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王守山学堂 2023-01-11 发布于山东

       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的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面对行为主义的自然科学模式和精神分析的还原论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早期建立者倡导人文科学的价值观, 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如今, 半个世纪过去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已经渗透到心理学研究与职业的各个方面。但是,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挑战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使得“那些称之为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和对人类尊严、价值和潜能的信念处在了紧迫的关口。”在席卷整个西方文化的后现代思潮面前,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怎样应对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将成为过去?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中人文倾向的主流?

一.   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 但是人本主义思想却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和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就在其著作和作品中表达了人本主义思想。如苏格拉底从对人类日常生活的考察获得深刻的哲理、柏拉图对“认识你自己”(knowthyself)的强调, 询问“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怎样才能至善?”等等。这些思想家的中心观点是, 人的动机、美德、情感和真理等不能被归结为一种超自然的教条, 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应该依赖人的理性和反思能力。

        文艺复兴时期, 人本主义思潮风起云涌。这一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家呼吁“以人为中心”, 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反对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 主张以“人性”取代“神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倡导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 反对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如荷兰人本主义思想家伊拉莫斯(Erasmus, D.1469-1536)大力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 抨击教会用宗教教义愚弄和控制人。这些思想都影响了20世纪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构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

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 心理学逐渐进入历史舞台。科学心理学在建立的初期, 其追求的理想就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自然科学。换言之, 心理学在成为一种学术建制之初, 就是以研究“物”, 而不是以研究“人”的科学为理想模型的。尽管在同一时期, 狄尔泰曾经强调了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和研究人的精神科学的基本区别, 但是心理学却被冯特和艾宾浩斯等人定位于自然科学。科学主义在心理学中开始蔓延, 人本主义思想受到抑制。

行为主义的产生持续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倾向, 并走向极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公开宣称,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对于行为主义而言, 人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人同机器和动物一样, 是受刺激控制的, 毫无自主性、能动性和选择性可言。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指出, 人不过是一个有机体, 受环境的控制, 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价值与尊严, 控制了强化就控制了行为。总之, 在行为主义那里, 人成为没有体验的、空洞的有机体, 心理学实验中的被试同巴甫洛夫实验室中的狗没有什么区别, 都受到强化刺激的控制。心理学研究出现了一种“非人化”的倾向。

行为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精神分析则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在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 精神分析占据着支配地位。从理论上讲, 心理治疗和咨询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绪体验、活生生的人, 更应该体现“人化”的原则。但是在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依德那里, 人成为本能冲动的牺牲品。人的一切行为完全受到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所驱动。即使战争、科学和艺术等社会活动也不过是本能的产物, 其根本原因都可以在本能冲动中找到蛛丝马迹。这样一来, 在精神分析的视野中, 人同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没有什么基本区别。人性被贬低为动物性。因此, 精神分析同样表现出“非人化”的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非人化倾向, 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有助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提高, 而不是相反。它的五个基本假设是:(1).人作为人, 超越了组成人的各种成分的总合, 人不能被还原为其组成成分;(2).人具有他独特的存在, 这种存在处于特定的人文和生态背景;(3).人是有意识的, 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4).人具有选择能力;(5).人具有意向性, 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的目的性使得人追寻意义、追寻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总之,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形形色色的还原论观点, 主张心理学要把人作为“人”进行研究, 而不是作为“物”进行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都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不谋而合。从广义上讲,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是心理学中人文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在反对心理学中的唯科学主义、方法中心等方面有着共同要求。在谈到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同点时, 后现代心理学家格根(Gergen, K)指出:“在我看来, 随着后现代知识的发展和增强, 并随着后现代学理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链接, 后现代主义似乎已经成为人本主义有价值的朋友。行为科学在其力图征服人性的过程中, 把人的行动还原为量表上的数字、某种生物冲动、反应潜能、心理机制以及其它令人难以忍受的隐喻。这些正是后现代主义所抨击的。因此, 后现代主义思想为反对这些观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在这个意义上, 后现代思想与几十年前的存在主义所扮演的角色是一致的, 为增强人本主义的声音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 人本主义心理学同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或者后现代心理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哲学基础来看,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现象学方法;而后现代心理学主要受到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哲学释义学的影响。另外, 从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 人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因为本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会建构出不同的“本质”。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却假设了“潜能”、“自我”等人性范畴的普遍存在。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 这种观点显然属于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所以,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仍然未跳出现代思维的框架。在与主流心理学争夺权力话语的斗争中, 它最终将自己定在与行为主义对立的一极。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心理学中的两大文化都是现代性的体现和产物……在现代心理学中, 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已成为现代性的正反两个侧面。”

二.   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挑战

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的是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贬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倾向, 反对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还原为环境刺激、生物驱力、本能冲动等低层次运动, 主张以整体论的观点看待人, 研究人独有的体验, 如自我意识、爱与关怀、挫折和焦虑、选择与责任等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建筑在这样一个基础上, 即人作为人, 有独特的“本质”, 不同于其它物种。人既不被环境所决定, 也不为生物本能所驱使。人具有独特的意识体验, 有选择的自由, 自由意志是人的本质属性。

后现代主义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一核心价值观。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出发, 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自由意志、选择与责任等概念是一种社会建构, 是文化历史的产物。它们仅仅是一些语言范畴, 并没有一个相应的“心理实在”作为其的基础。在传统人本主义者那里, 个体的主观体验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人之所以为人, 就是因为人有独特的主观体验。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处于意识体验中的个人。但是后现代心理学家挑战这一观点, 认为假设主观体验的存在意味着接受主-客两元世界的存在, 但是这样一种划分并没有实在的证据, 在哲学中也早就受到批判。事实上, 描述人的体验的方式各色各样, 每一种方式都与体验者的文化有关, 个体根据所属文化提供的语言、范畴建构自己的体验。所以, 主观体验是一种文化建构, 而并非一种“心理实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其它核心概念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例如, 针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概念, 后现代心理学家指出:“以往认为, 传统人本主义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 而现在自我仅仅被理解为是对话性质的、话语的、使用语言的个体的社会实践决定的。”依据传统人本主义的观点, 个体具有一个“内在的自我”, 它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 具有理性、能动性、选择性, 不受环境或生理等其它因素的控制。但是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 所谓的理性的自我、自我能动性、选择性等概念是启蒙时期文化建构的结果。针对中世纪神学对人的控制, 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假设了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自我的概念, 以此反对宗教教义对人的控制。但是这样一种文化建构后来却被视为一个独立于物质世界的“精神实体”, 成为个人行动的起源和指挥中心。20世纪的心理学更精致化了这样一种观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自我”、“能动性”等概念的实体地位:行为主义从环境刺激的角度证明了自我怎样受到强化的影响;精神分析从本能的角度论证了自我怎样受到本能欲望的控制;人本主义心理学从自我实现的角度, 论证了自我的自由和选择能力。尽管立场不同, 但是都把“自我”作为一个实体, 假设它存在于某个地方(out there), 指挥、控制着人的行为。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看, 都从属于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

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接受后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 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自由意志、潜能、自我实现、健康人格等概念不过是话语的建构物, 是处于社会互动中的人们会话、交流、协商和建构的结果, 换言之, 这些概念并没有一个“精神实在”与之遥相呼应, 它们是人们通过语言、会话等话语实践建构出来的。根据后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 语言不是表述性(expressive)的, 而是构成性(constitutive)的。“会话和语言既不是简单的主要服务于一种表达功能, 交流也不是仅仅涉及从传播者到接受者的信息传递……语言和交流都是一些文化实践, 在这些文化实践活动中, 人们所遇到的各种实在得到建构。这包括了通常人们认为的社会实在, 如通过种族、性别、年龄而组织起来的人的社会范畴, 也包括了我们通常认为的心理实在, 如人的同一性、动机和思维等等。”

所以, 后现代主义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为自由意志、选择与责任、潜能及其自我实现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重的概念不过是人本主义者的话语体现, 没有一个精神实在作为基础。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者主张决定论, 认为人没有选择的自由, 用斯金纳的话来说, 自由与尊严不过是人类的幻觉, 因此要“超越自由与尊严”。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决定论, 它采纳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话语, 主张意志自由, 认为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和承担责任的义务。尽管两者的观点针锋相对, 但是都是从一种语言范畴出发, 假设了某种精神实体的存在。所以, 这些所谓的“精神实在”都是话语的建构物, 是我们的语言范畴“塑造”(give shape)出来的, 其意义也是人赋予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也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个体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顽疾。自启蒙时期以来, 为了反对宗教神学的专制主义, 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假设了个人理性的存在, 认为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自主控制的领域, 不受外力的制约。这样一种文化的建构后来发展成为支配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倾向, 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学同样受到个体主义的影响。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忽略社会文化对心理和行为的制约作用, 习惯于从个体内部寻求行为的动因, 用生物的、生理的、机械的因素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自产生之日起, 就带有深刻的个体主义色彩。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建立者马斯洛的核心主张是:(1).心理学研究应该以人为中心, 而这里的“人”指的是经验中的个体;(2).个体具有与生俱来的潜能, 有潜能实现的需要;(3)潜能的实现导致个人的成长过程, 个人的成长过程是指向完美和完善;(4).个体有选择的自由, 相应的, 个体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5).个体可以影响社会过程。个体不是顺从文化, 而是抵御文化, 展现自身的独立自主性。这些观点都是从个体出发, 以个体为中心, 用个体的潜能、需要、价值观、情绪体验来解释社会行为。除此之外,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都典型地表现出个体主义的特色。

后现代主义挑战个体主义倾向, 主张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 从个体自我转向关系自我。格根指出:“后现代主义发现个体理性的概念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语言是一个依赖于自身的系统, 既前于个体而存在, 也后于个体而消亡。因此, 作为一个理性个体而言说是参与到一个已经构成其自身的那个系统, 其言说是借鉴了业已存在的格式或适当的话语风格。在这个意义上, 个体理性仅仅是一种文化参与形式……”所以, 后现代心理学家呼吁从个体人本主义转向关系的人本主义(relational humanism), 从关系的角度看待人本主义心理学所珍视的概念。例如, 对于个体的意识体验, 不是把它视为反映外部实在的镜子, 而是看作参与到一种关系。幸福和伤心的体验是一种关系形式, 是某种人际关系的扩展和延伸。个体的自由意志、个体的能动性和选择能力也是一种关系形式, 它们都反映了某种人际要求。不是某种内部驱力使得你这样行动, 而是这样的行动能导致更为理想的人际关系。自我、人格、意志并不存在于个体的内部, 而是存在于个体之间, 存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所以, “建构主义的对话促使我们把注意由个体行动者转向协调的关系……我们或许并不希望抛弃个体自我的思想传统, 但是建构主义促使我们探索和创造其它的可能性。理论家们尤其愿意询问这样一个问题, 即有没有可能在建构人类的行动时, 把关系而不是把自我视为最根本的?朝向这一方向的努力在许多领域正获得良好的势头……”

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

面对后现代思潮的冲击, 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坚持传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立场, 拒斥社会建构的概念。依据这一观点, “品德'、相互依赖性'都是如此的真实, 都具有非建构的特征, 人类不容置疑的道德要求正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一种真正关心人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应该接纳和考虑这些特征, 把它们视为人的存在', 而不是把人类的一切视为社会的建构。”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正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建构论的后现代主义之间持续的话语对话……将有助于推进人本主义心理学, 使人本主义心理学站在心理学的理论、实践与研究的前沿。”这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席卷西方文化的后现代思潮面前, 应该采取一种冷静的分析和反思的态度, 分析“在由后现代思想引入的健康怀疑论面前, 怎样思维、教学和成长?”以便扎实推进人本主义的事业。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等方面接受释义学的方法与原则, 表现出一种释义学转向。传统上,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现象学为其基础, 但是现象学把“意识体验”作为人的一种本质特征。意识在现象学的建立者胡塞尔那里是一个“精神实体”, 现象学方法就是要指出达到“纯粹意识”的途径, 这样一种观点在后现代的社会建构论面前丧失了依据。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 意识体验不过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但是, 尽管后现代主义思潮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愿意全盘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而是采纳了释义学的基本原理。依据释义学的观点, 存在着两类研究对象, 一类是“人文类”(human kinds), 另一类是“自然类”(natural kinds)。人文类主要指的是人以及人的行为与活动。自然类则从狭义上讲仅仅指具有化学和物理性质的物质实体, 广义上则包含了生态系统和非人类的动物。人文类的特征是具有自我意识能力, 具有能动性、自主性, 可以对自身施加影响。对于自然类来说, 任何对它的分类不会对它造成影响, 但是人文类却不同, 它与分类有互动关系, 分类本身会对它造成影响。因为分类对于它产生了意义, 因而它会反作用于这个分类, 改变原来的意义。因此, 以这种观点来看, 心理现象虽然不能归结为某种“本质”, 但是心理现象具有实在性, 不能用“话语建构”抹杀心理现象的实在特征。“人类的心理存在是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突现(emergent)出来的, 但是, 一旦得以突现, 即使仍然受到这种背景的影响, 也不可再还原为这种背景。”后现代社会建构论的错误恰恰在于, 在强调心理的社会文化特性时走向了极端, 把心理还原为它赖以产生的背景, 抹杀了心理的实在性。所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更愿意接受释义学作为其理论基础, 建立一种释义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释义学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开始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并非铁板一块, 在它的内部, 基本可以看出三种取向:第一, 人文艺术倾向的, 视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一种咨询和治疗艺术, 而不是一门科学;第二, 人文科学倾向的, 视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科学, 但不是自然科学, 而是研究人的科学, 这一取向强调了经验方法的使用;第三, 现象学取向的, 强调对意识体验的质化描述, 反对量化方法的滥用。长期以来, 这三种取向不时出现一些争论。但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在释义学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瑞涅(Rennie, D)指出:“我主张, 这三种类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用一条主线贯穿之, 那就是作为方法的释义学。”释义学方既反对科学主义的方法中心论, 也反对方法上的相对主义主张, 以方法的实践应用作为评价方法的准则, 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新的选择。

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质化方法的兴起可以视为后现代转向的有机组成部分。质化方法作为量化方法的补充一直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的建立者威廉·詹姆斯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质化方法完成的, 其巨著《心理学原理》影响了几代心理学家。但是詹姆斯之后, 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 量化方法逐渐占据了上风, 质化方法逐渐成为一种边缘化的方法, 受到心理学家的忽略和轻视。即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崇拜量化方法, 以便符合主流心理学的量化要求。但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后, 从反对方法中心的角度出发, 后现代主义“解构”量化方法的光环, 消解了心理学家对量化方法的迷信, 质化方法获得了新的生机。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本主义者呼吁质化研究和对质化研究者的训练, 没有艺术家的眼光和心灵的眼睛, 心理学将持续鼠目寸光, 损伤心理学的未来……

无论如何, 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开始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思维, 使得实在论的观点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有所松动。资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邱吉尔(Churchill, S)主张不要把获得的数据看作客观实在的记录和反映, 而是当作叙事性的概念, ”其意义是, 心理学家不再必须寻求客观真理, 或感觉有义务和责任把他们的知识建筑在事实的基础上。在一种重新焕发活力的人本主义研究范式里, 理论家将承认他们的出发点不是纯粹的事实积累, 而是承认他们研究的东西是合作的行动所构成的。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谈到后现代主义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影响时, 也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假设在对咨询过程的理解方面导致了两个根本的概念性变化:首先, 如果咨询的目标不再是发现有关患者的客观真理, 那么患者和咨询者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重叙患者的生活, 只要这种叙事证明对患者是有帮助的, 而不必考虑精确性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 咨询成为一种意义的创造过程, 而不是客观真理的发现过程。其次, 作为整合、内聚实体的自我被视为启蒙时期的残留物, 在这样一种反本质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 咨询者不必再假设患者各种社会面具背后隐藏着一个本质的自我……”这些理论观点都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