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俄衰亡史:如何从成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强国,又如何走向衰亡?

 云语禅心 2023-01-11 发布于湖北

1905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完全失去了利用日俄战争的胜利,平息国内动荡的希望。

日本虽占尽优势。但在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消耗下,和谈停战对于日本来说是最佳的选择。

于是,在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斡旋下,日俄双方的谈判代表于当年9月5日,前往美国朴茨茅斯签订合约。

那天,日本代表团志得意满,而俄国代表团死气沉沉。

文章图片1

俄国代表团

合约签订的那一刻,代表着历史上一个特别的瞬间:

现代化战争中,黄种人第一次完胜白人。

从此以后,俄国、日本、中国乃至朝鲜在世界政治上地位,均发生剧变。

俄国政治经济形势一度恶化,工人罢工运动、学生抗议游行此起彼伏,全国性革命亦是频发。

文章图片2

沙皇俄国这一横跨亚欧大陆的巨熊,为何会没落至此。要知道刚开始的沙俄可是雄霸欧亚大陆,甚至消灭了蒙古人的金帐汗国,而如今却被东亚刚刚崛起的“小国”完败。

正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沙皇俄国的兴起与没落,皆可以归咎至它的内部结构——贵族与农奴制。

01.起源

公元8世纪,在东欧大平原上涌现了一股“诺曼人”的势力。他们作战骁勇,所向披靡,很快便建立起第一个罗斯公国——基辅罗斯。

虽然这个王朝的统治者属诺曼人,但随着岁月的迁移,终被斯拉夫文化同化,此后诸王公皆用斯拉夫名。

基辅罗斯盛极一时,从10世纪初开始,不断扩张,版图东至伏尔加河口,经克里米亚半岛迄多瑙河口,北起拉多加湖,循波罗的海沿岸,南临草原,初步奠定近代俄罗斯联邦的领土规模。

文章图片3

(右上:基辅罗斯地图)

公元980年前后,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迎娶拜占庭的安娜公主,从此举国皈依东正教。罗斯公国达到鼎盛,成为东欧强国。

然而到了11世纪,罗斯帝国内部矛盾激化,分裂为十八个公国,进入了封建割据时代,大小势力内战频频。

文章图片4

就在他们乱成一锅粥的时候(13世纪),成吉思汗的子孙拔都率领着铁骑杀入了罗斯,建立了钦察汗国,罗斯的大小公国皆归入了蒙古人的统治。

蒙古铁骑,军事力量强大。然而在行政管理和税收方面的能力,却差强人意。因此他们需要从十几个大小公国之间选择一个自己的代理人。

一来二去,这个好处落到了沙皇俄国的前身“莫斯科公国”头上。

他们来代替蒙古人收税。作为代理人,莫斯科大公自然拿到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在暗中为自己积蓄力量。

果然,不到200年,钦察汗国发生内乱,就此分裂。

文章图片5

其他公国试图回到曾经的封建领主制,习惯“称王称霸”的莫斯科公国自然不会同意。

“内战”再次打响。

虽然当时的莫斯科公国虽一支独大,然而跟罗斯的无限疆域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

文章图片6

大公伊凡三世为了鼓励手下的将领为自己卖命,他承诺只要有军功者皆可受封成为贵族,享有封地。

从而从“血源贵族”之外,创造出了“服役贵族”这个新兴的阶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荣耀与功利双重激励下,莫斯科公国的将士所向披靡,不断吞并周边各国。

文章图片7

1480年,伊凡三世统一俄罗斯全境,获得“全俄君主”的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俄罗斯大公”。

战争胜利后,伊凡三世自然要履行诺言,对有功者进行分封,将土地与所在地的农民尽数归于贵族。

头上突然多了一个主子,农民自然不乐意:俄罗斯面积这么大,何处不能为家?于是,为了生存,农民纷纷扛着锄头,远离了家乡。

没有了农民,贵族手中的土地变得一文不值。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伊凡三世颁布了《1497年法典》,严格限制农民的流动,让农民停留在原有的土地上为贵族服务。

农奴制的雏形就此形成。

文章图片8

02贵族的枷锁

此时的俄罗斯贵族,权力极大。当时贵族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争权、倾轧、杀伐。

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任沙皇伊凡四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继位。

大贵族们的横暴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亲政,加冕为沙皇(往日俄罗斯人对拜占庭君主的尊称),并将国号晋升为了沙皇俄国,定都莫斯科。

从此,他开始对贵族进行血腥的镇压,直到消除了贵族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

为了让贵族们不再蠢蠢欲动,他依然保留他们受封的土地,并进一步对农奴的进行管制,严令禁止农民迁徙。只要农民出逃,无论多远,沙皇都会派人将其逮捕,连同其家属、财产归于原主。

文章图片9

然而,却跟伊凡三世时有一点不同:土地、农民不再是贵族的财产,而是沙皇的财产。对于土地,贵族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伊凡四世规定,贵族所拥有的土地不得转让,也不许出售。

农民也是如此,只是暂时“借给”贵族的。他们由地方的村社与贵族共同管理。

对于贵族,伊凡四世也做出了同样严格的限制,要求他们与农奴住在一片地方,不允许自由选择居住地。

因此,农奴制的本质上并不是让农民拥有土地,而是让土地拥有农民。

文章图片10

有一句老话说:“当主子在眼前时,奴隶对他咬牙切齿;而主子在天边时,他就是奴隶心中的救世主。”

在农奴眼里,贵族才是压迫他们的敌人,而真正的“主人”沙皇,却被他们称为“农民的父亲”。

俄罗斯农奴的悲哀,或许也正是起源于此。

既然被称为“父亲”,自然要表现出“慈父”的姿态。

文章图片11

因为农民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沙皇很是“心疼”农民,出台了一系列对农民的保护措施。

比如规定每周农民在贵族的土地上劳动不许超过三天。

沙皇甚至规定农奴犯了错最多杖责15下,并且辱骂农民会被罚款。

沙皇还鼓励农奴直接向他告状,因此,因虐待农奴被流放的贵族非常多。

贵族的权利非常小,义务却非常重。

文章图片12

伊凡四世亲政后还颁布了《军役法》,规定每一位贵族从小就要编入军籍,从15岁开始就要服役。同时贵族封地每达到150俄亩(约2500亩),就要提供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兵(贵族本人必须参战)。

也就是说,贵族平时替沙皇当个监工看管着农民,战时就去服兵役。

每户农民每年要向沙皇缴税0.01卢布。如果农民交不上,缴税的义务就落到了贵族头上。

文章图片13

沙俄经常遇见荒年,这就成为了贵族很重的负担。

而到了战时,贵族又必须自备马匹、武器和粮草,武装自己与农奴,为沙皇打仗卖命。

所以,苏联文学大家利哈乔夫就说:“整个俄国只有沙皇一个人是自由的,贵族和农民都是他的奴隶。”

如此一来,原本战力强悍的贵族,力不从心。沙俄军队的战斗力,每况愈下。

文章图片14

03军事改革与解放贵族

为了缓解战斗力上的疲态,后来的沙皇屡次进行军事改革,企图恢复军队的战力。手段要么铁腕,要么怀柔。然而,不仅治标不治本,反而给俄罗斯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第一道隐患:军事改革激化的上层矛盾

1682年,彼得大帝继位后,为了加强军事力量与加强中央集权,他进行了军事改革。

在军事改革前,贵族打仗所带的农奴,都跟着贵族自己。而军事改革后,全部打乱,重新编排,指挥权集中。

另外,彼得大帝强制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他规定不识字的贵族不可结婚。而贵族的儿子必须去军校进修,军校里拿不到毕业证的也不许结婚。

除此之外,还针对贵族设定了许多严刑峻法。在这种情况下,沙俄取得了短暂的辉煌。

文章图片15

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为皇帝之后,沙俄的扩张更是狂飙突进,是他将沙俄变成了一个军事强国,并为以后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然而他的改革虽然取得短暂的成功,但他的改革之间,有着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俄罗斯贵族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在沙皇的压制下,为国家效力的积极性不高。

若是为了加强军事力量,提高贵族的积极性而非专业素质才是重中之重。

若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甩掉贵族阶层进行统治,那他应该放养贵族、弱化贵族的能力。而现在,他通过各种教育,将贵族的能力提高,岂不是南辕北辙。要知道在封建社会,有太多有能力却无处施展才华的人存在,对于专制本身,就是极大的隐患。

因此彼得大帝的改革,没有解决俄国真正存在的政治结构问题,反而激化了皇权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文章图片16

第二道隐患:《贵族自由宣言》与被放逐的精英

一直到彼得三世,沙皇才开始考虑解决与贵族的矛盾。

为了赢得贵族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现有统治,1762年,他颁布了《贵族自由宣言》,除了贵族服役的强制性义务,同时还不会剥夺贵族所受封的土地。

女皇叶卡捷琳娜大帝即位,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她进一步强化了《贵族自由宣言》对贵族有利的内容。

规定贵族的土地可以继承,贵族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不用像以前那样必须和农奴住在一起。

文章图片17

另外,叶卡捷琳娜拿出80万农奴和5000万俄亩的土地赏赐给贵族。

贵族获得自由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是政治上的放逐。

因为叶卡捷琳娜打算用官僚系统取代贵族,直接对俄国进行统治。

1785年,女皇颁下旨意,明确规定贵族无须对国家承担任何义务。这等于宣布贵族在政治上是无效阶层。

文章图片18

然而当时俄国识字率只有1%-2%,贵族识字率却高达76%,是名副其实的精英阶层。

但是国家却不让贵族参与政治,那国家的治理,女皇只好请来“客卿”。

据统计,叶卡捷琳娜统治期间,政府有高达37%的人,由外国人担任。

外聘人员对俄罗斯的未来,自然更不放在心上。

他们只求能取得当下的成绩来讨好女王,至于会不会透支俄罗斯的未来,他们压根不关心。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亦是如此。叶卡捷琳娜的改革使得农奴制和封建制进一步加深,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裂,即使沙俄已然西化了上百年,但依旧改变不了其农业大国的尴尬处境。

最为致命的是,改革让沙俄完美地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文章图片19

04克里米亚之败

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欧洲列强的农奴制驾崩上已经瓦解,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则促使西欧各国步入了近代化进程。此时资本主义步入高速发展时期,科技已然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此时作为欧洲列强之一的俄国,心中自然是着急不已,再加上农奴制的弊端日益彰显,已然成为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垫脚石。如此一来,改革已然势在必行。

聪明的俄国不甘落后,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陆陆续续地开始了工业革命。虽然他们毫不吝啬地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他们太想要一个结果,难免操之过急,太想要英国完美结果来证明自己。

最为致命的是,俄国的农奴制如同中央集权制一般,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以至于轰轰烈烈地工业革命,在俄国死活开展不起来,甚至最终根本无法持续,只能垂头丧气地以失败告终。

文章图片20

也不难想象,国家行政人员皆有“临时工”与“文盲”担任,政策自然难以推行。

改革一旦停滞,后知后觉地俄国自然是难以跟上欧洲各国的步伐了。而这种差距,在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则完全暴露的出来。

1854年,俄国与英法联军为了争夺黑海出海口的控制权,发起了克里米亚战争。此时的俄国依旧以“欧洲宪兵”自居,丝毫不把已然强大的对手放在眼里,就像清朝看西方列强一般。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战斗民族的俄国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敢和刚毅,可由于两军军用设备悬殊太大,真刀对真枪,自然是俄国最终不幸惨败。

文章图片21

对于克里米亚战争,恩格斯的评价应该是最为中肯的:“克里米亚战争是采用原始生产方式的民族,对拥有现代生产力的民族进行得绝望搏斗。”

的确,就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俄国人是在倍感无力的情况下来打这场仗,最终战败或许早就在他们料想之内。

战争失败,俄国人自然是将矛头对准了沙皇。自此沙皇的威信一落千丈,国内一片怨声载道,农奴制再一次陷入极端的危机之中,积累多年的社会矛盾一触即发,沙皇的统治遭到了极大的冲击。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矛盾爆发时期,仅两年的时间里,俄国就爆发了将近300起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和暴动,极有力的冲击了沙皇的现有统治。

文章图片22

时任沙皇尼古拉一世,则一度难以接受对外战争的溃败,不久之后因患重病而身亡。

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彻底暴露了俄国的落后现状,唤醒了沉睡中的俄国人。至此,沙皇终于意识到改革势在必行。

其实,俄国的改革都不是自觉自发的,而是在战争失败,挨了打之后才会想起来改变。只不过这一次,俄国对于改革,显得更加急迫。

文章图片23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订了《农奴解放法案》,给予了农奴迁徙和择业的自由。

法案规定了,每户农民都有权拥有一块份地,由国家定价,由农奴向贵族赎买。

若农奴购买不起土地,则可以付15%给贵族,剩下的国家垫付,农民分50年还完。

就这样农民有了土地,贵族手里有了现银。《农奴解放法案》颁布后不到20年,俄国就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文章图片24

而贵族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企业家,大力投入到工业化的浪潮中。

就这样,俄国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功跻身世界五强的行列。

然而,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此时的欧洲列强,已然步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当真是讽刺至极!

文章图片25

05结局的开始

不过,新即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依旧延续了父辈的中央集权专制,这就意味着俄国还是在原地踏步。尼古拉二世作为沙俄的最后一位沙皇,他治下的俄罗斯已然是积重难返,社会矛盾已无法调和。

或许,只有战争才能扯下俄国虚假繁荣的遮羞布。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俄国惨败,国内政治经济形式一度恶化,工人罢工运动、学生抗议游行此起彼伏,全国性革命亦是频发。

文章图片26

就在这一年,一个宣称要救俄罗斯于水火的人,站上了政治舞台。这头北方的巨熊将要去向何方?在当时无人知晓。

只有无数从黑暗中冒出的身影,穿梭在俄罗斯辽阔的疆域上……

下节预告:《末日的救赎: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失败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