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7林氏医门学习第321期 周某,女,48岁,门诊病历。 8月28日首诊:右侧面部、颈部灼热疼痛2天,纳可,二便可,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诊断:蛇串疮。 病机:风火上扰,胆经郁热。 治法:疏风散热,通络止痛。 方药:小柴胡汤合散偏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白芍10g,香附10g,川芎25g,全蝎(研末吞)3g,蜈蚣(研末吞)1条,白僵蚕10g,炙甘草10g。5剂。 辨治思路详解:《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 患者病在头侧,兼见舌质红、苔薄黄,当为少阳胆经郁热,故从少阳经治疗,方以散偏汤加减,佐入全蝎、蜈蚣、白僵蚕息风通络以止痛。 9月1日二诊:头部抽掣疼痛明显减轻,右耳下、颌下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水疱疹,色红,苔薄白,脉弦。 上方加龙胆草10g,山栀子10g,苦丁茶10g,7剂。 辨治思路详解:痛减,疹出,仍需进一步清泄少阳风火,故加龙胆草、山栀子、苦丁茶。 9月11日三诊:带状疱疹消失,右侧后头痛,口干,二便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柴胡10g,黄芩10g,川芎20g,生白芍30g,生地黄20g,甘草10g,桃仁6g,红花5g,瓜蒌皮15g,蔓荆子10g,苦丁茶5g。7剂。 辨治思路详解:疹消,口干,说明热邪有伤阴之象,方以柴胡、黄芩、苦丁茶清泄少阳风火,生地黄养阴,川芎、桃仁、红花、瓜蒌皮辛润通络以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 9月19日四诊:痛除,局部皮肤瘙痒,舌质淡红,苔薄白当归15g,生地黄20g,川芎10g,白芍15g,黄芩10g,山栀子10g,炙甘草10g。 辨治思路详解:少阳经为多气少血之经,痛除疹消,当养血通络,佐以清热,方以四物汤养血通络,黄芩、山栀子清解余热,以甘草调和诸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