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介绍 杨璐 主任医师 下滑查看↓ 北京和睦家医院麻醉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针灸协会颊针专委会委员; 医药教育协会疼痛专委会委员。 一、什么是颊针疗法? 图1 人体面颊部全息投影示意图 二、颊针三大理论体系和适应证 三、颊针疗法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优势 慢性疼痛的患者,因为长时间的疼痛困扰,不少患者还伴有躯体化症状和精神心理情绪的改变。颊针疗法应用全息理论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应用大三焦理论可以改善躯体化症状和内脏功能,应用身心整合理论可以调整患者不良精神情绪状况。因此,颊针疗法是一种兼顾局部与整体、躯体疼痛与内脏功能、身体与心理的综合性治疗,这也是颊针疗法可以在慢性疼痛中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 四、颊针疗法的诊疗思路 在诊断过程中,体格检查非常重要,体格检查的阳性发现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很多信息。体格检查包括患者的体态、步态、运动范围、压痛、运动痛等等。对于局部疼痛的患者,体格检查不能仅仅局限在疼痛局部,而是应该把可能涉及到的相关部位均进行体格检查,以明确造成疼痛的原因。人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由单一肌肉完成的,通常需要一组相关的肌肉、筋膜、骨骼等相互协调,当由于某种原因使这个运动“链条”发生病变时,链条中的某个应力点即可能表现出疼痛,因此,疼痛部位可以是病变部位,也可能是受累及的部位。比如,有一例主诉右肘外侧疼痛的患者,诊断为“右侧肱骨外上髁炎”,应用了多种治疗手段,疼痛无明显改善。在体格检查中,除了右肘外侧压痛,还发现右侧肩部外侧、前侧均有明显压痛,追问病史,患者自述半年前开始出现右肩疼痛。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考虑患者右肘疼痛与右肩部病变相关,应用颊针对右肩和右肘同时进行了治疗,疼痛明显缓解。这样的病例很常见,临床医生需要通过全面而系统的体格检查去获取信息。 随着影像学的进步与发展,在疼痛诊断中,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影像学资料,然而,目前临床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更多的是提供结构变化的证据,运动器官的功能异常往往不能通过影像学反映出来,体格检查时的压痛、肌紧张、运动范围的变化往往提示功能异常。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应该重视体格检查,同时结合影像学资料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颊针的疗效可以在施针后即刻显现,对比治疗前后体格检查阳性体征的变化,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如果治疗效果不满意,就会启动纠错步骤,再次从步骤1进入新的诊疗循环,查找疏漏的环节。这就类似我们的诊断性治疗,治疗效果满意提示诊疗思路正确,疗效不佳则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颊针治疗中,多数患者即刻感到疼痛降低,颊针快速显效有利于增加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程度,提高患者依从性。颊针所有穴位分布于面颊部,不需要暴露躯体,取穴方便,操作便捷。颊针施针时不追求酸麻胀感的针感,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该治疗。因此,颊针在疼痛诊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五、评价颊针疗效的客观指标 大量的临床病例证实了颊针的疗效,除了患者主观疼痛症状的改善,是否有客观的证据支持颊针的作用效果,颊针又是通过哪些途径以改善患者的疼痛问题,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超声弹性成像是近年来出现的对组织硬度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的新技术,多项研究表明该技术在判断肌肉生物力学特性方面具有广泛而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应变弹性成像技术通过检查者利用超声探头手法局部施压,探头加压引起组织产生形变,通过斑点追踪技术获得组织形变数据,即组织受压后变化的比率Strain。此数值越大,组织弹性越好,硬度越小(如图3所示)。 我们选取慢性颈痛的患者30例,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比颊针治疗前后病变肌肉弹性的变化,发现颊针治疗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肌肉弹性明显增加。胸锁乳突肌治疗前后的Strain值分别为(0.285±0.095)和(0.385±0.104)。斜方肌治疗前后的Strain值分别为(0.173±0.039)和(0.235±0.053)。但是肌肉厚度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慢性颈痛患者伴有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肌肉硬度的增加,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局部高代谢,而组织液回流和血液循环受阻,致痛物质堆积,刺激痛觉感受器产生疼痛,疼痛将进一步增加肌肉紧张,产生恶性循环。颊针治疗后,肌肉弹性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打破肌肉痉挛的恶性循环,降低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缓解症状。作为客观的观察指标,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为颊针的作用途径提供了依据。 图3 颈痛患者胸锁乳突肌弹性超声成像 (A:颊针治疗前Strain A 0.297%;B:颊针治疗后Strain A 0.737%) 人体的各种损伤炎症均会引起病变周围的血液循环障碍,影响局部温度,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对病变区域进行体温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将检测结果以图像形式展现,可以用于评估软组织损伤的程度。 我们将红外热成像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在颊针诊疗中。图4所示为左侧乳腺癌术后切口周围疼痛的患者,经过颊针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切口周围痛觉过敏现象明显改善,同时病变区域的皮肤温度也明显降低。因此,红外热成像为颊针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客观证据。 图4 左侧乳腺癌术后切口周围疼痛,颊针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检查 (A:颊针治疗前 B:颊针治疗后) 颊针具有安全化、无痛化、标准化、精准化、全科化的特点,它不同于传统针灸,其治疗更依赖于对患者进行全身详细的体格检查,靶点明确,逐个消除靶点,同步纠错,重视整体观,兼顾身心同治,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关于颊针的作用机制尚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 为了详细说明颊针的诊疗过程,以下为一个颊针治疗足踝部疼痛的病例分享。 1.首诊 主诉:左足跟和左踝疼痛2个月。 现病史:2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跟和左踝疼痛,疼痛性质为酸胀痛,足部负重、行走和腿后侧拉伸加重疼痛。否认外伤史,否认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本例患者就诊于骨科后,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理疗、应用调整型鞋垫,疼痛有一定程度减轻,但仍感中重度疼痛,无法进行锻炼,正常生活亦受到严重影响,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疼痛科。 既往史:20年前外伤致左膝损伤,共接受3次左膝关节手术,目前仍有左膝不适和僵硬感。 体格检查:双侧腰椎旁压痛;双侧臀部压痛;左侧髂胫束压痛,左膝髌骨下侧、外侧压痛;左膝腘窝压痛;左侧小腿后侧压痛;左踝外侧、前侧压痛,左足底压痛;左膝和左踝运动幅度无异常;左膝运动时弹响。 辅助检查 左足X线:左侧跟骨骨刺。 治疗前红外热成像:左侧髂胫束、左膝前外侧、腘窝、左侧小腿后侧温度低于右侧相应区域。双足红外热成像对称。 颊针治疗前,下肢前面观 颊针治疗前,下肢后面观 颊针治疗前,双足底红外热成像图 颊针治疗 取穴:双侧腰穴、骶穴,左侧髋穴、膝穴、踝穴。 根据体征进行调针,颊针治疗后,上述压痛缓解80%以上,左足踝部疼痛缓解70%以上,左膝不适和僵硬感消失。 颊针治疗后即刻再次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左侧下肢原有的低温区消失。 颊针治疗后,下肢前面观 颊针治疗后,下肢后面观 2.二诊 患者自述左侧足踝痛明显减轻,要求继续治疗。 体格检查:体征同首诊,但压痛程度明显减低。 取穴:同首诊。 颊针治疗后:左足踝部疼痛缓解50%以上。 3.三诊 患者自述左侧足踝痛进一步减轻,步行时轻度不适,开始恢复体育锻炼。 体格检查:左膝髌骨下侧压痛,左膝腘窝压痛;左踝外侧、前侧压痛;左膝运动时弹响。 取穴:左侧膝穴、踝穴。 颊针治疗后:无明显左足踝部疼痛。 体会:本例患者为左足踝疼痛,在应用颊针治疗前,已采用多种方法针对跖筋膜炎进行治疗,但疗效欠满意。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在双侧腰部、臀部、左下肢有多个压痛区域,红外热成像也显示在以上区域内表现为低温区。通过颊针对上述阳性靶点进行了处理,患者疼痛明显改善,红外热成像图也提示低温区域得到纠正。 通过本例患者诊疗过程的观察,有如下收获与启发: (1)足踝部疼痛的病因不限于足踝部病变。本例患者有左膝疼痛和不适病史20余年,体格检查发现左膝前侧、后侧,大腿外侧,小腿后侧,双侧腰部和臀部均有压痛,考虑上述部位的肌紧张和局部炎症均参与患者的足踝部疼痛,而足踝部疼痛造成的姿势体态不良又可能加重其他区域的不适,造成恶性循环。颊针采用整体思路进行相关区域的体格检查并加以处理,是打断恶性循环,产生满意疗效的重要原因。 (2)颊针治疗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灌注。在颊针治疗时,经常有患者反馈有局部发热的感觉。本例患者在颊针治疗后,压痛区域的温度明显提升,为颊针改善局部循环提供了客观依据,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解除肌肉痉挛,去除局部血管压迫因素,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液和营养供给,促进组织修复,同时带走致痛炎性介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