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汉书·丙吉传2

 一中大语文 2023-01-11 发布于福建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史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菌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群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忱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言。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贫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上自临问吉:“谁可以自代者。”吉顿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许焉。后三人居高位皆称职,上称吉为知人。薨,谥曰定候。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B.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C.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D.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节三年,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古代纪年法多种形式,此处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B.御史大夫,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职权不同。文中相当于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

C.公车,汉代的官署名称,掌管征召及受章奏;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文中指前者。

D.“公府不案吏”和“成妻纳钱案上”(《促织》)中的“案”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丙吉处理政务以宽松为怀。他认为身为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是很丢人的事,所以奉行旧例,不处理下属官员。

B.丙吉为人宽厚。车夫因酒醉而呕吐在他的车上,他担心车夫被赶走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丙吉为官能抓住主要矛盾。在路上遇上百姓斗殴他不过问,却调查牛喘息的原因,他担心的是时令失调,带来灾害。

D.丙吉有知人之明。当他病重时,皇帝询问谁能作为替代人选,他举荐了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三人,都很称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4分)

(2)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4分)

5.丙吉病危之时推荐的三个人各有哪方面的突出优点?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C   2.D    3.A    

4.(1)他的门客中有人告诉他说:“大人担任汉丞相,奸诈的官吏已经形成了贪污事实,然而您却对他们没有惩办。”

(2)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被皇帝认为是忧思边境操劳防务(的官员),这是车夫的力量。    

5.(1)杜延年明晓法律,知道国家的旧事惯例;

(2)于定国执法公正;

(3)陈万年品德敦厚,做事周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这个车夫就跟随着驿骑到公车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尝出”,省略主语“车夫”,本句为主谓结构,“出”后应断开;“适”此处意为“恰好”,“边郡”是一个词语,“边境”之意,做“发”的主语,据此也应从“适”前断开,排除BD;“云中”“代郡”并列短语,作“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且“归府”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前者是“查办”的意思,后者是“桌案”的意思,含义不同。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所以奉行旧例,不处理下属官员”错误。从原文“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来看,不是丙吉奉行旧例,是丙吉之后的官员奉行丙吉的旧例。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君侯”,汉时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尊贵者;“私”,此处指不合法的事情;“惩艾”,惩戒,惩治。(2)“猝遽”,仓促之间;“谴让”,谴责,责备;“而吉见谓忧边思职”,被动句,“见”,表被动。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由“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可概括出:杜延年明晓法律,知道国家的旧事惯例。由“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可概括出:于定国执法公正。由“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可概括出:陈万年品德敦厚,做事周全。

【参考译文】

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宽厚,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本来出身于主管刑事案件的小官吏,后来学习《诗经》和《周礼》,都能通晓主要内容。到担任丞相,崇尚宽容大度,喜欢礼仪谦让。部下官员有人犯罪贪污,不称职,总是给这种人放长假,到底不去审问调查。他的宾客中有人告诉他说:“大人担任汉丞相,奸诈的官吏已经形成了贪污事实,然而您却对他们没有惩办。”丙吉说:“在中央官府做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我认为是很丢人的。”以后凡是接替丙吉做丞相的人,就把这作为老例奉行,三公官府不审判官吏从丙吉开始。他对于本部门所领导的部下官吏,极力为他们掩饰过错而宣传他们的优点。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这个车夫家在边城,熟悉了解边城派出快马报告紧急情况的过程。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这个车夫就跟随着驿骑到公车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不久,皇帝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了匈奴人入侵边郡的主管官吏的出身及能力情况,丙吉能详细回答,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受到皇帝称赞,认为他忧思边境操劳防务,这是车夫的力量。丙吉于是感叹说:“人才没有不可宽容的,人的能力各有所长,假使我没有提前听到车夫的报告,哪里能被皇帝进行慰劳奖励呢?”部下因此更认为丙吉有才能。丙吉又曾经外出,在清理道路时遇到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经过那里却不过问,有部下独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丙吉向前走,遇到人驱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让车队停下,让骑马的官吏询问:“赶牛走了几里路了?”部下独自认为丙吉在这两件事上前后处理的不合适。有人因这事讥笑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互相杀伤了,应当禁止防备追赶捉拿,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职权范围。在岁末报告施行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所以这不是我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的。正值春天还不应该太热,担心牛在近处走却因为中暑的缘故喘气,这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怕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因此调查这事。”部下才佩服。认为丙吉顾全大局,能抓住主要矛盾。五凤三年春,丙吉的病严重了。皇帝亲自到病榻前问候丙吉,说:“假如您不幸辞世,谁可以代替您呢?”丙吉顿首说道:“西河太守杜延年明晓法律,知道国家的旧事惯例,以前曾做过十多年的九卿官,现在在西河郡很有政绩,名声很好。廷尉于定国执法公道,天下经他判决的人都感到不冤枉。太仆陈万年侍奉继母十分孝顺,做任何事都十分厚道。这三个人的才能都比我强,希望皇帝留心察访一下。”皇帝认为丙吉的话都很正确而答应了。后来三人都身居高位,非常称职,皇帝认为丙吉有知人之明。死后,谥号为定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