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在读《资治通鉴》,越读越害怕。 读史这种事情,如果读者不是老于世故,细心揣摩,那就定要有良师指导,否则一定会越读越傻,甚至会给自己惹来大祸。 这里举个例子:子思谏卫侯。 02 子思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 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 孔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 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评: 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孟子的老师。按照孔子的标准,乱拿群众鸡蛋的苟变显然不是厚道君子。但是战国纷争,德显然已经不是那个时代选人的第一标准。 乱世之中,才在德先,后来乱世中的统治者们也在不断实践这个观点。能用无德有才之人,需要统治者有足够高超的统御技术,否则就会被反噬。 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附和如出一口。 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 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竟会这样?” 孔说:“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子思对卫侯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 卫侯问:“为什么?” 回答说:“事出有因。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改正你的错误;于是他们也说话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误。君臣都自以为贤能,下属又同声称贤,称赞贤能则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这样,怎么会有好的结果!《诗经》说:'都称道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评: 读这一段话时,我满腹狐疑:子思这么直谏,不会要了自己的命么?以我个人的经历,直谏从来没有好果子吃。 前一段文字中,子思非常理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智者,但到了这一节,就变得迂腐。 子思背后议论卫侯说,说这个君王自以为是,所以,周围的大臣只好阿谀奉承,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老话说,好言不劝该死的鬼。既然卫侯本性如此,没有遇到大的挫折,是很难改变其心性的。 子思面刺卫侯非但没有效果,还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实在不像是通晓人心人性的大智者所为。 有人考证这段历史,认为这是司马光自己夹带的私货。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这段历史记录在公元前377年,这时候子思已经去世25年了,就算活着也要106岁了。且司马光只是含糊地说,这是卫侯,并没有具体指出哪个卫侯。有考证说是卫慎公,但卫慎公死于公元前383年。 子思的观点只是司马光的个人观点。《资治通鉴》是给皇上看的,他这是要让皇上看到,应该怎么以史为鉴,治理国家,而不是指导普罗大众。普通人要是在昏君面前当面指斥“君不君,臣不臣”,大概率会变成冤死鬼,就算子思恐怕也不得幸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