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老先生讲透“泻心汤类方”

 半夏缘 2023-01-11 发布于山东

导读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五方的组成、功效及组方原则,你都清楚吗?

为何泻心汤类方中,要加入旋覆代赭汤?

用3分钟的时间,跟随本文,跟随刘老,来看一看吧!

泻心汤类共有五方,即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为了比类发明,并把旋覆代赭汤列于其后。

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它是因于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所致。

因此,它兼有胃气不降的呕吐、噫气和脾气不升的大便下利等证。

至于热邪结于心下的热痞,以及上热下寒导致的卫阳不能固表的恶寒汗出之痞,虽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

所以,五个泻心汤中,调和脾胃阴阳而治心下痞气则只有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三方。

余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它们虽有心下痞证,而其病机似应另当别论。

旋覆代赭汤证,也兼见心下痞,可以作为泻心汤的类证,但病机属于胃虚肝逆,

而又痰气相因,故虽有噫气不除之特点,然无呕吐下利之变,而与脾胃升降失序者又有不同,故亦不得混为一谈。

半夏泻心汤

【药物组成】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本证的特点: 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带酸苦,下见大便泻利,舌苔白腻,脉多见滑,而是其候。

【原文】

第149 条。

【方义】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半夏泻心汤属于和解剂之一,其病由于中州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以芩连之苦寒以降之;

脾气不升而生寒,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

痰饮扰胃,上逆作吐,故用半夏化饮降逆止吐;

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

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升,蠲痰消痞,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

【选注】

尤在泾:“痞者,满则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善开其结;

黄连、黄苓之苦,能泄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

【按语】

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方中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于一炉共治,为和解脾胃寒热而设之方。

本方为治疗脾胃疾病开辟了一条途径,在临床上,对单纯的脾胃热证基寒证较易医治,而对于脾胃运化失常所产生的寒热夹杂、升降乖戾之证,若不明和解脾胃阴阳之法,则往往令人束手无策。

目前,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病证。如运用得当,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方歌】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滓重煎调胃肠。

【医案选录】

张某,男,司机,素嗜酒。1969 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虛,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

黄连6克,党参9克,

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一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一剂,则痞利皆减。凡四剂痊愈。

(刘渡舟医案)

大黄黄连泻心汤

【药物组成】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煎服法】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适应证】

(一)心下痞满,按之不痛,心烦溲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脉浮或数。

(二)治心下痞,兼吐血、衄血等火热迫血妄行证。

【原文】

第154条、164条。

【方义】

大黄苦寒,泄热而破结; 配黄连之苦寒,以清心胃火邪。俾火邪去而气和,则痞满可除。

【选注】

成无己:“《内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泻虚热。”

钱潢曰:“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脘也。

胃居心之下,故曰心下也。

其脉关上浮者,浮为阳邪,浮主在上,关为中焦,寸为上焦,因邪在中焦,故关上浮也。

按之濡,乃无形之邪热也。热虽无形,然非苦寒以泄之不能去也,故以此汤主之。”

【按语】

本方乃治疗热痞的正治之法。成注所云“虚热”意指无形邪热结于心下,其中并无实物可言。

故服用本方不必煎煮,而以沸水浸泡片刻,然后绞汁去滓即可服用。

这种制药方法,在于取其寒气之轻扬以泄热,避其苦味之重独以攻下。

本方仅以大黄、黄连二味,然附子泻心汤则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恐前方中亦有黄芩,而后但加附子。

又《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再考《金匮· 惊悸吐衄篇》的泻心汤亦芩连并用,可见本方有黄芩为理想,以增强清热泄痞之功。

本方临床上应用较广,不仅是治疗热痞的主方,也能治疗因于火邪的诸般血证。

《圣惠方》还用本方治疗: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之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心膈烦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粪门肿痛等证,反映了其清热的作用为优。

【方歌】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泄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医案选录】

甘肃高寨孙某,60岁。鼻衄如注,心烦不眠,心下痞满,小便发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而苔薄黄,六脉皆数。

辨为心胃之火上炎,扰动气血。

气不和则心下痞满,血被灼则鼻衄不止。

治当泻心清热,则气血自安。

处方:

生大黄9克,黄连6克,黄芩6克。

用滚汤浸药片刻,饮一碗,而衄痞皆愈。

(刘渡舟医案)

附子泻心汤

【药物组成】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煎服法】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适应证】

上述之热痞,而又兼见恶寒汗出之证。

【原文】

第155 条。

【方义】

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泄热,沸水浸渍以泄气分之痞;

附子辛热,别煮取汁,用以扶阳固表止汗。

共为寒热并用,正邪兼顾之剂。

【选注】

尤在泾:“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

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

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按语】

本方中三黄生用,沸水浸渍,是取其轻清之气,以泄上焦之热。

尤妙在附子熟用另煎,是取其醇厚之味,以温下焦之寒。

如是,阳得附子而复,则恶寒汗出愈;

热得三黄而除,则心下痞满自消。

本汤证应与热痞兼表未解者相鉴别。

如果其人恶寒汗出,而又有发热脉浮、头项强痛等证,则宜汉遵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

宜用桂枝汤先解其表,表解后,方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泄其痞。

【方歌】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医案选录】

宁乡学生某,得外感数月,屡治不愈。延诊时,自云腹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

时夏历六月,以被围绕。取视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

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

阅二日复诊,云药完二剂,疾如失矣。

为疏善后方而归。

(摘《园医案》)

生姜泻心汤

【药物组成】

生姜(切)四两 甘草(炙) 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洗)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

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适应证】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

【原文】

第157 条。

【方义】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而成。

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故饮食难于消化,致使水饮内停而成痞。

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消痞气;

干姜温中以去寒邪;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

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治胃气上逆。

【选注】

《医宗金鉴》“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

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

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

干姜、甘草以温里寒;

黄芩、黄连以泄痞热。

此方备乎虚水寒热之治,对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尤在泾:“汗解之后,胃中不和,既不能运行真气,并不能消化饮食,于是心中痞硬,干噫食臭。

《金匮》所谓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人噫是也。

噫,噯食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土得不及而水邪为殃也。

故以泻心消痞,加生姜以和胃。”

【按语】

本方治胃不和而有水气之痞,此证水气虽已波及胁下,但病根犹在于胃。

因寒热互结较重,故心下痞满且硬。

胃虚食滞,故见干噫食臭等证。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而以水气之患为突出。水气不化而横流,故胁下作痛;

若水走肠间,则腹中雷鸣下利。

所以,本方重用生姜之辛散以和胃散水,他药则与半夏泻心汤同。

本证如见小便不利,亦可酌加茯苓为要。

【方歌】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医案选录】

潘某,女,49岁,湖北潜江人。主诉心下宿塞, 当胃脘处高起如鸡卵大小,噫气频作,呕吐酸苦,大便溏稀,肠鸣漉漉,饮食少思。

查其人体胖,面浮肿,色青黄而不泽;

视其心下隆起一包,按之则没,抬手则起。

六脉滑而无力,舌苔水滑。

辨为脾胃之气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挟水饮,故而成痞。

气聚不达则心下隆起,然按之无物,但气痞耳,故按之则消。

为疏生姜泻心汤加茯苓,连服八剂,痞消包平而愈。

(刘渡舟医案)

甘草泻心汤

【药物组成】

甘草(炙) 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黄连一两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

【原文】

第158 条。

【方义】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

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

佐以大枣之甘,则扶虚之力为大;

半夏辛降,和胃消痞;

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

【选注】

尤在泾:“伤寒中风者,成氏所谓伤寒或中风者是也。

邪盛于表而反下之,为下利谷不化,腹中雷鸣,为心下痞硬而满,为干呕心烦不得安,是表邪内陷心间,而复上攻下注,非中气空虚,何致邪气淫溢至此哉?

医以为结热未去,而复下之,是已虚而益虚也。

虚则气不得化,邪愈上逆,而痞硬有加矣。

故与泻心消痞,加甘草以益中气。”

《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

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

半夏之辛,降逆止呕;

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

干姜之热,散阴泻痞除烦,凝之痞寒,缓中降逆,寒热并用也。”

【按语】

本方由于反复误下,脾胃气虚较重,成痞利俱甚的心下痞证。

但本方却无人参,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只是增加了一两甘草,却少了三两人参。

按林亿所云此方无人参,乃脱落之过,故本方当有人参为是。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为治疗心下痞的方剂,皆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而出现的心下痞满与呕利等证为主。

三方药物相仿,治疗略同,但同中有异。

其中辛开苦降甘调而各有偏重。

如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兼呕为主;

生姜泻心汤证则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与下利为主;

甘草泻心汤证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

临床应细心体察每方的特点,而选择运用。

【方歌】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医案选录】

郑某,女,32岁。

其证上则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

下则前阴黏膜溃破,既痛且痒;

中则心下痞满,饮食乏味。

切其脉弦而无力,舌有薄白之苔,颊

部黏膜溃烂成疮。

问其小便尚称正常,唯大便每日两次而成形,辨为脾虚不运,升降失常,气痞于中,而又挟有䘌毒之害。治宜健脾调中,兼解虫毒。

处方:

炙甘草12克,黄芩9克,

人参9克,干姜9克,

黄连6克,半夏10克,大枣7枚。

此方共服十数剂,而诸症逐渐得瘳。

(刘渡舟医案)

旋覆代赭汤

【药物组成】

旋覆花三两 人参三两 生姜(切)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炙) 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胃虚而肝气挟痰饮以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甚至呕吐痰涎,头目眩晕,舌质淡,苔白滑,脉来弦。

【原文】

第161条。

【方义】

旋覆花疏肝利肺,除水下气;

代赭石质重下沉,镇肝降逆;

更以半夏、生姜温化痰饮,消痞散结;

人参、炙甘草、大枣补中益气,以照顾中土之虚。

【选注】

罗天益:“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

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也。

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生姜、大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

更以代赭石之重,敛浮镇逆;

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蠲饮于上。

浊降则痞硬可消,清升则噫气可除矣。

观仲景治少阴水气上凌,用真武汤镇之;

治下焦滑脱不守,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固之。

此胃虚气失升降,复用此法理之,则胸中转否为泰。其为归元固下之法,各极其妙如此。”

【按语】

本方原文中有“噫气不除”一证,考其意义有三:

一则噫气不除,持续不断,频频发作;

二则心下痞硬,不因噫气而减;

三则或已服生姜泻心汤,而噫气与心下

痞硬不除。

因本证为中虚有饮,虽与生姜泻心汤证同,但土虚木乘,肝气上逆,故噫气不除乃是本证的特点。

且噫气不除,重于干噫食臭,而无腹中雷鸣下利等证,故既要补虚和胃化饮,更须要降逆平肝,方能获效。

方用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生姜五两,三药之剂量比例有一定的治疗意义,切不得任意改动。

本方用于治疗杂病的呃逆、呕吐,反胃等证,凡符合本病情的也同样有效。

有人在临床用治美尼尔氏综合征的呕吐,据说效果很好。

【方歌】

旋覆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子,赭轻姜重方奏功。

【医案选录】

魏生诊治一妇女,噫气频作而心下痞闷,脉来弦溃,按之无力。

辨为脾虚肝逆,痰气上攻之证。

为疏:

旋覆花9克,党参9克,

半夏9克,生姜3片,代赭石30克,

炙甘草9克,大枣3枚

令服三剂,然效果不显,乃请余会诊。

诊毕,视方辨证无误,乃将生姜剂量增至15克,代赭石则减至6克,嘱再服三剂,而病竞大减。

魏生不解其故。余曰:仲景此方的剂量原来如此。

因饮与气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开散。

代赭能镇肝逆,使气下降,但用至30克则直驱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宿则无功,故减其剂量则获效。

可见经方之药量亦不可不讲究也。魏生称谢。

(刘渡舟医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