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心说|学而篇1.1

 liuhuirong 2023-01-11 发布于湖北
《论语心说》作者:退休的魔法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心说》的方向,并不是致力于在字意上下功夫,因为在这点,既:字意上我也是:“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摘自《论语·先进11.20》)《论语心说》重在理解字义和应用于实际上

我们学《论语》,有什么用,实际上,《论语》不是用,《论语》和用隔着一段距离。孔子自己也说,子曰:“吾不如老农。”(摘自《论语·子路13.4》“吾不如老圃。”(摘自,同上)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说明孔子对于用这个字,看的不是很重。“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9.1》)孔子对用并没有看的很重,相反,孔子是一个志力于让人们追求内在的理性和天赋良知的人

但那往往和世界的利益,是格格不入的。故孔子对于他自己所处时代已经面临的“礼崩乐坏”的现象,是十分忧虑,以及焦急的。因为孔子认为,人们在“礼”、“乐”之治的情况下,行为是不得不规范的,这种当时社会整体的大环境,约束着每个人守规矩、懂规矩。“礼”可以约束人的行为,无论这个人心里怎么想,见大家都守礼,懂规矩,那我也得规范自己。于是乎,“成为了一种它代表理性和理智这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好地

孔子希望人们理智,用“礼”来约束人们,这样情感才不至泛滥,因我个人认为人世间一切的恶皆始于情的泛滥,道理是一样的。

孔子赞成以理化情以礼化情,就是让人们有节制的去生活,工作,学习……特别是在婚,丧,嫁娶这种人情绪容易波动的时候礼的规范就愈加成熟,与规整

它是成体系的。而,有了礼的规范,使人们不得不重视理性,理智之后,情也是要维系的。于是有了:“乐”。“”,作为一种调节情感的方式与理搭配做到中和。这就是孔子赞成的:“礼乐之治的基本概貌了道理是一样的

但,孔子的“礼”和“乐”,并不是做表面样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出自《论语·八佾3.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乐都是外在的是一种形制形式。关键,孔子是要人们有“仁”,或者说:找到仁吧。道理是一样的。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摘自《论语·里仁4.4》)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是孔子的最终希望,也是《论语》书的意义,也是《四书》(既:《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意思;道理是一样的。苟志于仁无恶也,同时,这句话也说出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心声。找到“仁”让我们一起找到仁吧

这也是《论语心说》的意义,和初衷。道理是一样的。孔子不反对表面形式,孔子爱音乐,孔子也是“礼”的专家。“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出自《论语·述而7.3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7.14》)“师冕见……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摘自《论语·卫灵公15.42》)以及《论语·八佾3.12》中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均说明孔子对礼乐是相当精通且有一定自信的。但这仅仅是外在的。是外功,和形制,孔子更让我们去向内求,而不仅仅是学会一、两项吃饭的技能,或生活的手艺了。

一切的'道’,都归向同一个地方,那是我们的心。孔子所传授的“六艺”,既:礼,乐,射,御,书,数,是道也是技能。但那仅仅是手段,和方法;不是目的。孔子的目的是让我们由道及德道德(到德)道理是一样的

孔子是让我们:到(“道”)德。这是孔子交给我们后世儒生的意义,和心愿了。道理是一样的。故,《论语》,包括《四书》是一套“心学”的书,而《论语心说》,也是凭心而论了。道理是一样的。学而1.1是《论语》的开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上面,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归根究底,人家不了解你,是因为你不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13.23》)你跟别人不一样,这没有什么可自责,和害羞的。不一样不是罪。“人不知”,更不是人家的罪。人不知怎么了,做好事,一定要留名吗。笑话。但是,你“愠”,就是你的问题。是你修养不够。

怎么办,修养就是了。孔子自己也说:“知我者其天乎”(摘自《论语·宪问14.35》)了解我的,只有天吧。所以,古往今来的君子们,很多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既:“人不知”的问题。所谓“犯而不校”(出自《论语·泰伯8.5》),何况是不知呢。

这种小事,就随他去吧。所谓:“君子坦荡荡”(摘自《论语·述而7.37》)难道,不是这样的道理吗。一样的。----作者:退休的魔法師 庚子年 正月初七 于家中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