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心说|八佾篇3.8:根性

 liuhuirong 2023-01-11 发布于湖北
《论语心说|八佾篇3.8:根性》----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三月初八 于自家作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哲学家尼采,似乎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这话说的不错。《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在向公孙丑解释,“何谓浩然之气”地时候,举了一个“宋人揠苗助长”的例子。

曰:“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在用“宋人”举例子之前,还说了:“心勿忘,勿助长也。”七个字。好像人地“浩然之气”,和“植物”,有一定的关系……

很奇怪。不仅尼采拿人比树,孟子拿人(气)比:苗;《论语》中,孔子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出自《论语·子罕》)孔子真的是在说:“苗”的问题吗,如果不是,那(孔子说的)“苗”,是什么,“秀”是什么……这又和人,有甚么关系呢。

其实没有正确答案,只是经验。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普遍的、广泛地知识,(通过写作,思考)调和成属于己的真實,和经验。《论语》在大部分人手里,或者是一本普通的,讲道理的书。

但是《论语》在拥有“得新力”(既:通过写作调和,最终将广义的知识,梳理,论辩成为能被己所用,并助己心境得以提高、上升的新知识的能力)的鄙人看来,《论语》就成了一本:“法语书”。

道理是这样的。所以鄙人写的,都是鄙人认知到的,曾对鄙人的成长,有所助力的经验的分享;并不能像学问一样,咬文嚼字,在'字意’上下功夫了。

那是为他人而学;鄙人是为己而学

不一样的。所以,鄙人的经验,只是鄙人的天赋,能对他人有多少用,是未知数。

敬请知悉。这里,《论语·子罕》中,孔子说的:“苗”、“秀”,“不实”,其实是在比喻:人。就像《论语·八佾3.8》中,孔子说的:“绘事后素”一样。

曰:“礼后乎?”这里,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子夏,子曰:“起予者商也”,实际上,就是在原则上默认了子夏说的:“礼后乎”一句。

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后也后也

道理是一样的。那么“苗”与“秀”,“秀”,又“不实”,是甚么关系呢。

这里,我们就要说,尼采的那句名言:“人跟树是一样的……”

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日光,根,就越要伸到黑暗的地底。

很多人,可能对这句话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讲:阴阳先阴后阳

没有说“阳阴”的。都是:阴阳,阴阳。确实如此。一个人的茁壮伟岸,确实要经历一段黑暗的日子……無论是形式上的,还是形而上的。形而上的,就是:气。养气也要先找到,才行。孟子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换言之得于心求于气也

道理,是这样的。这个'得于心’,就算是:出苗了。

道理是这样的。“出苗之后……就可以慢慢的,养气。即:“心勿忘,勿助长也”。不要“揠苗助长”,“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等等。

就是:养气。养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活到老养到死

1.

关键是:“出苗”(既:得心)。怎么得心怎么出苗……这是个关键问题了。道理是这样的。孔子曰:“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如果用“秀”,比作:礼,外在的,外面的形式……

“实”比作:心,的话;那么“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所说的,便是:不满足“绘事后素”的人,是有的。既:“秀而不实者”了。没找到却只有外在的形式),这样的人是有的

2.

《论语·八佾3.8》“绘事后素”的意思,是说这样,会比较好。'苗而秀’,'仁后礼’。这是最理想的。素为仁,绘事为:礼。

苗为:仁,秀为:礼。但是很多人出不了苗,也既是找不到:心。很多人的“种子”埋地太深太深见不到光

3.

见不到光就很难向上生长......所以,若想出苗,并将“浩然之气”养成:“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以上,皆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那么气质的清,也既是:“种子埋藏的深得恰到好处才行

道理是这样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三月初八 于家中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