪旗长苏达那木道布率领200多人逃跑。此时全旗大乱,坤都伪旗公署遭到焚烧,天山街伪满兴农株式会社大量物资被抢掠,坤都和天山优级学校均遭到严重破坏而被迫停课。

14日,苏军对驻扎在坤都及逃跑的日军进行攻击和搜索,将日军大部分歼灭。15日进至天山镇,消灭了正在逃跑的日军及伪满骑兵45团残部,为后续主力部队开进扫清了障碍。

Image停在赤峰机场的日军战斗机

16日,阿鲁科尔沁旗全境光复,坤都、天山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经苏军同意,伪旗长苏达那木道布回到坤都旗公署,收拢召集原伪满官吏、警察维持全旗社会秩序。

此后,第53集团军主力和第6坦克集团军的一个军部、两个坦克师由天山向南开去。


占领林西和经棚

苏第17集团军先头部队于8月11日抵达林西县新林镇。林西县是伪满洲国西部边境,伪兴安总省兴西地区行署设于林西镇,这里建有国境检查所和飞机场。11日上午,伪兴西行署、县公署等机构开始烧毁文件档案,下午部分伪满政府机构人员挟带义勇奉工队,装了30多车物资,取道冬不冷向南溃逃。留下来的日本人感到末日来临,鬼哭狼嚎。有一个日本人开枪打死妻子和孩子,然后自杀。12日上午,一个日本在乡军人穿上军装在街道上巡逻,放火烧毁了伪兴西行署、伪县公署、官吏消费组合和伪满株式会社房舍。

由于发现大量苏军由西部开来,日本第2航空军急令独立第15飞行团于11日夜间将主力空转至锦州机场,一部前进至赤峰。12日上午,在赤峰的第104战队的6架战机对进入林西境内的苏军进行了攻击,炸毁多辆军车,炸死炸伤多人。苏军地面防空部队当即组织对空射击,打伤日机数架,击落1架,该机飞行员片冈哲夫军曹死亡。

Image日军在林西天朝山、边墙梁至克旗四里本、木石匣一带修筑的暗堡,现在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2日下午3时许,苏军先头部队接近林西县城,卡车、坦克的吼声和枪炮声震撼全城。在县城东门外龙王庙村敖包山上,有十多个日本人构筑堑壕负隅顽抗,被苏军先头部队全部击毙。

苏军后续部队到达后,迅速将县城包围,小心地开进街里。城里百姓都关门闭户,街面十分清冷。为此,苏军不得不敲开沿街住户的房门,打手势表示中国人别害怕,他们是来打日本人的。这时他们遇到了伪街长马德清,苏军便命令他寻找汽油、香烟等物资。

当日,苏17集团军苏军主力陆续抵达林西县城,住宿于林西的苏军,布满城南平地和城西山坡。苏军在林西设立了城防司令部,约有120多人,司令叫马尔库斯夫少校。13日上午,苏军在林西召开了有一千多市民参加的大会,马尔库斯夫少校讲话,大意是根据中苏协议,苏军出兵东北,驱逐日本人。根据他们的提议,组织林西县临时地方治安维持会,会长为马德青。维持会除了负责治安,还要为苏军服务。以后,苏军还大力宣传中苏友好条约,组织成立了中苏友好协会。

14日,躲在林西南门外的伪满军速射炮连连长白晓山率残余伪军、伪警务科长宋士儒率警察大队向苏军投降,两支队伍以后被相继遣散。伪林西县长兼警察大队长中尾慎一、参事官高桥等,逃跑途中躲藏在下场的一片谷子地里,被群众抓获后交给苏军。驻守在边梁墙、木石匣一带工事里的小股守备日军,几天后分别逃跑,最后均被歼灭。

Image日军在林西天朝山、边墙梁至克旗四里本、木石匣一带修筑的暗堡,现在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6日傍晚,从锡林浩特方向经达里诺尔进入克旗的苏蒙机械化骑兵集群之一部进入经棚,后开往林西与17集团军会合,另有一部经过克旗南部百岔川,进入围场境内向承德方向进攻。伪克旗参事官原野和警务科长前田挟持伪旗长义里通阿逃跑。苏军打死2名日本人,逃走的38名日本人有一部分被消灭。在苏军参与下,经棚成立了维持会,原经棚街街长任承业任会长,原商会会长刘奎山任副会长。此后经过克旗过境南下的苏军约3万人。

第17集团军主力部队在林西短暂休整后继续南下。经过林西的苏军是机械化部队,装备精良,坦克、装甲车、汽车等数量庞大。路过林西的苏军首尾相接,络绎不绝,过了好几天。特别是夜间行军,灯光随山势起伏,像一条火龙,煞是壮观。

1946年1月31日,驻林西苏军向北撤走,林西县召集各界群众在北门夹道欢送。不久由于苏军推迟回国时间,北撤苏军又返回林西镇,驻地改为大营子村,一个多月后再次撤退回国。

在大板建立后勤补给基地

12日,与苏军占领林西同一天,第17集团军一部兵力进占大板。

在这之前,伪巴林右旗公署参事官多田正美和伪旗长阿拉坦瓦其尔已经宣布成立守备队抵抗苏军,发给枪支子弹,扬言上山打游击。12日上午10点钟左右,日伪人员扛着伪满“国旗”和“御影”(溥仪像)分三路逃出大板街,向东南部的阿贵庙方向而去。多田正美下令焚烧设在清代康熙行宫的伪旗公署,大火随后被大板街群众扑灭,保住了行宫的部分建筑。此时,大板上空飞来5架苏联飞机,低空盘旋扫射,运送日本人家属的汽车,尚未驶离大板街就被打坏,妇女和孩子逃散,后被苏军俘获。

大约中午过后,在大板附近出现了5辆苏军汽车,他们截住一位放牛的牧民,问清了大板街内的情况,然后汽车才开到街心。苏军的汽车行驶到大板北街时,遇到了欢迎人群。伪协和会长赵化民、伪满官吏博彦图等带众人鼓掌、呼喊口号表示欢迎。苏军停车后通过翻译询问大板情况,赵化民作了详细介绍,并邀请苏军到他家去住。

苏军来到赵家之后,仔细检查了院子,接着通过翻译向赵化民等人发布指示,让他们组织地方维持会,维护社会治安和秩序,协助苏联红军消灭敌伪残余,同时派人通知联络在逃的敌对人员向苏联红军投降。赵化民在大板经堂庙前召开了市民大会,宣布了苏联红军的安民告示和苏军进入大板的情况,又派人给逃走的伪满官吏送信,说明苏军的要求。

中午过后,从大板街北部传来了震天动地的马达声,苏第17集团军一部沿查干木伦河进入大板。苏军在这里建了一个机场,应该是第17集团军的一个后勤补给基地,飞机开始不断起降。此后大批苏军南进,留在大板的苏军大约有一个团兵力,除指挥所设在街里,其余在野外宿营。

多田正美等日本人被一同逃走的伪满官吏杀死。8月13日上午,伪旗长阿拉坦瓦其尔等用车拉着多田正美等人的尸体回到大板街向苏军投降,随后被苏军缴械关押。

8月16日上午,苏军把赵化民等人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说,日本已经于昨天无条件投降,苏联红军已取得胜利,中国人民也得到了解放。接着苏联红军便鸣枪放炮表示庆贺,晚上打开了探照灯、车灯,把大板街照的如同白昼。苏军官兵在明亮的灯光下彻夜吃喝、跳舞狂欢,庆祝胜利,赵化民等派人到附近乡村征集牛羊,为苏军供应所需肉食,忙得不亦乐乎。

过了一段时间,苏军只留下一名少校带领十几名人员组成大板城防御部队,其余部队带着俘虏在一个秋雨蒙蒙的日子撤往林西。

进入林东

负责攻占巴林左旗的第53集团军是苏军第二梯队,所以进入林东的时间相对较晚。

虽然苏军尚未到达,但林东的日伪人员早已乱作一团。8月12日,伪巴林左旗公署参事官崛田太郎在林东召开会议,决定日伪职员转移到召庙,随后携带大量辎重大车向南撤逃。在此期间,伪满军队哗变,杀死很多日本人后逃散。由日本人大内健带领的49名妇女儿童撤往通辽方向,当得知无路可逃后,便集体自杀。据战后日本统计,苏联对日宣战后,在巴林左旗的日本人死亡109人,是死亡人数最多的。

日本人跑了以后,整个林东街的公共秩序彻底陷入混乱。一些人开始偷抢伪公所,数千人冲入伪满兴农合作社大院砸门撬锁。日伪时期建立的林东史迹保存馆,曾收藏了大量文物,馆长李文信在大门口被人砸晕,一群人涌进馆内,将文物洗劫一空,造成极大损失。

日本人前脚刚走,便有一辆苏军汽车从西面向林东开来。其实,这应该是从巴林右旗北部进入的第17集团军的汽车,并不负责进攻左旗,不知什么原因,来到了林东。

Image苏军进入林西,司令部住址

林东镇头面人物和子章等赶忙出面组织人员迎接苏军。从汽车上下来一名军官,名字叫伊万,身边有两名士兵护卫。众人赶紧手摇白旗,脱帽鞠躬。伊万见和子章等人打着白旗,非常生气,命苏军战士将他们手中的白旗抢过来,撕扯毁坏,这一举动着实把大家吓一跳。经一名会翻译的人解释,欢迎苏军应持红旗,白旗表示不恭,大家这才把心放下。当伊万等走到十字街口时,一队伪警察夹道欢迎。伊万从警察手中取过两只日本造38大盖步枪,看了看轻蔑地一笑,命令两名苏军战士当场将大枪摔坏。伊万等人到了旗公署后要和子章供给汽油,和子章一面派人弄汽油,一面把伊万等请至三庆园饭店招待。其间和子章与伊万互换手枪,以示增加友谊。下午三时多,伊万等人乘车向西面开去。

8月13日,和子章召集林东一些头面人物开会,共同商议如何应付时局。大家议定在苏军未到达之前,临时组建巴林左旗维持会,公推和子章担任会长,并推选了副会长、秘书长、自卫队长和街长,还组织了包括伪警察在内的500人左右的治安队伍。

14日,经乌兰坝、莫力图坝进入巴林左旗境内的53集团军一部到达林东。另有一部苏军由于道路较窄、河底下陷而进展迟缓,最后由工兵拓宽了路面,并用大量木材铺垫了河底,坦克和汽车才勉强通过,到15日才抵达林东。此后,这路苏军大部经天山南下,只剩少量留守部队,司令部设在林东后山,部队大多驻在城内。


跨过西拉木伦河

第17集团军进入林西、大板后,其先头部队于13日便前出至巴林桥附近准备渡河,主力部队经过短暂休整和补给,于14日抵达巴林桥,并开始横渡西拉木伦河。以苏军的装备水平,在没有敌重兵把守的情况下,渡河应该没有多少障碍。工兵在原日本人修建的桥墩上铺设钢梁,重型装备顺利通过,而后便向乌丹、赤峰方向前进。

Image苏军翻越大兴安岭的主要通道——林西大水菠萝

乌丹原有日本人六十多户、二百多人。苏军进入前,这些人都先后逃离,14日晚,伪翁牛特左翼旗参事官大川等20人最后离开,向东部的旗甘方向撤离,部分日本人逃跑途中被民众杀死。伪旗长拉沁旺楚克王爷等人留在乌丹,制作白旗迎接苏军。15日,苏军先头部队冒雨进驻乌丹,然后主力部队直驱赤峰,同时以小部队经哈拉道口向建平方向开进。此间,由于出现48℃高温天气,苏军短暂休整。

在赤峰街,日本人自苏联对日宣战便开始撤离。从北部撤退下来的日本人于10日开始陆续涌入。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吃喝问题,伪翁牛特右旗公署在街里设立多处伙食供应点接待。此时伪翁牛特右旗的旗长是杨修纯,蒙名叫思钦朝克图,此人后来去了台湾。

11日下午,日本驻赤峰领事馆、驻赤峰日军和特务机关召集日本在乡军人开会,部署“清野作战”行动,企图顽抗到底,同时安排老幼妇孺撤离。由于赤峰通火车,时间又相对宽裕,日本人多撤往锦州、丹东,仅12日就撤离1500人去往丹东,赤峰所剩不多。

Image苏军翻越大兴安岭的主要通道——林左旗乌兰坝

15日正午,日本人从收音机里听到天皇裕仁投降诏书广播。十分钟后,日军西大营燃起大火,下午东大营也开始焚烧公文材料。伪满骑兵第6旅完全溃散,很多士兵携枪钻进高粱地,伪满警察都脱掉警服溜掉。

16日,赤峰市区上空出现一架日军飞机,撒下传单,通知残留的日本军人全部向锦州撤退。在赤峰火车站前伪翁牛特右旗公署院内聚集的小股日本军人,曾准备和苏军对抗,自知无疑送死,遂乘最后一列火车逃往锦州。

约下午2时,两架苏军飞机飞临赤峰上空侦查,苏军也很快逼近赤峰。没有撤退的日军中的死硬分子妄图炸毁北大桥和西大桥,经过战斗日军被消灭。

傍晚时分,苏军少校亚历山大·马尔德诺夫率领先头部队,乘坐四辆卡车,穿过旧北大桥,经过兴隆街出现在赤峰闹市区,标志着赤峰街光复。

此时是1945年8月16日下午6时35分,距离1933年3月2日下午2时日本关东军茂木部队和坂本部队入城进占赤峰,已相距12年5个月13天。

随后,苏军坦克和汽车源源不断涌进市内。当苏军得知立在三道街与西横街交汇处的一处建筑是日军“入城纪念碑”时,当即用一辆坦克加大油门向石碑撞去,一下子将基座撞坍、碑身撞歪。这时,围观的赤峰百姓一拥而上,迅速拆除。接着,苏军在三道街望火楼召集群众开会,一名军官讲了话,大意是解放东北、中苏友好之类的内容。

当日,苏军第17集团军三个师,在达尼诺夫将军的率领下陆续进至赤峰,主力部队驻在南郊和北郊,司令部设在三道街望火楼下的伪警察署院内,门口两侧停放两辆坦克,有兵力把守警卫。

Image苏军翻越大兴安岭的主要通道——阿鲁科尔沁旗罕山

晚间,望火楼附近突然响起了枪声,持续了约四十分钟。原来,隐藏在横街日本人开设的三鸽料理屋中的几个日军敢死队员,于21时左右顺着马路旁的排水沟,运动到苏军司令部门前,刺杀苏军警卫,被巡逻的苏军战士发觉,顿时枪声大作,苏军在探照灯的照射下用冲锋枪扫射,日军敢死队员被全部击毙。次日早晨,在三道街正隆茶庄门前堆放着日军尸体,引来一些群众围观。

赤峰南部地形地势相对平坦,而且此时日本已经宣布投降,因此,苏军占领赤峰市区后,只剩开车走路了。苏军除在赤峰留少量部队驻守外,其余全部南下。8月17日,第17集团军一部进驻喀喇沁旗,主力经平庄、乃林南进,同日进至宁城县,而后向凌源、平泉及山海关一线开去。

18日,从天山、林东南下的第53集团军主力和第6坦克集团军一部,经奈曼进入敖汉旗下洼、宝国吐、贝子府、老虎山一带,稍事休整后开往朝阳、阜新和锦州地区。经过敖汉东部的苏军约有5万多人,有大量坦克等装备。

至此,苏后贝加尔方面军前后用时8天占领了赤峰全境,日寇对赤峰地区的统治土崩瓦解,赤峰地区全部光复。

纪念碑与抢掠

苏军进军赤峰期间,日本人伤亡200余人,苏军牺牲39人,其中军官7人、士兵32人。牺牲的军官为少校阿鲁希宁、大尉克拉伊科夫,还有一名上尉、两名中尉和两名准尉。

1947年,为纪念远东战役在赤峰方面作战中牺牲的39名官兵,在赤峰火车站广场修建了苏联红军烈士墓和纪念碑。1992年赤峰市人民政府在市区南山生态园迁建赤峰烈士陵园时,将原来掩埋在车站广场的39名苏军烈士遗骨一并迁移到南山,并按原规格、样式、高度重建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上用俄文镌刻着碑文和苏军烈士的名字。

Image8月22日,苏近卫第六坦克集团军已进至大连

苏军驻扎赤峰期间,也跟占领东北其他地区一样,将本属于赤峰人民的财产作为战利品而抢夺。有据可查被抢掠的有兴业银行地下银库、满铁医院、西大营日军战备仓库、伪翁牛特右旗政府鸦片仓库和医院、喀旗王府等。

同时,苏军纪律明显松懈。有的走村串户,抢牛羊,抓小鸡,拿物品。商人贩运的牲畜被抢劫,有牧民的牛羊被赶走,其中有一个牧民被苏军逼迫赶牛羊去外蒙古,又放牧好几年才回国。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奸污妇女之事。在林西和阿旗,都有苏军士兵被气愤至极的老百姓打死。苏军也采取措施,枪毙了几个军纪严重败坏的士兵,埋在了赤峰桥北龙头山。

中共迅速建立地方政权

8月17日,也就是苏联红军占领赤峰街的第二天,中共地下工作者王逸伦等人到驻赤峰苏军司令部进行接洽接收敌伪政权,并要求苏军协助赤峰党组织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苏军要求王逸伦协助恢复社会秩序,王逸伦起草了《告人民书》,号召赤峰各族人民行动起来,坚决打击敌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同时组织武装队伍。

在赤峰活动的党的地下工作者张英信也会同苏军接收了伪翁牛特右旗自卫队二中队的一百来人及全部武器和马匹,后又招募部分人员,组建了近二百人的武装队伍。

Image赤峰市南山生态园内的苏军烈士纪念碑

宁赤联合县办事处主任张立文和承平宁联合县民政科长李惠友等人一直在宁城一带活动,由于消息闭塞,他们对形势的急剧变化一点儿也不知道。直到8月17日苏军进抵宁城县,张立文等人才知道苏联出兵中国、日本已经投降的消息。张立文等迅即接管了当地的基层政权。

由中共冀热辽军区十五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和十五地委副书记宋诚率领的八路军冀热辽11团、51团3000人部队和地方干部,于8月17日出长城喜峰口,进入平泉与苏军会师,然后向宁城、赤峰挺进。

24日,根据中共冀热辽区热河分委指示,组建赤峰市政府和赤峰县政府,张立文任赤峰市市长,李继昌任赤峰县县长。不久又成立了中共赤峰市委员会和中共赤峰县委员会,权星垣任赤峰市委书记,陈光任赤峰县委书记,标志着我党在赤峰开始了建立党政军组织及地方政权工作。从此,赤峰历史进入新的篇章。

本文为《赤峰文史》授权发表

编辑 | 一只小斑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