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冷子兴说,三春“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听说个个不错”。 但是叙述者又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黛玉一来,三春就失宠,这说明了什么? 不仅是失宠,而且“近日贾母说,孙女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在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把三春打发到王夫人这边去居住。 咦,黛玉一来就夺了三春的宠,这样“心机”的女子,怎么还能得到贾母的疼爱,还能得到宝玉的爱情?更重要的,为什么后来三春和黛玉还那样和睦、丝毫没有芥蒂? 除非,贾母对三春的“极爱”根本就是假象?三春从来没有得到贾母的特别宠爱,也并不存在“失宠”的问题? 这个推理,是有道理的。第七十一回里,鸳鸯对探春说:“不是我当着三姑娘说,老太太偏疼宝玉,有人背地里怨言还罢了,算是偏心。如今老太太偏疼你,我听着也是不好。”注意“如今”这两个字:贾母对探春的疼爱,是“如今”、是近来的事情。 贾母对探春的疼爱,是探春争取来的,这在作品中有迹可循:“鸳鸯女誓绝鸳鸯偶”的时候,探春挺身而出替王夫人辩解,也是及时提醒了贾母,避免两代人的公开决裂;带刘姥姥游大观园那次,探春又说“这是那时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妈、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除了客气得体之外,也未尝没有三分委屈,赢得了贾母“我这三丫头却好”的当众夸奖;至于中秋夜宴,别人都退席了,只有探春陪侍到最后,那是发生在七十六回,暂且不考虑了。 探春与贾母之间,经历了从“无视”到“得宠”的过程,是探春努力的结果。不像探春那么努力的迎春惜春,也就从头到尾地“无视”了。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既然贾母“无视”、至少不那么宠爱三春,为什么又要把她们收到身边抚养?难道只是为了博得“极爱孙女”的名声? 当然不是,贾母还没那么沽名钓誉。收养三春,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她们的原生家庭,实在太过不堪:贾赦冷酷无情、贪婪好色;贾敬离家“修道”、凡事不理;贾珍恣意纵情、放荡不羁;贾政倒还比较正经,但是不管事,而赵姨娘粗鄙庸俗,却具备了强烈的感染力。如果在原生家庭生活,对女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不利。这么小的孩子,未必能“出淤泥而不染”,却很可能“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贾母不是因为“极爱”,而是出于“怜悯”,是为了三春“避免沉沦”,才把她们收到身边的! 像宁荣二府这样的富豪之家,却处处存在的沉沦堕落的危险,处处给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们设下了陷阱。贾母的宠爱并不深厚,甚至可说是“无视”,却是她们仅有的避险之地——细细想来,怎不叫人脊背发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