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秦始皇到八国联军,中国古籍命运颠沛,保存下来的不过万分之一

 xianfengdui111 2023-01-11 发布于河北

中国有“敬惜字纸”的传统,今天一些古老村镇还能看到着这样的训诫。

“敬惜字纸”间接反映了古代书籍流传的艰难和书本的珍贵。

绝大多数人可能难以想到,今天能被我们看到的古籍文献,在过去的千百年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秦始皇到八国联军,中国古籍命运颠沛,保存下来的不过万分之一

牛弘,北周曾做官修起居注。到了隋代开皇初年,他给隋文帝上表,说明书籍散佚的情况,请求朝廷求访收集图书。

他详细说明了隋代以前几次重大历史事件对书籍的毁灭性打击,这就是著名的牛弘论书之“五厄”。“五厄”即五次书籍劫难。

第一次,秦始皇焚书。“先王坟籍,扫地皆尽。”

第二次,王莽末年,赤眉入关,“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

第三次,东汉末年,董卓迁都,“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西京大乱,一时燔荡。”

第四次,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

第五次,南朝梁时,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焚书,“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才一二。”

从秦始皇到八国联军,中国古籍命运颠沛,保存下来的不过万分之一

明代,有个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胡应麟,他说牛弘记载的仅仅是六朝之前的五厄,在此之后,图书又经历了许多劫难,计有后“五厄”

第一次,隋末广陵焚书

第二次,盛唐时期丰富的国家藏书,焚于安史之乱

第三次,唐末黄巢起义,旧存史籍“荡然无存”。

第四次,北宋末年,金人破汴京城开封,国家典籍为之一空;

第五次,南宋藏书,毁于南宋和蒙古的战争

从秦始皇到八国联军,中国古籍命运颠沛,保存下来的不过万分之一

现藏于西安碑林的唐代开成石经。历代常有雕刻石经的国家行为,以求“勒之金石以传诸不朽”

胡应麟只记到元代以前。明代之后,图书的命运也一直颠沛流离,影响比较严重的是清朝修《四库全书》,查禁销毁的书籍据说有五百多种,上万卷。

这些禁毁书籍,主要是因为民族思想问题,即所谓“违碍”书籍。此外,通俗小说戏曲读本一律不收,许多民间读本只在历史上昙花一现,没有流传下来。

近代以来国家贫弱,战争频仍,书籍再遭灾难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在炮火中散失殆尽。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也给中国的藏书带来了灾难。最令人发指的暴行,是淞沪战役时炸毁了上海的东方古籍馆。

从秦始皇到八国联军,中国古籍命运颠沛,保存下来的不过万分之一

不过,即便不考虑古代战争、政策导致的大规模毁书,古代书籍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消失

早期书籍全靠手抄,效率极低,复本很少。一个版本一旦销毁,如果没有复本,一种书自然就失传了。

从秦始皇到八国联军,中国古籍命运颠沛,保存下来的不过万分之一

敦煌佛经写本

雕版时代,情况好了一些,书籍可以大规模印刷、传播,但是在当时的生产力下,纸质书籍依旧是脆弱的。

旧版不再印刷,而以往印刷的版本逐渐磨损荡尽,这样一种书也会在历史中逐渐消耗完自己的寿命。

今天我们想找一本上世纪出版的珍本书籍,有时候尚且要跑遍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旧书市场,更何况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

从秦始皇到八国联军,中国古籍命运颠沛,保存下来的不过万分之一

我们无从统计,在过往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散佚的书籍。我们只能想象并致以默哀。

今天常有人说“互联网没有记忆”,许许多多的信息在网络上昙花一现,最后不知所踪,成为了游离在数字信息中的文明幽灵。

在古代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这个文明古国的硕果犹存。

每位有人文理想的中国人心中,都应该有一种强烈的信仰:保护古籍,不仅仅是保护古籍的断简残编,也要让这些文字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永存。这是今人的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