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qū)胠(qiè)箧-2 【原文】 (fú)夫川竭而谷虚,丘(yí)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zhòng)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zhòng)重利盗(zhí)跖也。(wéi)为之斗(hú)斛以(liáng)量之,则并与斗(hú)斛而窃之;(wéi)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wéi)为之符(xǐ)玺以信之,则并与符(xǐ)玺而窃之;(wéi)为之仁义以(jiǎo)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zhī)知其然(yé)邪?彼窃钩者(zhū)诛,窃国者(wéi)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zhì)知(yé)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hú)斛权衡符(xǐ)玺之利者,虽有轩(miǎn)冕之赏(fú)弗能劝,斧(yuè)钺之威(fú)弗能禁。此(zhòng)重利盗(zhí)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 【注释】 (1)川:两座山之间的流水。 (2)竭:干涸。 (3)谷:两座山之间的流水道。 (4)虚:空旷。 (5)夷:平。 (6)渊:深潭。 (7)实:满。 (8)故:事故,变故。 (9)重圣人:使圣人之法得到重视。 (10)重利盗跖:使盗跖获得厚利。 (11)斗、斛: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 (12)之:前“之”指天下之人,后“之”指斗斛所量之物。 (13)权:秤锤。 (14)衡:秤杆。 (15)符玺:古代用作凭证的信物。符,符契;由两半组成,合在一起以验明真伪。玺,印章。 (16)信:取信。 (17)矫:纠正。 (18)钩:腰带钩,此泛指各种细小的不值钱的东西。 (19)诛:刑戮,杀害。 (20)逐:竞逐,追随。 (21)揭诸侯:高居于诸侯之位。揭,举而夺之。 (22)轩冕:轩车和礼帽,指高官厚禄。轩,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所乘坐的车子。冕,古代大夫或诸侯所戴的礼帽。 (23)劝:劝勉,鼓励。 (24)斧、钺:刑具,这里代指行刑。钺,大斧。 (25)示:显露。 (26)明:显示,使人明白的意思。 【译文】 溪水干涸,山谷就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就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贼就不会再兴起,天下也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贼也就不会停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实质上也是加倍地有利于盗跖之流。圣人给天下人制定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大盗贼就将东西连同斗斛一起盗窃走了;圣人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大盗贼就将东西连同秤锤、秤杆一起盗窃走了;圣人给天下人制定符契、印玺来作为取信的凭证,那么大盗贼就连同符契、印玺一起盗窃走了;圣人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矫正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那么大盗贼就连同仁义一起盗窃走了。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了诸侯。诸侯的门庭都打着仁义的招牌,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人的智慧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贼、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了高官厚禄的赏赐,也不可能劝止他们;即使有刑罚的威严也无法禁止他们。这些加倍有利于盗跖之流,使得他们处于不可禁止的局面,正是圣人的罪过。所以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渊,治理国家的利器不能随意显露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能展示给天下的。 【赏析】 庄子的意思是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渊,治理国家的利器不能随意显露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能明示于天下的。庄子的这一思想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有多少德才,都不要轻易地显露于外,要善于隐藏,这样才能更好地躲避祸患,保全自身。 一个人自恃才能过人,总是表现过多,往往会给对手带来压力和不快。对手就会感觉你气势过盛,不可一世。他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就会将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当你的傲然之气表现出来的时候,他甚至会怒火中烧,不择手段地对你施以明枪暗箭。这个时候,你就危险了,所以,欲成大事者必须学会自敛锋芒、韬光养晦。 【原文】 故绝圣弃(zhì)知,大盗乃止;(zhì)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xǐ)玺,而民朴鄙;(pǒu)掊(dǒu)斗折衡,而民不争;(dān)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zhuó)擢乱六律,(shuò)铄绝(yú)竽瑟,(sè)塞(gǔ)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sàn)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jǔ)矩,(lì)攦工(chuí)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zhuō)拙。(xuē)削(zēng)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rǎng)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shuò)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lèi)累矣;人含其(zhì)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pì)僻矣。彼(zēng)曾、史、杨、墨、师旷、工(chuí)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yuè)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
【注释】 (1)擿:掷。 (2)朴鄙:朴实无华。朴,敦厚、朴实。鄙,固陋、无知。 (3)掊:破,打碎。 (4)殚:耗尽。 (5)残:毁坏。 (6)擢:拔掉。 (7)铄:销毁。 (8)绝:折断。 (9)竽瑟:两种古乐器之名,这里泛指乐器。 (10)瞽旷:即师旷。因其眼瞎,所以又称“瞽旷”。 (11)含:保全。 (12)文章:文采,花纹。 (13)五采:即五色。 (14)攦:折断。 (15)工倕: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16)有:保有。此处“有”字很可能是“含”字之误。 (17)攘:推开,排除。 (18)玄同:混同。玄,黑,幽暗。 (19)累:忧患。 (20)僻:邪恶。 (21)外立:在外表上树立,即对人炫耀之意。 (22)爚乱:迷乱。爚,炫耀。 (23)法:这里指圣智之法,一说“法”即“大道”。 【译文】 所以,杜绝圣明、摒弃智巧,大盗贼就能止息;扔掉玉器、毁掉珠宝,小盗贼就会消失;烧掉符契、砸毁印玺,百姓就会浑厚质朴;打碎升斗、折断秤杆,百姓就不会争斗;彻底摧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才可以共同探讨和商议。搅乱六律、毁折乐器,并堵住乐师的耳朵,天下人才能保全原本的听觉。 消灭纹饰、离散五色,粘住画师的眼睛,那么天下的人才能保全原本的视觉;销毁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矩尺,折断工匠的手指,那么天下的人才能保有原本的智巧。所以说:“天然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qiū)鰌忠孝,钳住杨朱、墨(dí)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 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赋,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鰌、杨朱、墨翟、师旷、工匠和离朱,都显露、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的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