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莺莺传:浓到化不开的中产焦虑,着急把女儿嫁给张生,哪怕是白送

 昭烈名臣 2023-01-11 发布于河南
国外有一种论调,说中国人不喜欢悲剧,也少有悲剧作品,事实上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中国人的审美可以很明显的分为两层,大众的审美和文人的审美。
文人的审美趣味,基本上还是比较复杂和多远,更能接受悲剧,中国伟大的两部长篇小说《金瓶梅》和《红楼梦》,严格来说都是大悲剧。

但红楼梦后来硬是被人改了,让悲剧变成了正剧,这才让红楼梦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而金瓶梅没有经过俗化,完全是文人独立创作,因此是个彻头彻尾的大悲剧。
金瓶梅在文人中的地位有多高,当年红楼梦写成的时候,脂砚斋曾评论道,这本书是可以和金瓶梅相媲美的,但就是因为金瓶梅过于悲剧了,事实上,大众并不喜欢,全员恶人,庸俗不堪,人物立体,这样有深度的作品,是不可能在大众中普及的。

这方面最典型例子就是莺莺传,用现在的标准看,这是一部短篇小说,莺莺传是个典型的文人小说,是文人内部,自娱自乐的东西,当时印刷术不发达,所以文人写这些东西,是为了消遣和在小圈子传播,根本不会考虑普罗大众读了之后的反应。
这种是否考虑受众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那里面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可是毫无避讳和顾虑,到了宋朝,宋朝的文人瑟瑟发抖,替白居易担心,这种事是可以说的吗。

事实上,这是跟印刷术的普及有关系,中国的印刷术是从宋代开始普及的,苏轼写蛮荒之地写一首诗,很快就能传到皇帝耳朵里,因为有书商印刷和传播,因此宋朝人写任何东西,心里无形考虑的诗,这些是给更大范围内的普通人看的。
但是唐朝不一样,白居易写长恨歌,他本人和皇帝,默认的都是在小圈子里传播,写的隐私也无所谓,毕竟小圈子的人也都知道是咋回事,基本上也就很宽容了。
莺莺传正是元稹写的,不需要考虑大众感受的作品,因此写的特别符合文人气质,塑造的莹莹更是复杂立体。

莺莺传里张生是个渣男,遇到了莹莹之后,被莹莹的美貌所吸引,因此张生就急不可耐的想和莹莹发生关系,让莹莹做他的情人。
西厢记的崔莺莺是个乖乖女,张生是个呆萌男主,他们两个在一起的阻碍是崔莺莺的母亲,因为她嫌弃张生出身不好,要张生必须考取状元,才能迎娶崔莺莺。
里面有段戏码是,张生急不可耐的报了一段自己的岁数,被红娘怼了回去,谁问你这个了,在古代报出岁数,生辰,属于复杂结婚礼仪的一部分。

但是在莺莺传里,急不可耐的却是莹莹的母亲,急切的报出了莹莹的年纪,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
很明显,这段话里急不可耐的变成了崔莺莺的母亲,非常详细的收了女儿的生辰八字,弄得有恨不得马上定亲的感觉。
为什么崔莺莺的母亲,会如此急不可耐的想要把莹莹嫁给张生呢?

这里面就要说道唐朝的门第观念,唐朝的门第观念非常重,有个宰相叫薛元超,典型的名门望族,官至宰相,总结一生的时候,说生平有三恨,不得进士及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编修国史。
没从考进士开始做官,这是薛元超有点凡尔赛,进士当然是荣耀和正途,但是薛元超的门第,根本不需要科举就能做官,而且起点很高。
用今天的例子就是,撒贝宁经常挂到嘴边的,没有参加高考,高考状元的确令人骄傲,但他是保送北大的,薛元超所谓的不得进士及第,就是这种感觉,因为他不需要。

不得娶五姓女,这个是真遗憾,所谓五姓女,指的就是崔卢李郑王这五大姓,在唐朝这属于门第最高的五个大家族,具体来说有七支,五姓七望。
古代男人成功的标准非常单一,就是当官,当大官,唐代再加一个,娶个门第高的老婆,简单来说就是婚与宦。
那这么说来,崔莺莺既然姓崔,崔莺莺的母亲姓郑,清河崔氏荥阳郑氏,正是当时的门第最高的五姓,为什么会着急嫁给张生呢?

陈寅恪先生说,崔莹莹是妓女,唐朝门第观念严重,这也影响了风月行业,很多妓女都冒充是五姓女,就跟李白乱认祖宗一样,都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但这个说法,没有任何的文本支持,而且也难以接受,其实从莺莺传里完全可以看出来,莹莹的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莺莺传里说,莹莹死了父亲,莹莹才17岁,父亲就死了,一个家族的顶梁柱塌了,而莹莹的这个崔,应该是个杂牌崔,跟红楼梦里的贾府一样,贾府真正姓贾的人很多,但有实力有地位的不多,属于嫡系,其他分支并不怎么样。

一个名门望族的旁支,家里的男人死了,很可能就会沦为下等社会的人,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地位,崔莺莺必须要嫁给一个青年才俊,这通常也是五大姓的常规做法,找青年才俊做女婿,补充新鲜血液。
所以,看到张生,莹莹的母亲,才着急说出莹莹的生辰八字,而张生是个渣男,他根本不想娶莹莹,但莹莹已经爱上了张生。
于是跟西厢记里一样,两个人便突破了礼教的束缚,发生了关系,但莹莹很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任何束缚,既是束缚也是保护,脱离了束缚也就意味着脱离了保护。

幸好张生不是最渣的渣男,不该给的承诺一句都没给,不像霍小玉传里的李益,给了霍小玉不该有的希望,最后玩失踪,属于渣男里最恶劣的。
张生没给一句承诺,而崔莺莺内心也十分强大,说出了一句近乎现代女性的话,“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这就是始乱终弃的出处。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开始就是违背礼法的,所以你抛弃我,我也不恨你,干净决绝,后来莹莹和张生都结婚了,猥琐的张生,还冒充莹莹的表哥,想要见莹莹,莹莹则是坚决不见,说珍惜眼前人吧。

那么张生,为什么就不愿意娶崔莺莺呢,具体到真实历史,元稹为什么就不能娶莹莹呢?
这其实跟莹莹的母亲想嫁是一个道理,元稹也是落魄贵族,典型的中产,要是底层,也就真的躺平了,有个女儿价格隔壁种地的,或者给大户人家做妾,都是好的,但是中产最焦虑的就是,必须拼尽全力,才能保证自己不下滑,这种浓浓的焦虑,造成了很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元稹娶的是卢氏女,也是费了好大劲的,他也想往上爬,小说里,张生给的不娶莹莹的理由比较搞笑,属于传统的红颜祸水型,莹莹是个尤物,长得太美,取回来不祸祸自己,就要祸祸别人,因此不能娶,生出来的孩子则是非人非龙蛟、螭,简单来说就是怪物,会为祸人间。

这就是渣男的说辞而已,真实的原因就是,他这样的中产,想要往上爬,就必须拼命的找门第好的女孩结婚,而崔莺莺门第并不足够高,哪怕是姓崔,估计也就是红楼梦里贾芸的水平。
中产的焦虑,自古有之,不仅仅是在今天,历代夹心层都是最难受的,他们不愿意沦为底层,就必须拼尽全力,往上走,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