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脾补气|归脾丸、健脾丸、生脉饮、补中益气丸有何区别?这样选用效果最佳!

 mxb08 2023-01-10 发布于黑龙江


药店中,有很多令人傻傻分不清的药品,如归脾丸、健脾丸、生脉饮、补中益气丸等。这些都是补脾补气的常用药,那么究竟区别是什么呢?

脾虚,气血不足

归脾丸

方剂组成:党参、炒白术、炙黄芪、龙眼肉、炒酸枣仁、当归、茯苓、制远志、木香、炙甘草、大枣

归脾丸的方子最早出自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是为归脾汤,为汤药,最早方中没有当归,远志两味药,到了明代,薛己为了加强养血宁神功效后加入。

归脾丸适合用于气血不足,即处于面色萎黄,周身乏力,疲惫,失眠多梦,气血不足的状态,就用归脾丸。此外,也适合用于女性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的脾不统血状态。

脾虚,消化不良

健脾丸

方剂组成:党参、炒白术、陈皮、炒麦芽、炒山楂、炒枳实

健脾丸也是古方,出自清代的《医方集解》。麦芽、山楂、枳实消食导滞,山楂擅长消肉积,麦芽擅长消面食之积。如果加上神曲,就是大名鼎鼎的焦三仙,消食化滞之良药。枳实有一股下行的力量,在它的作用下,积滞可以通过肠道排出去。党参、白术、陈皮健脾益气,旨在恢复脾胃功能。

健脾丸适用于脾虚运化无力,引起的消化系统转运能力不足的情况。脾主运化,把人体的水谷通过胃的腐熟作用消磨成更为容易吸收的精微。所以,健脾丸解决的是谷道的消化运转能力。

气阴双补

生脉饮

方剂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生脉饮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大医孙思邈最先创立了这张方子,当时叫生脉散,后面现代制成中成药以后叫生脉饮。

生脉饮是兼备药补与食补双重功效的经典名方,尤其适用于有头晕、心悸气短、口渴、汗多、食欲不佳、倦怠乏力、懒言少动等症状的气阴两虚患者进行日常调理。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丸

方剂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补中益气丸首见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脾胃论》著作中补中益气汤,为“补其中而升其阳”,李氏开创了“补土(脾胃)派”的一代先驱。数百年来,经历代医家的效法和使用而经久不衰。

补中益气汤是一个以黄芪为核心健运中焦,升提中气的思路。黄芪,人参和甘草,都是补气之药,《医宗金鉴》里说“黄芪补表气,人参补里气,炙甘草补中气”,三味药合在一起,可以大补全身之气,补全因为脾气虚而导致的全身脏腑气虚。

白术和陈皮,这两味健脾的药物,增强脾胃的功能,让脾气有能力向上升,从而起到升举精微物质和脏器的作用,而且陈皮还可以理气行气,可以防止前面三味补气的药太过,而造成气滞的情况。

升麻和柴胡,两味药都有升举阳气的作用,而且药性微寒,还可以防止黄芪,人参和甘草,过于助阳化气,而在我们身上生火,出现上火的症状。

最后是一味补血的当归,来提高整个方子补气的效率(“血为气之母”)。

补中益气丸整个方子,又有补气,又有健脾,还能升阳举陷,对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既能补,又能升。

用药注意

人参燥热比较重,现代人多痰湿郁阻,很多人吃了人参会上火。吃中成药同理。

成药给了我们方便,但不一定是专注。汤剂是随辨证后机体的变化而获得的直接效果。高手都是善于理法辨证,由此而根据这套熟知的理法排兵布阵。成药大概率只能放在后期调理巩固的层面上。总之,记住一句话:顺应才是最好的滋补。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