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发现,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获得信息是越来越方便了。 但是,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你如何分辨哪些是真相,哪些又是谬传呢?活在信息时代,想要正确识别各种信息,掌握真相,你需要理性决策。然而,很多人听风就是雨,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结果不辨真假,轻易陷入不理性的陷阱,要么搞得自己很焦虑,要么形成错误的认知。爱尔兰物理学家,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大卫.罗伯特.格兰姆斯,针对这一现象,专门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特别容易丧失理智,做出不理性的决策。他在《非理性决策》一书中,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非理性陷阱,并逐一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帮助我们培养理性的科学精神,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找到真相。
01 荒谬的道理曾经有段时间,网上有这样一个说法:手机会提高罹患脑癌的风险。因为手机有辐射,家里使用的网络路由器也有辐射,这些东西正在危害我们的健康。有机构提供价格不菲的套餐,帮助减少wifi辐射的破坏力,还有人指责手机制造商故意对公众隐瞒辐射危害。他们不敢把手机带到卧室床头,每天睡觉前都会切断路由器的电源。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答复是这样的:尚未发现使用手机会给身体带来有害影响。13个国家参与共同调查后也发现,没有数据能证明使用手机跟脑癌的发病率有因果关系。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类对疾病和死亡天生有种恐惧感,加上“辐射”一词的深奥性。大卫.罗伯特在书中给出的科学解读是“中项不周延谬误”,就是说三段论的中项并没有清晰准确的分布范围说明,所以结论不成立。拿手机辐射致癌打比方,人们做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前提1,所有的射频辐射都是电磁辐射。(手机是射频辐射,属于电磁辐射)前提2,有些电池辐射可以致癌。(能量大的辐射才可能伤害人类的DNA,手机射频不在此列)这个分析过程中的第二项是不精准的,所以,它推理出的结论也不精准。第一件事,不要感情用事,别一听到和死亡、疾病相关的信息就开始冲动,保持冷静,不要慌张。第二件事,不要固执己见,别以为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思维方式就是完全正确的,要勤于反思。02 头脑的陷阱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动机性推理”,不去客观评估各种证据,反而将这些证据刻意用来证明早已存在的信念。妻子要是怀疑丈夫有外遇,她会把丈夫的所有言行表现,都拿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加班,应酬,晚归等,这些有可能是客观存在的,跟外遇无关。但妻子会默认丈夫加班应酬都是借口,是谎言,他没有按时回家,就是跟其他异性在一起。现实情况值得警惕,但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符合他思想观念的信息,过滤掉和自身观念相矛盾的信息。比如,看到他人纹身刺青,莫名就会觉得对方不是好人。看到年轻的女性开豪车住豪宅,还不用朝九晚五坐班,就会猜想她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挥霍父母的财富,要么就是其他不正当渠道得到的钱财,拒绝相信她可能是凭借自己的实力,拥有当下的一切。所以,打破头脑陷阱,需要我们对现实情况客观分析,不要带入自己主观的想法,顽固坚持不理性的观点,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偏听偏信,否则就会害人害己。03 做好这些细节,拒绝伪科学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到处都是真假难辨和荒诞不经的言论信息。信息不断地刺激,很多人都会变得麻木不仁,稀里糊涂,人云亦云。要摆脱这种现状,我们在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时,要认真考虑这些细节:凡事要讲证据,没有证据,只有传言的信息,就值得怀疑。表达一个观点时,每个环节都必须紧密相扣,不能有遗漏或跳跃。一个假设必须考虑所有证据,而不能主观筛选有利于自己的作证。这些细节能让我们应对谣言,避免蛊惑和误导,做出正确的决策。科学团体“善思协会”的迈克尔.马歇尔说过:一个人要心悦诚服地接受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你有可能是错的。要想克服偏见,拒绝诱惑,避免上当受骗,最重要的是学会耐下性子,不要急着为自己辩解,而是敞开心扉,尽可能公正客观地检视自己的想法。面对任何信息,先反思,再反应,遵从证据而非盲从情绪,时常进行自我纠正。喜欢今天的文字,点亮【赞】+【在看】,【分享】给更多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