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广西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总计有百十来个县市区,那自然就有百十来个地名了。这些地名起源,早至秦汉,晚至近年,命名来源各有故事。真要深究起来,得写成好多篇《广西人文》了。 在这百十来个地名中,要说谁的名字起源最早,谁的名字用得最久,估计很多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第一印象都会想到“桂林,苍梧,合浦”这三个名字。 历史书上都有介绍的: 秦始皇开置岭南三郡,桂林郡就是其一,那“桂林”之名开始了; 《史记》云: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按这说法,“苍梧”之名出现更早;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收服南越国,改岭南三郡为七郡(后为九郡),合浦郡是其一,那“合浦”之名开始了。 按这样说法,那名字起源最早,名字用得最久,常见的,似乎就只有这三地名了。但是,要是说“两千余年没变名的地方”那这三个地方就得另外说道说道了。 桂林,秦始皇的桂林郡,相当于今天的省建制,管治的是今天广西的大部分区域,另外桂林郡中设有一个桂林县,开始在象州一带,后来经过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间“桂林”的命名也有所中断,直到最后北移到今天的桂林市用了“桂林”这个名,才成为具体的地方名字。 苍梧,早期的史籍一般说是“仓梧”,是南方最早的古国之一,仓梧国的国名,仓梧国中心在哪,现在还有所争议。到汉元鼎汉武帝改岭南三郡为七郡时,立了个苍梧郡,也是一个很大的行政区域,郡治叫广信县。直到隋开皇三年(583年),把广信县改名苍梧县,苍梧才成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名,和今天的苍梧县虽说有一定距离,但也是可视为一脉相承的。 合浦,汉元鼎六年汉武帝改七郡时,就同时设了个合浦县。自此,合浦这个名字也代表了具体的地方名字,虽然两千余年来,合浦县的行政范围一会大一会小,地理位置也有所变动,但合浦县的沿革可是一直没有中断过,变来变去大致都在这个范围的。 所以,真正来说,两千余年来,今天广西地界上一直没有改过名字的地方,“合浦”算是一个,桂林,苍梧都不算数。 那合浦是广西唯一一个两千余年没改名的地方吗?当然不是了,正如本文题目,唯二的还有“荔浦”。 荔浦这个名字,这个地方有两千余年的文化历史?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料到的。 荔浦,之名,都始于汉元鼎六年,可以说和合浦是同时期成名的。汉武帝改岭南三郡为七郡时,设了个苍梧郡,郡领十县: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猛陵。 荔浦县建制开始于此,当然了,那时候的荔浦县是很大的一片区域,不说多,就今天平乐县在那时都是荔浦县地,至于这个地方的名字为什么叫荔浦呢? 史籍中有两种相反的说法: 一说因为当初选址定居建城的时候,落脚之地是荔江边的一个“浦”,“浦”即是小河流入大河的入口的地方,所以叫荔浦。 这种说法是先有荔江之名,因城建于荔江的“浦”,所以才有荔浦的命名。 另一说则完全相反了,当初选址建城的时候,这时候这条江还没有名字,人们来到江边的这个“浦”,看到这里长满了一种叫荔草的植物,就把这里叫荔浦,并由此开始定居,建城,顺理成章的,就把这里叫做荔浦了,后来就把城边的这条江,叫荔江,也就是今天的荔浦江。 这种说法是先有荔浦城,才有荔江之名。 史书中大部分采用的是第一种说法。但问题来了,荔江又是怎么命名的呢?汉武帝收服南越国之前,秦,南越国统治时期,一个郡县,一个县的辖区是非常大的,很多地方必定是荒芜人烟,汉武帝改七郡后,有了建制,各地才慢慢的有了人聚居,才开始开荒地方,为了方便各地的联系交流,各地才开始有了地名。 所以,觉得应该是第二种说法比较合理,先有荔浦城,才有荔江之名。当然,由于缺少文献的记载,这只能猜测了。
如果看文细仔的话,可能有人会看到前面提到的,汉元鼎六年时,苍梧郡设的十县中,还有一个富川县。 这个富川县和今天的富川县应该是差不离的,从历史沿革来说,是有着很紧密的联系,那为什么不能算是唯三的二千年不改名的地方呢? 那就得说说富川县的历史变革了,在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的时候,富川县被升级为州,即富州。而天宝二年(743年),富州又被降为县,改称富水县。到乾元元年(758年)时,才又恢复名为富川县。 由此,“富川”之名曾中断了百余年。 也就是这百余年,“富川”这个名字,也就不能被称之为唯三的二千年不改名的地方了,咬文嚼字的论,只能称之为有二千余年历史的地名了。 所以,合浦,荔浦这两个“浦”,就成为今天广西地界上唯二两个二千余年没有改过名字的地方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