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不喜欢的事入手,你就有了完整的体验

 大侃说 2023-01-11 发布于山东

马哈拉吉说:你总是在寻求快乐,避免痛苦,总是在追求幸福与平静。难道你看不出来,正是你对幸福的追求,让你感受到悲惨?尝试另一种方式:对苦与乐淡然处之,既不追寻,也不拒绝,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我是”的层面上,而这“我是”是永恒的存在。

从这段文字延伸到日常,之所以有太多浮躁,恐惧,不安。在于我们追求的方向错了。我们总想拥有更多,欲望不断的膨胀,拥有再多也不知足。不知足才会痛苦。

我们又想追求平静,而平静和欲望是冲突的。我们认为的快乐,就是沉迷于各种快乐环境和情景之下。那么当离开了这样的环境和情景,快乐也就不会继续。

我们只关注想做的事,但从来不关注不想做的事,由于想法的限制,我们无法体验生活的全部。

当开始尝试不想做事情,思想也随之改变。我对被情绪所困的朋友说:每天对着镜子赞美自己,说出:我爱自己,我喜欢自己,我愿意改变。内心就会发生变化。

大部分的回复:怎么好意思。我说:没有好意思和不好意思,做了再说。按照以前的方式,会被情绪困住。那么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行为,思想就会发生改变。

比如我讨厌做饭,

为什么讨厌,原因很复杂,有了为什么我做,你不做的念头。从小没有养成做饭的习惯。思考更深一点,原来这些都是借口。

只是去做,借口就会止息。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做的饭菜有多美味。但没有了讨厌的念头。那么就会把这个行为延伸出去,在遇到不喜欢的工作,不喜欢的人。就有了更深的思考。

你懂得了不喜欢只是来自我的情绪反应,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工作,与人相处。只会让自己过于狭隘。也就没有了快乐,平静,幸福。那么放下讨厌和喜欢,只去做,就有了临在。

人们都喜欢待在舒适区,当情绪来的时候,用追剧,游戏,购物,视频麻醉自己。但这些情绪都没有消失。在独处时,又会浮上来。

如果要彻底的清除,就要从喜欢的行为,走向另一面。用心理学专业的术语说:自律。M.斯科特.派克给的定义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要求自己克服痛苦的行为。里面两个关键词:积极主动,克服痛苦。当在每一天里,有多次这样的行为,思维模式也会随着改变。

用老子的智慧来说:故有无相生。有和无是同时存在的,喜欢和讨厌是同时存在的;快乐和痛苦是同时存在的。在喜欢里蕴含着讨厌,所以不会持续的快乐。

当从讨厌入手,逐渐深入下去,就会从中感受到完成后的喜悦,那么讨厌消失了,人生观也发生改变。有了正反两面的体验,看世界变得全面。

我从写作入手,大部分人是不喜欢写作的。但就是这个不喜欢的行为,会改变一个人。不管情绪如何,还是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不需要追因,只是去写。然后就有了生命的重建。

通过写作把一些限制型的思想去掉,恢复本来的样子。爱和自由是人本身具足的。我们总想通过各种方式去学习它们。但天生具有的不需要学习。只知道束缚在那里,也就有了解决之道。

学习情绪管理,自我成长,100天发现不一样的自己。阅读过去的文章可关注公众号“大侃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