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心说|为政篇2.14

 liuhuirong 2023-01-11 发布于湖北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人一旦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修养以后,其显露出来的特征,往往是近似的。

人并没有刻意的进行过道德修养的训练追逐本能,听从本能的号令、与驱使。其显露出来的特征往往也是近似的

故,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出自《论语·公冶长5.3》)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人真是个君子呀,鲁国没有君子的话,斯焉取斯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好品德地呢?”道理是一样的。“鲁無君子,斯焉取斯”,这点,八个字充分表明了:“君子”,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到达的我们暂不讨论所谓:“君子”,是什么……一种内心的境界高度亦或者是一种现实的地位和名气或者就是一种表面地存在形式什么或什么样儿的就称为:君子……我们不知道。但是:“鲁無君子斯焉取斯八个字告诉我们:“君子”,是可以通过我们地主观努力从而到达地这即很好不是吗

学,由学至诚。这是我总结的,不完善,和片面的修养方法。道理,是一样地。由学至诚,是我总结地修养办法。主要是。也不是上学,背个书包,去某个建筑里,听着遥远的课……也不是的。是为自己,所以主要,还得学自己喜欢自己有兴趣的。这点很重要。故,孔子所说的君子小人,实际上我认为,并不存在情绪化君子小人是一种人生的客观状态

道理是一样的。当,你满足某种客观条件,你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地时候,你就在某种意义下,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了所谓:“君子”的条件,也即可以称为,叫做:君子了。反之如果你没有满足某些客观条件且亦不处于某种状态下的时候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不像君子你也许是:“小人

道理是一样的。孔子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孔子有可能掌握了让当时的人们进阶成为君子地某种办法和手段。故,孔子曰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在说他自己。道理是一样的。

“鲁無君子,斯焉取斯”,这句话,当然是后世安给孔子的。整个《论语》也极可能是后世安给孔子的。但我猜测有些话未必是孔子地原话

以讹传讹。但《论语》是客观存在的;故,我们就“将错就错”的说罢。

研究《论语》对人生没有什么坏处。所以,这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实际上也是孔子地发现总结。孔子发现,君子,是这样的。小人,是这样的。这个客观事实是建立在人类有更高标准的情况下才成立的。既:如果我们都“茹毛饮血”,那这:既“君子”、“小人”都不重要。你说呢。

可见,在西周时或更早人类在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中的分化特点起码被儒家发现和定义了道理是一样的。作为人而言,人呼吸,行走,生存着……for what。For what.为了什么……价值何在。那無非两个价值

既: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出自《论语·述而7.12》)“执鞭之士”,实际上代表的就是普遍的社会价值孔子在用执鞭之士以前用了一个。“虽执鞭之士”,既:即便是“执鞭之士”,道理是一样的。富而可求也即便是执鞭之士,我也干。表明了,孔子并不反对人追求:“社会价值”。道理是这样的

一样地。但如果没有,不可求,既:“富不可求”,那,你就追求自己想干的;“从吾所好”。吾所好便是我的人生价值人只有这两种价值,人存在,呼吸,行走,并活着只为了这两种价值,而努力、奋斗。

1.

道理,不是这样的吗。故,在追求这两种价值中人产生了分化很难说“君子”应该追求什么或者“比而不周”的小人是在追求人生价值还是社会价值这都是片面的。因为“人生价值”里,有小人,君子。社会里,亦然。但是,《礼记·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地顺序我是认可的。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君子是这样一步一步以至明明德于天下。这里,無论是人生价值的君子,还是社会价值里的君子,亦然。两种价值的君子都一样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出自《礼记·大学》)

2.

小人则反是。---作者:李轻 庚子年 二月初十 于自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